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静宁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沼气生产
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项目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垃圾不仅造成公害,而且造成资源浪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的可回收利用成分逐断增多。静宁县目前城镇人口5.5万人,日产生活垃圾78吨,年排放生活垃圾117764吨,2012年预计日产生活垃圾将达95吨,年排放生活垃圾246266吨。但多年来,县城生活垃圾多采用露天堆放,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大气、静宁县城南河水、环城沟、葫芦河流域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拟建的“静宁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沼气生产”项目,实施期限为2009—2012年,计划建设库容42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110吨的垃圾处理场1处,并配套垃圾收集、运输设备,引进垃圾分级挑拣处理设备,建成沼气生产回收利用系统和全自动密闭压缩储存系统及加工处理再利用系统。将垃圾减容、减量及无害化处理,并提高垃圾作为资源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价值,提取有用物品,如微量元素、塑料、 - 2 - 有机肥料及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改善市区生态环境和县城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二、建设背景
(一)静宁县县城概况及垃圾处理现状
1、地理条件
县城区规划范围。静宁县县城位于城关镇辖区内,地处东经105°43′。北纬35°31′。国道312线穿境而过,是平凉市西大门。现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2000—2020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城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
2008年,静宁县城镇人口规模为5.5万人;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6.0万人;远期至201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7.5万人。
3、社会状况
静宁县县城是静宁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的中心。近年来,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县城初具规模,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建立起了以建筑建本、化工、地毯、轻工果蔬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三产蓬勃发展。已成为 - 3 - 辐射、带动、繁荣全县经济,发展地方工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心城镇。
4、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相应的生活垃圾量也逐年增多,目前静宁县城建局配备有5辆垃圾清运车,城区设有40个垃圾定点收集台,针对主要居民点及机关事业单位,日清理垃圾约为35吨,仅服务于约60%的城镇居民。其它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由居民和机关单位随意堆放,造成南河滩、环城路边沟和县城边缘垃圾乱堆乱放,县城己被垃圾包围。刮风下雨天气,纸张、废塑料袋到处飞扬,对地区清沾卫生、市容、市貌造成很大的影响。成堆垃圾造成病菌滋生,蚊蝇乱飞,恶臭性废气影响周围大气环境,垃圾渗滤液直接渗入土壤,对地下水及地表水造成污染,同时对南河水也形成了污染,降雨季节垃圾随降水直接进入河道,直接影响下游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自身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应积极改变静宁县垃圾乱堆乱放状况,根本解决由于垃圾随意堆放对南河水质及地下潜水造成的资源污染。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垃圾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随着我国社会和 - 4 - 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速度加快,垃圾产量和成分也在迅速增加和变化。垃圾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城市垃圾己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城市公害。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机结合的综合体,是一个规模庞大、因素众多、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动态体系。随着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市容环境卫生已成为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市民文明水平以及社会公德的综合反映。市容环境卫生的好坏是一个城市的外部形象,同时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等看,市容环境卫生的好坏、水平的高低,也能直接影响到城市自身的发展。为了创造清洁、优美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尽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大势所迫。
静宁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全县以个体私营经济、开发水利资源,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全面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对静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不仅要使整个城区的建设和经济、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经济繁荣、杜会安定、 - 5 - 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要在县城面貌、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都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尽最大努力使静宁发展成为现代化文明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困扰居民许多年的垃圾无处理设施和堆放问题,改变目前的垃圾污染环境的状况,采用先进的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使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建设静宁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是十分必要的。
