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太平洞金矿“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

贵州太平洞金矿“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

贵州太平洞金矿“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浅析【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勘查发现了太平洞金矿床,通过20年的勘查,成为卡林型大型金矿床。

矿体严格受褶皱和断层控制,“断裂型”矿体主要分布在f1断层中,产状与f1一致;“层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产出于背斜核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核部虚脱空间)及两翼近300m 范围内(层间剥离空间),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

通过综合资料分析并结合勘查实践,本人认为,太平洞金矿受构造控矿明显,是集“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褶皱断层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容矿构造
贵州黔西南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三分队在灰家堡背斜东段滥木厂~三岔河一带开展汞矿普查工作中发现了雄黄岩金矿点,开启了灰家堡背斜找金篇章,从而发现并展开了对太平洞金矿的勘查地质工作。

1 成矿地质背景
贵州兴仁太平洞金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与右江褶皱带之西
南缘接合部位(图1),大部分地区属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

区域位处北东向弥勒-师宗深断裂、北西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和近东西向开远-平塘深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夹块内。

西邻紫木凼大型金矿,东与水银洞超大型金矿相接壤。

一并构成了贵州黔西南灰家堡金矿
集中区。

2 矿床矿体特征
太平洞金矿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矿床的产出就位明显受构造控制(图2)。

是一个以“层控型”为辅、“断裂型”为主的大型“卡林型”金矿床。

“断裂型”矿体主要沿着斜切背斜的低角度逆断层f1展布,矿体产状跟断层一致,“层控型”矿体在纵向上呈多层状(似层状)上下叠置,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图3),矿体在背斜核部有加厚膨大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在背斜核部应力相对集中,易形成剥离空间从而更有利于矿体就位而形成的。

个别矿体在走向上因为矿化不均匀而形成无矿天窗,“层控型”矿体总体而言受后期构造破坏影响不明显或均未受影响。

3 矿床构造控矿条件分析
一个矿床的形成必须应具备有利的构造条件,物质来源是成矿的先决,有了物源还必须具备为物源提供运输通道及配合矿液就位的构造,即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容矿构造,只有三者有机集合且同步发育,才可能形成一个矿床。

3.1 导矿构造
据刘建中等研究表明[1],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形成深大断裂,为富含ch4-n2-co2和au2+、sb2+、hg2+、as2+、h2o的热液提供向上运移的通道(导矿构造),从而为太平洞金矿乃至黔西南类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矿液从深部向浅部运移的流通场所。

3.2 配矿构造
(1)灰家堡背斜:为矿区内主干构造,其轴线呈近东西向,西起老王箐,东至者相一带,长约20km,宽约6km,两翼岩层倾角5~25°,为一宽缓对称背斜。

太平洞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西段,矿体产出严格受背斜控制,大致沿核部及两翼一定范围(大约300米内)分布,这证明矿液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在褶皱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的原因,背斜核部易形成剥离空间和因为岩层能干性不同易形成层间破碎带,从而为矿液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并同时选择了就位成矿。

(2)构造蚀变体(sbt)[2]:sbt普遍具金矿化的事实,说明了深部含矿热液沿p2m与p3l之间的不整合间断面(在区域构造作用下,能干性大的灰岩与能干性小的碎屑岩间产生滑脱构造,成为热液通道)向浅部运移的配矿构造,局部交代围岩成矿(如水银洞金矿ⅰa矿体)从而为矿液的运移提供流通的通道。

(3)层间错层隐伏断裂节理的发育及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通过钻孔及1272巷道实测资料揭露发现,未出露地表的隐伏高角度断裂及错层或穿层节理发育,这对矿体选择就位非常重要,也是矿液之所以能自深部向浅部侧向运移的决定因素。

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岩石孔隙度的多寡,决定了含矿热液的运移能力,据资料表明[2][3],矿区内特殊的生物碎屑灰岩或生物屑砂屑灰岩因强白云石化而形成大量的孔隙,粒间孔、晶间孔、粒间溶孔广泛存在,孔隙度3~15%,大大增强了含矿热液的运移能力,同时也是金选择碳酸盐岩就位的原因。

3.3 容矿构造
斜切背斜f1断裂、褶皱核部剥离空间及层间破碎带纵观太平洞金矿矿体就位产出特征(图3),浅部“断裂型”矿体出露地表主要依附于f1断裂产出,局部出露地表因氧化次生富集使矿石品级提高;“层控型”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整合产出,这是因为矿液在运移过程中,在有利的空间(核部虚脱空间、层间剥离带)就位的结果。

4 结语
综上,结合太平洞勘查实践资料及对比综合资料分析,本人认为:(1)太平洞金矿的形成,是一个集导矿构造提供矿液运移的通道、配矿构造配合矿液向矿体就位场所运移、容矿构造为矿体就位提供有利的场所的这样一个三级构造控矿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区域性的深大断裂的发育为矿液从深部至浅部运移提供通道、矿区内的主干褶皱(灰家堡背斜)的发育,在应力集中区域(背斜核部)形成一系列斜切背斜的断裂(如f1)及错层节理,这为矿液自深部向浅部侧向运移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矿液选择就位的必然结果。

(2)应加强探采资料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巷道所揭露的地质现象(特别是深部盲断裂),以期反推矿体的平面形态与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的必然联系,从而指导邻区及外围类似矿床的地质找矿。

参考文献:
[1]刘建中,邓一明,刘川勤等.贵州省贞丰水银洞金矿层控特大型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j].中国地质,2006.33(1):
168-177.
[2]刘建中,邓一明,夏勇等.sbt研究及区域找矿意义[c]//第三届贵州地质矿产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5:65-67.
[3]游彬,郑兴华等.贵州省兴仁县紫木凼金矿区太平洞金矿236--308线勘探地质报告.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