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以我的经验,在名校里面依然排名在前的学生,都早早形成了自学思想和自学方法。

一个孩子要真有出息,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自己给自己指明出路,这才是最大的高明。

有思想的孩子,都认真琢磨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

认同更高的身份,是进取人生更高等级的信号。

有妈妈说,孩子在学习上,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改起来很困难。

确实如此,不过也不用跟行为较劲。

一个人只盯着行为改变,这是低层次的改变。

高层次的改变,是改变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关乎你的世界观、你对自我的定位与评价。

改变身份认同,就是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

想象两个抽烟的白领,他们都觉得抽烟有害健康,想戒烟。

假如别人递来一根香烟,第一个白领拒绝道:“不要不要,我正在戒烟。

”这话听起来,似乎合理,他确实在戒烟。

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吸烟者,只是在努力戒烟。

第二个白领则拒绝道:“谢谢,我不吸烟。

”两句话差别虽小,但第二句话传递出身份认同的转变。

第二个白领已经不把自己视为吸烟者的身份。

真正有效的行为改变,来自身份认同的转变。

你只有相信自己是某种人,才会做那种人应该做的事。

我一直对自己学生说,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在读名校,不管你现在班里成绩如何,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一名佼佼者,可以考进重点大学,以后可以为社会做出大贡献,实现你的个人成就感。

人和人最终差距颇大,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有没有热烈积极的人生态度,尤为关键。

有的人心怀向上热情,有的人冷淡无所谓,不同的心态,让两个人最终差距极大。

热情是翅膀,冷淡是龟壳。

人生最低的几个台阶,可以龟速爬上去,但最高的台阶一定是飞上去的。

梦想的翅膀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成为一个佼佼者,这应该是小朋友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英语“身份”一词的拼写identity源自拉丁文“重复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不断重复去做符合身份的事情,我们就能实现更高的身份。

不断重复的行为,就是身份认同的具体化。

比如,每周打一次网球不足以让你产生“运动者”的身份认同,但是每周打七次网球,就会让你有“运动者”的自我形象。

人越是重复一个行为,就越强化与那个行为相关的身份认同。

这是渐进式的演化。

一天一天、一周一周持续行动,每个行动都像是一个暗示:“嘿!我是这样的人。

”在本文第二章,我给同学设计了一张“精准努力积分表”。

在积分表里面,我们采取的每个行动都像是一张选票,投给你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

随着选票数据积累,新身份就浮出水面,行为习惯就是通往新身份的道路。

每积一分,就踏出一个小步伐,实现你渴望的身份。

当孩子认同自己是未来的佼佼者,孩子遇到事情,就会想“牛人是怎么做的?”一切以牛人为对标,孩子就是牛人。

牛人看问题,是看到更深的层面。

普通人看问题,往往看表面。

以足球为例,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表现不佳,表面的分析,都是从生活态度或者体制层面找原因,比如说足球过度市场化,球员拿天价薪水,只关心买豪宅,贪图生活享受,这些也不能说不是原因,但就算给国足队员减薪,国足就可以踢进世界前十强吗?欧洲教练,是把足球比赛抽象成数学算法,把球场看成一个由11个点构成的传球网络,通过训练与实战,确定最高效的足球进攻方式是基于三角形传球的网络结构,这正是世界最强的欧洲球队打法。

如果中国球员在训练上做不到这一点,意味着比赛没开始,我们在算法上就已经输了。

同样地,孩子作为佼佼者,也应该在更深的层面认识自己,情绪不要被表面现象左右。

比如孩子英语发音不好,不必紧张。

佼佼者要把目标放在大事情上。

关于发音,只要外国人能轻松听懂我们讲的话,就够用了。

你看印度佼佼者讲的英语,浓浓的印度腔调,但是印度佼佼者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极高。

中国孩子跟其他国际学生在一起,尤其是和英语母语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谈话本身有价值,才能让西方人佩服你。

空洞的英语,说的再流畅,也没人搭理。

把话往远了说,佼佼者在任何时候都是抓大目标,不管小缺点。

你的缺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让别人不可接受。

就像有初中生为脸上的青春痘而郁闷,其实对别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事。

专注大目标,把难事做成功,比天天盯着自己的小缺陷更有意义。

一个人不可能解决掉所有杂七杂八的毛病,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一个人只要解决掉一个大问题就足够成功。

孩子从小要知道,习题集是做不完的,培训班是上不完的,时间是永远不够用的,而人的注意力是容易走神的。

因此,作为佼佼者,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专注聚焦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只有专注更少的东西,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给小朋友画了一张“四象限图”:在象限图里,灰色区域代表意义不大的行动。

红色区域代表最应该重视的行动。

在灰色区域里面,最有迷惑性的部分,就是机械作业,比如“和尚念经”似的朗读,做简单的抄写作业,看没营养的课外书。

这种事情的迷惑性在于,孩子表面上忙碌没闲着,但所做的事情不能带来远期价值。

尤其在智能手机时代,各种APP把机械作业设计的颇有乐趣,比如每天完成简单的任务,然后打卡发个微信朋友圈,替APP做宣传。

我们不需要宣传APP,我们需要问自己: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却从来没有做成一件在未来有竞争力的事情。

