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与突破口

浅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与突破口

浅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与突破口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对原因进行了剖析,围绕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提出以政府政策作为长期基础,以职校教育职能提升,完善技能教育、创富教育、终身教育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创富教育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质量稳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政策、经费和舆论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都显著改善。

今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且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地位不显著、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民众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等问题。

以我县为例:2008年,初中毕业生数11835人,普通高中招收6419人,中职招收2779人;2009年初中毕业生数12333人,普通高中招收6524人,中职招生2770人。

普职比为2.3:1左右,其中职生源质量与普通高中相比差距较大。

如何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能力,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来看,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因此,让人民满意应该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本内涵。

同时,职业教育吸引力表现出个体性和历时性特征。

个体性特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历时性特征体现在随着时代的迁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吸引力标准的差异。

当前社会快速变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使得职业教育的受众在思想和观念上跟上时代的要求,“具有更新知识、技能的基础,具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概念的职业能力。

”讨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是把握职业教育吸引力历时性特征的关键,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最终将落到人们的选择上。

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最直观的标准是人们选择的集中性,民众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有吸引力的表现。

而促使民众作出选择的因素是多样的,如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基本判断、职业教育的整体声誉、学生的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空间、教育费用、教育质量等。

在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长期发展空间,即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是否有好的职业前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具体表现目前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仍不够有力从政府主体看,中央政府决策层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就整体而言,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

比如,部分基层领导和教育界人士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他们片面的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理解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2.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从学生和学生家长方面看,多数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上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它。

”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同意。

”中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收入低(占29.9%);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进不了政府机关(占25.3%);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去上职业学校(13.5%);学习职业技术只能当工人(11.5%)。

[1]3.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职业学校方面看,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其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也不如普通高中的老师那么自信。

4.企业积极性不高从企业方面看,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向来不高,同职业学校合作兴趣不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供兼职教师的企业较少。

另外,企业与职业学校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缺少具有效力的促进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校企之间有效的长效合作机制难以建立。

另外,人们失业或者转岗时,很少主动寻求职业教育或者培训;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尚未制度化。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将导致职教规模缺乏稳定性,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吸引力,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和职业教育声誉等都将面临严重挑战。

从长远来讲,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提升的必须的人力资本积累。

如果没有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造成技术人才供应的断层,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立国”将成为空谈。

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是由多方因素影响造成的,既有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心理状态特征和职业教育的取向,也有当前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不强,民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收益有限的因素。

文[2]将职业教育吸引力分为内生吸引力和外生吸引力。

内生吸引力是职业教育组织制度本身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行为所产生的;外生吸引力则是由职业教育组织制度以外的因素所导致的。

顺着这一思路,可以从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来探究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对于教育外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现行用人制度设立“学历门槛”,过分地讲学历这种制度导致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首先不是唯能力论,而是唯学历论。

一些单位即使非大学和科研院所,也不得不在人员招聘、干部晋职上规定第一学历是统招本科。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使后天多么努力、多么出众,也难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过去不设“门槛”的制度下,一批“老中专生”、“老技校生”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经济社会诸方面的中坚力量。

2.技能型人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偏低上世纪50年代乃至其后的80年代,人们对技能人才非常羡慕,因为他们的待遇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国家不再包分配,走入市场中的一些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甚至倒闭,以工人为身份自然成为不情愿的选择。

即使现在呼吁高技能人才紧缺,但从职业学校走出来的他们经济收入依然差强人意。

职业教育从而与老百姓“学有所值,毕业后真正能挣着钱”的朴素愿望存在差距。

政府不可能对企业进行工资额度干预。

但政府能做的,比如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及技能证书人群的基本权益,在很多地方仍未执行到位。

虽然有职业技能证书,其含金量又是多少?3.社会主导价值观对职教定位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那些在学业教育中失败的人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在先天的地位上低于普通教育。

在社会价值实践中,普通学业教育处于显要的位置,职业教育则不可等量齐观。

虽然在舆论上和一般理论观点中都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对于教育内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低层次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是不同层次。

尽管学界一再呼吁并认定,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

但实质上,其最高也只是一种专科层次的教育。

从招生批次、资金投入以及管理者级别等方面都一再显示了这一点。

位次居于普通教育之下,吸引力偏低自然也不奇怪。

2.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之路不畅通职业教育常常等同于就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终结点。

因为没有被当作一种类型教育,所以职业教育体系始终未能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也建立得不够。

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要继续获得正规教育,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对口单招),招收学院门槛较高。

3.职业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

现在职校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对口就业率比较低,这也表明职业教育一些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问题。

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从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同时着手。

教育外部是关键,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来改善,通过各种措施引导社会主导价值观走向对职业教育积极的一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内部是突破口,需要不断强化、提升教育质量,拓宽职业学生的发展空间,增强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心。

基于这两个方面,可以从如下几点来探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1.优化职业教育职能,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

在这点上,职业学校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其次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课的知识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改革专业课程,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接受高水平的、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为以后顺利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再次要转变教育观念,将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单一的技能教育提高到创富教育、终身教育:技能教育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企业需要;创富教育即与民办培训合作,如网上创业培训,引导学生从本地实际的经济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技能,利用网络手段,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实践技能、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也为地方经济带来活力,达到共赢的局面;终身教育即深度发掘潜在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如下岗工人的转岗培训、回乡农民工的技术学习、待业青年短期技术培训、大学生“回炉”以及其他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就业问题的群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

2.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扩宽发展空间“升学有路”可以扩宽职校学生的发展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