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近代东西方衰落与兴起的原因

浅析近代东西方衰落与兴起的原因

浅析近代东西方不同发展历程的原因班级:历史1001 姓名:冉标学号:100201122摘要:从十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逐渐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而这时的东方——穆斯林世界和东亚世界正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正逐步走向衰落。

这一发展趋势的最终结局是东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属于西方。

引起这一人类历史巨大变迁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它是地理条件、宗教因素、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东西方世界地理条件思想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类历史大约在1500年前后开始了全球史的进程,这主要得益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从那时起,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通过这些或主动或被动交往,西方各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东方却显得较为稳定,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更是呈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这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世界与西方之间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

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了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近代世界的世界格局产生如此巨变呢?本文试图从地理条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探讨这一巨变的原因。

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

一、地理条件差异对东西方世界发展的影响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5月新1版,第10页。

西方大国的崛起有自身的因素,欧洲的发展以伊比利亚的强盛为开端,而后延伸到波罗的海、北海沿岸。

欧洲是一片半岛大陆,是大陆的尽头、海洋的开始,而且海岸线蜿蜒曲折拥有众多良港,这使得欧洲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很发达。

欧洲文明是以古希腊为源泉的海洋文明。

地中海是亚、非、欧的贸易场所,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在这一片海洋中相互往来。

海洋文明培育了人们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思想,还富于向外求生之本能。

欧洲的历史是一部竞争史,古罗马统一后逐步演进为罗马帝国,随后在日耳曼人入侵之下逐渐衰落分裂为多国,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没有统一的文化,民族大家各自为自由而战,积极上进。

在这之后,欧洲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欧洲才形成了统一的天主教文化。

海洋文明国家竞争是欧洲强大的因素。

欧洲不像亚洲这样地大物博,欧洲大陆小,大多是靠海的平原丘陵,其土地山川没有亚洲的雄伟气势,物产也不及亚洲丰富,因而欧洲完全做不到自给自足,很多生活必需品都要通过与外界(主要是亚洲)贸易来获得。

这就使欧洲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比东方更具扩张性。

东方世界的衰落也与其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地大物博,在经济上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四周有海洋、沙漠、山脉等天然的地理屏障,使中国能在较少受到外来侵入的情况发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便走的是背靠海洋、内向发展的道路,缺乏走向海洋、对外扩张的思想意识。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社会呈现的是“内卷化”②现象——保守、内向,缺少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虽然中国在明朝的时候有过几次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航海活动,但那只是为了宣扬国威、取悦皇帝,它不同于西方以获得经济利益为动力的航海活动。

这种不计成本、没有经济动力作为支撑的航海活动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亚欧大陆的中段,是辽阔的穆斯林世界。

在十六世纪,穆斯林世界出现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三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菲帝国和莫卧儿帝国,整个穆斯林世界已向西进入中欧,东至南亚、东南亚,向北进入中亚,向南则深入非洲内地,它是当时占地面积最为广阔的而且还在继续扩张。

但这三大穆斯林帝国都是陆上帝国,所在区域也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传统的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经济上也基本能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从它们的缔造者来看,无论是土②何平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欧洲的比较研究》中,把中华民族的人格和文化精神转向十分保守和内向的这一现象称为“内卷化”,详细论述见徐兰主编的《世界史研究》(第二辑)第341页。

耳其人、波斯人还是莫卧儿人,他们都是没有航海传统的民族,因而,他们的帝国也都是面向陆地、背朝大海发展。

这种地理上的差异在接下来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使东西方世界再一次产生了冲突。

西方基督教世界前往东方贸易的陆路被自己的死对头——强大的穆斯林世界所阻断,因而他们不得不从海上重新开辟通往东方的商路,最终促成了西方的地理大发现。

二、地理大发现对东西方世界兴衰的影响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述,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这一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的传统通道,也迫使欧洲人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另一方面,随着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1492年哥仑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就迅速走向世界,积极向外扩张海外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成为世界商路航线的主人,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割,用掠夺得来的殖民地财富发展了自己、发展了资本主义,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