1、符合国家的发展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符合全省小城市建设规划目标。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原则和最终目标是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和1995年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会议纪要的要求:“大力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到2005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的运输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都要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
3、城市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的需要
根据静宁县县槭总体规划,2015年县城入口将达到7.5万人。 - 6 - 城市的升级,国家对西部开发战略力度的加大,为静宁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是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必须从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群众利益的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因此,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从而发挥它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本县城的投资环境,促进县城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县城的卫生面貌和市区生态环境。对于推动其它产业,吸引外资和活跃商品贸易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目标与任务
(一)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垃圾产生量预测及设计规模
依据静宁县总体规划,静宁县2008年,城镇人口规模为5.5万人;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6.0万人;远期至201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7.5万人。
根据静宁县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状况,参考国内相关城市的垃圾产量的统计情况和设计经验,以及静宁县城的具体情况,2005年静宁县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的控制值为1.33公斤,预测预测2010--2015年静宁县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的控制值近为1.5公 - 7 - 斤。
据静宁县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及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2008年县城年可排生活垃圾117764吨。静宁县平均日产生活垃圾己近78吨。近几年,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率近为4.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还将保持着快的增长速度,经预测计算,随着人口的增加速率和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的提高速率,静宁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以年平均递增5%的速度增加。
静宁县生活垃圾处理量预测情况
序
号 年份 年垃圾量
(t) 日均量
(t) 累计总量
(t) 压实后容积
日均量
(m3/d) 累计总量
(m3)
1 2008 28394 78 117764 86 130849
2 2009 29814 82 147578 91 163975
3 2010 31305 86 178882 95 198758
4 2011 32870 90 211752 100 235280
5 2012 34513 95 246266 105 273628
6 2013 36239 99 282505 110 313894
7 2014 38051 104 320556 116 356173
8 2015 39954 109 360509 122 400566
- 8 - 根据静宁县生活垃圾的预测结果确定本项目设计规模:静宁县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10吨,设计使用年限12年,处理场总库容42万立方米。
2、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城市环卫及垃圾无害化处理。
(1)城市环卫
根据静宁县环卫规划和静宁县环卫现状,在垃圾产量较多的地方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根据垃圾收集点的服务面积,经过现场踏勘,分别在城区设置20个垃圾收集点。
垃圾收集点采用斗装式垃圾收集斗,配载重量和车厢尺寸的匹配的摆臂式自卸垃圾运输车4辆,垃圾斗数量定为20个。
(2)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静宁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场址选择在位于城区西北角的天然沟遭,距县城区约为2公里,属于荒沟,场区范围内无地表水体,风向处于县城主导风向下方。该场地地形北低南高,东高西低。沟谷呈半月形状,缓倾斜降低。
a、在垃圾处理场建成垃圾分级处理挑拣处理系统。
b、在垃圾场建成垃圾沼气生产、回收示范池1座,配套沼气压缩回收设备1套,有机肥料生产设备1套。 - 9 - c、在垃圾处理场建成全自动密闭压缩储存系统。
d、金属、塑料加工处理再利用系统。
(三)进度
项目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2012年完成,期限4年。
2009年建成垃圾处理场,引进垃圾分级挑拣处理设备。
2010年建成沼气生产回收利用系统。
2011—2012年全自动密闭压缩储存系统及加工处理再利用系统。
四、组织管理运行模式
该项目是一项社会公益性项目,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公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达到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因此该项目由政府职能部门建设局组织管理实施,不断增加收入,以保证项目顺利持续实施。
五、项目概算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预算
项目总投资650万元,其中:
1、征地费50万元;
2、垃圾处理场、沼气池建设150万元; - 10 - 3、垃圾自动分级挑拣处理设备购置费100万元;
4、全自动密闭压缩储存设备购置费150万元;
5、金属、塑料回收系统投资80万元;
6、设备安装费用及流动资金100万元;
7、培训费20万元。
上述资金中,自筹350万元,申请上级支持300万元。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100吨/日处理规模计算,可实现有机复合肥及沼气年销售收入80万元,成本60万元;回收利用收入30万元,成本10万元,建材加工产值700万元,成本450万元,共计总产值810万元,成本620万元,年获利润190万元。
2、社会效益
本项目作为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其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远远高于项目本身创造的财务效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沼气生产投资的经济效果是由治理项目投资,而在治理项目以外的其它领域实现。表现在社会效果方面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它的改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