相比于我在第三章提到的“回译训练”或者“长难句拆解”,孩子更喜欢“鹦鹉学舌”练英语,不知不觉大量宝贵时间就这么流逝。

我想请小朋友注意,无论什么学科,有意义的任务都是在烧脑。

佼佼者也许每天就学习20分钟英语,但是这20分钟一定是在烧脑,而不是嘻哈。

在红色区域里面,人们也容易忽略睡眠的重要性。

几十年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两家人住面对面的楼,住这楼的孩子,看见对面楼小朋友没关灯,就也不睡觉,比谁更用功。

看谁学习能熬夜,这是最没意义的较劲。

熬夜学习,孩子在无精打采的情况下,不可能专注,学习效率低。

另外,今天熬夜,第二天上课精力不济,课堂内容掌握不熟,导致回家作业做的慢,于是又不得不熬夜,这就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孩子其实就是精力不济,导致听课没印象,没掌握基本概念,回家作业做的慢,考试错的多。

家长于是又慌了神,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导致孩子负担更重了,更没时间睡觉了,陷入恶性循环的坑。

时间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每个人在单位时间的专注度。

很多人学习,纯粹是耗时间,动辄说自己每天晚上学到夜里十二点,自己还挺感动,觉得自己在努力,但是这些学生在高考也没什么名校竞争力。

想干成事情,不能靠熬夜挤时间,而是提高时间使用效能。

我举个例子,业余玩乒乓球10分钟,和专业练乒乓球10分钟有什么区别?业余打乒乓球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捡球,但是专业练乒乓球,是一盆子乒乓球,一个动作强化练习几百次。

同样10分钟,专业选手实打实练了600秒,打光几脸盆乒乓球,而业余人士总是在捡球,两个人的时间使用效能有天壤之别。

要想考进名校,首先是精简任务,优先做重要的事情,其次是提高时间使用效能。

无论有多少东西要学,首先保证晚上睡眠。

时间如果太紧,就挑最重要的学,不重要的就放弃。

不要在乎每天学多少时间,而是要保证每一分钟都是专注。

有出息的高手,是学的时候拼命学,玩的时候拼命玩。

而没出息的人,是学的时候惦记玩,玩的时候又为自己没去学习而焦虑。

专注很重要。

在第二章“精准努力积分表”右下角,是我设计的签名栏,其中一句话是:“时刻觉察自己有没有走神”。

如今的孩子,被好玩并且很爽的游戏视频包围,导致孩子很容易分心,如果一个人注意力长期涣散不集中,就会一事无成。

我请小朋友通过“积分表”,做自己注意力的管家,培养定时反省自己有没有走神的看家本领。

这个本领极其重要,因为我们几乎不会觉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要学会跳出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越是能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走神后就越容易回到正轨。

走神有多种形式,可能是眼睛偏离了页面的单词,也可能是心里冒出各种想法,这完全正常。

任何人都会走神,如果你发现不能集中精神,你就放下手头的事情,做一些不太费脑力的事情,比如帮大人干点家务活,这样可以有效为注意力充电。

回神后,你带着清醒的大脑继续专注于任务。

一个人能迅速觉察自己走神,并且能把注意力拉回来,她一定是佼佼者。

如何跳出来观察自己呢?我推荐小朋友动笔写,把东西写在纸上给自己看,这是很管用的自我监控办法。

比如,每天学习完,简短回顾一下,反省自己有没有分心走神,是怎么分心走神的,把走神原因写在纸上。

越知道自己怎么走神的人,越能延长注意力时间。

这里我补充几句,把事情写下来,可以应用在其他自我监控领域,比如考试粗心扣分,回来就把粗心的原因写下来,反复检视,就能改进粗心毛病。

又比如心里不痛快,就把负面情绪写在纸上,完事把纸条撕掉,象征跟负面情绪彻底拜拜。

孩子们从小学语文课,衡量文科学习的成果,其实就是看写,而不是看读。

不少人一提到语文课外学习,就想到多读课外书。

其实,读书之目的,全在于应用。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掉书袋”,别人说上句,你能背出下一句,显得自己背的多。

另一种读书境界就是不死读书,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与消化,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这种境界认为,读书是为了写书,不写东西,光读书有什么用?读书不是为了像孔乙己那样开一间文字杂货铺,而是为了写出署名自己的文章。

孩子从小把自己定位成佼佼者,这就是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孩子在思想上,要向佼佼者看齐,从小培养自学习惯,提高专注力,统筹安排事情,优先完成最难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主动。

只有专注那些最复杂、最有效能的烧脑任务,才可以最大程度激活大脑,让我们日后有充足的发展潜力。

我给小朋友画了一张成长模型:佼佼者在7岁到15岁,形成自学思想与自学方法,越往后潜力越大,越往后学习越带劲,也就越有胆气。

有胆气,孩子就建立了个人优势心理,就会持续奋斗。

反之,从小不培养专注精神与自学方法的孩子,小学阶段还凑合,但是越往后,成绩越一般,也就渐渐失去胆气,导致偏科甚至厌学。

很多一味从小送孩子去培训班的家长,貌似忙忙碌碌,却不花力气培养孩子自学精神,等孩子进入初中或高中,后续乏力,胆气不足,家长这才发现以前只是表面上“赢在起跑线”,到最后却“跟大多数人差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