于是,在全球范围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西方因从事世界性贸易而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拥有生产力和动力、越来越实行扩张政策,而东方遭到西方掠夺的国家和地区则越来越贫困、越来越衰落。

曾经一度令人恐惧的穆斯林帝国也因很少参与新的世界经济而仍处于静止状态,并越来越落到后面。

东亚的中国的衰落更加明显,正当西方积极扩张之时,中国实施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尤其是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西方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正是处于被动地位,使这一恶性循环的作用更加突出了。

中国不可挽救的衰落了下去。

三、宗教因素与东西方的兴衰在探索东方衰落、西方崛起的原因时,宗教因素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普遍信仰基督教,很多时候也通称西方为基督教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说:“欧洲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③。

欧洲的崛起与欧洲的扩张紧密相连,因此,欧洲的崛起也可以用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

事实上也是这样。

基督教的教义中就渗透着浓烈的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

这种好战性和努力改变异端信仰的精神是东方宗教不具备的。

穆斯林的确用武力征服过广阔的地区,但他们在乎的不是是否信仰伊斯兰教,而是有没有纳贡。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更为淡薄,在中国,每个民族、每个宗教、每个教派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自由地生活,宗教信仰自由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宗教扩张主义更是无从谈起。

虽然基督教教义的扩张主义为西方的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但实际上在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却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强有力支柱,它常常用宗教伦理道德去约束经济活动,阻碍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

但经过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会遭到了削弱,并且在改革中产生的新教,尤其是加尔文的教所宣扬的宗教理论——“神定论”,这更加使西方国家从精神上和心里上推动、鼓舞资产阶级在掠夺扩张的道路上毫无顾忌的前进。

四、思想文化差异的影响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

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艺的号召下,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

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典文艺的运动,但这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思想运动又不是对古典文艺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它在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5月新1版,第11页。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鼓舞着欧洲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欧洲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并成为西方世界不断强大的动力。

然而在东方去不是这样的。

在穆斯林世界,穆斯林的学院为了强调神学、法学和修辞学而不惜舍弃天文学、数学和医学。

另一方面,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因而当时的穆斯林学院的学生对西方的改变一无所知,更确切的说是没有兴趣去了解西方的一切,这种保守的思想对穆斯林世界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中国,儒家思想在社会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它强调三纲五常、长幼尊卑,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实;尊崇已经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

因此,儒家传统成了维持现状的最佳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思想氛围,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中国同前面提到的穆斯林世界一样,以为自己的文明程度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种保守、盲目自大的思想将一切外来的新兴的进步思想拒之门外,是中国在科学文化、思想意识以及精神风貌等方面逐渐地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

总之,与西方世界的积极进取思想相比,东方越发显得衰颓。

五、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强大的民族君主政体成为欧洲政治的发展趋势这种政体与前述宗教好战精神、思想躁动、技术进步等力量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些君主们把目标指向外界。

到十六世纪时,强大的民族君主国在欧洲纷纷建立并相互竞争,它们竞争的目标都放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上,因而这些西方的民族君主国在相互竞争中反而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面,在这些民族君主国家,王权同新兴的市民阶层结成联盟,依靠他们的力量抗衡强大的贵族势力,使资本主义能够在欧洲存活下来并茁壮成长。

后来西方的君主专制制度被资产阶级推翻以后,西方的崛起更加有了强劲的动力和势头。

而此时的东方诸国仍在封建的故道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

在穆斯林世界,无论是素丹还是君主,他们都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权力高度集中。

而且后来穆斯林三大帝国的统治者们也都不再像当初帝国缔造者们那样积极进取、励精图治了,他们都走向了腐败堕落,国运日薄西山已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明、清两代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到清代时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内阁、军机处都只是皇帝专权的一个机构而已。

东方强大的统治权力有力地巩固了传统的经济制度和结构,却阻碍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力量的成长。

六、经济制度的异同由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方世界在经济上难以做到自给自足,因此西方在经济上就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普遍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工业品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