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初中生的作文训练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
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
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 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1.1 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
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要亲自动
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
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
1.2 开展活动,构筑平台。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
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我办文学社,吸引了大批的文
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
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2 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
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
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
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
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
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
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
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
3 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
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
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
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做
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
生无话可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
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
认为:在写作前应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
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
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
的内容也是活的。每次作文课,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去野外,我
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尽力的满足他们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动
中引导他们找写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有“心”去写
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现
出了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只
有学生的心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活。
4 淡化精批细改,注重教师讲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
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学生写的多了,老师如何批改?如果每
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
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
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
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粗略的看一次,写简要的评论,
把重点放在讲评上。
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
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
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
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
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
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5 培养批改兴趣,注重学生引导
5.1 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
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
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经持同学生
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
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
作中的不足,燃起改作兴趣。
5.2 依靠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
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
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
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
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
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依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
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
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
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
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