膀胱水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效果观察及护理钱卫红,鲍慧,周宇(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方法: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1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并给予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最大膀胱容量,比较治疗前后指标变化。
结果:10例IC患者膀胱水囊扩张治疗前后ICSI评分、膀胱最大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可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水扩张;透明质酸钠;间质性膀胱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3-0077-02间质性膀胱炎(IC)常发生于中年妇女,其特点主要是膀胱壁纤维化,并伴有膀胱容量减少,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其主要症状。
2003年1月 2009年11月,我们采用膀胱水扩张结合膀胱灌注治疗10例IC患者,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均为女性;年龄43 67岁,中位年龄为56岁。
基本符合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学会(NIDDK)的IC诊断标准[1],病程3 10年,均以无明确原因的尿急、尿频、膀胱潴尿痛为主要症状。
2例有下腹部不适感,3例合并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2例曾有尿路感染史,但所有患者入院前多次中段尿培养均为阴性,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本组膀胱镜检查示,膀胱黏膜血管增多、点状出血及毛细血管球增多,未见典型溃疡形成。
病理检查示,膀胱黏膜及肌层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并出现纤维化,证实为IC。
均行静脉尿路造影,其中3例膀胱体积缩小,未见上尿路积水。
均曾接受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或短暂缓解后又复发。
1.2治疗方法均于蛛网膜下隙麻醉下采用膀胱水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同时进行膀胱训练。
治疗6个月后行IC症状评分(ICSI),测定最大膀胱容量。
①膀胱扩张术:在蛛网膜下隙麻醉下,以60cm H2O(1cm H2O=0.098kPa)的压力维持2min行诊断性水扩张,最大膀胱容量为150 400ml。
水扩张后,膀胱镜观察均未见Hurmer溃疡,但均见膀胱壁点状出血。
诊断性水扩张后,立即以80 100cm H2O的压力维持60min行治疗性水扩张术,麻醉状态下行透明质酸钠灌注。
②膀胱训练:膀胱扩张后鼓励患者憋尿进行膀胱自身扩张训练,憋尿时间由短至长。
1.3ICSI判定标准以有无尿频、尿急、夜尿次数、疼痛及激惹程度作为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疗效评定:显著: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评分下降>7分;有效:症状部分缓解,≤3分评分下降<7分;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评分下降≤2分甚至增加。
无效的患者再重复上述治疗,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本组治疗前后ICSI评分及膀胱最大容量比较见表1。
表1本组治疗前后ICSI评分及膀胱最大容量比较(xʃs)时间n ICSI评分(分)膀胱最大容量(ml)治疗前1011.5ʃ3.475ʃ22治疗后107.2ʃ3.0*251ʃ86*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3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IC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情绪消沉、容易出现焦虑。
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要从各方面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3.1.2完善术前准备①术前常规行血、尿及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X线胸片等常规检查。
②术前1d禁食,术前1d晚清洁肠道。
3.2术后护理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4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②嘱患者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症状严重或继发感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直至临床症状消失。
饮食上要进营养丰富、清淡食物。
③患者均在麻醉下进行膀胱水扩张,可减轻膀胱水扩张时产生的疼痛,以便逐步增加膀胱的容量。
水扩张治疗后导尿管要固定好,尤其是起床活动时避免脱落,更换药液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水扩张后,患者膀胱区热敷有加重出血可能,须慎重选择。
3.3出院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认识疾病,鼓励其坚持治疗,树立信心,术后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保持乐观情绪,定期随诊复查。
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尽量避免可能引起IC相关症状或加重症状的食物。
4小结IC是一种膀胱慢性炎症疾病,常有膀胱疼痛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有争议,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膀胱镜检查。
2002年Glemain等首次将膀胱水囊扩张术应用于临床,膀胱注水扩张、药物灌注及全身药物治疗是目前77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23期常用的有效方法,虽然大多数IC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但常常不能持久,而联合治疗可能使患者获得几个月甚至长期的疗效[2]。
膀胱扩张与膀胱逐步训练能有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辅助运用透明质酸钠能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Gillenwater JY,Wein AJ.Summary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Diabetes,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Workshop On Interstitial Cystitis,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Bethesda,Maryland,August28-29,1987[J].JUrol,1988,140(1):203-206.[2]Kahn BS,Stanford EJ,Mishell DR,et al.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 or chronic pelvic pain ofbladder origin:a consensus report[J].Curr Med Res Opin,2005,21(4):509-516.本文编辑:姜立会2011-01-01收稿三联法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43例效果观察师秀红(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邢台054001)摘要目的:探讨三联法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机械震颤器+益口含漱液口腔护理+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三联法,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观察组带管时间、排痰量、痰培养及胸片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三联法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效果确切,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关键词气管切开;颅脑损伤;机械震颤器;益口含漱液;微量注射泵;肺部感染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3-0078-02气管切开术是危重患者重要抢救措施之一,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发病率为20.5% 30.4%[1,2]。
2006年12月 2008年8月,我们对43例重型颅脑损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械震颤器+益口含漱液口腔护理+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三联法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3例,男34例,女9例;年龄18 72岁,平均(52.5ʃ15.7)岁。
观察组43例,男36例,女7例;年龄20 73岁,平均(46.4ʃ16.1)岁。
其中车祸伤52例,高处跌落伤18例,钝器击伤11例,其他5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每1 2h翻身1次,叩背5 10min;②使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每天早、晚各1次。
③气管湿化采用传统气管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用5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生理盐水50ml+糜蛋白酶16000U+庆大霉素16万U)直接滴入气管内,1 2h1次,每次3 5ml,注入总量<200ml/d。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机械震颤器+益口含漱液口腔护理+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三联法:①机械震颤:使用美国G5振动排痰机,选择单纯振动功能,使叩击把柄与身体接触呈90ʎ,操作者以握笔方式固定把柄,将叩击头自下而上在患者前胸、侧面及后背部缓慢移动,时间10min,3次/d。
②使用益口含漱液口腔护理,每天早、晚各1次。
③气管湿化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法:用50ml 一次性注射器抽湿化液,药物与对照组相同,连接一次性静脉头皮针(剪去针头),将注射器连接微量注射泵,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内8cm处并固定,调节推注速度,根据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随时调整,通常不超过10ml/h。
1.3评价标准①痰培养:分别于气管切开后7d、10d做痰培养,出现致病菌为结果阳性。
②胸片:气管切开后10d行检查胸片,出现肺部感染为即如果阳性。
③带管时间:气管切开当日至拔管当日。
④排痰量:气管切开后7d,进行两组排痰量比较。
2结果2.1两组患者痰培养、胸片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痰培养、胸片结果比较组别n痰培养阳性n%胸片阳性n%观察组4329.30*36.98*对照组431841.861023.3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2两组患者带管时间、排痰量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带管时间、排痰量比较(xʃs)组别n平均带管时间(d)排痰量(ml)观察组4323.1ʃ5.8*29.4ʃ5.3*对照组4330.2ʃ6.525.4ʃ4.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3讨论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使胸膜腔内压、颅内压下降,减少呼吸道无效腔,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改善脑缺氧症87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