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述新农村建设的今昔对比.ppt
论述新农村建设的今昔对比.ppt
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手机、美容等
服务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
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10倍。
.,
7
农业就地产业化
农业就地产业化:
农业生产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在提高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 品产量的基础上,拉长农业产业链,就地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举措
.,
6
农村就地城镇化
农村就地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密切啮合,新农村建设有机 融入市镇发展。就地城镇化并不是村庄原地城镇化,打破自然村、行政村的界限, 改造旧村,合村并点,形成更便于生产生活的乡村“大社区”,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
地位:新农村建设的标志。农业就地产业化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农民就 地职业化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充分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今昔对比
12gb电商1班一组
.,
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 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 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 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 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 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 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
.,
9
.,
10
在农村问题的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 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存在。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不高。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 强。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 平不高。
4.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 全。
.,
8
户籍就近镇(市)民化
户籍就近镇(市)民化: 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基础上,一部分农民不需要向大中城 市 转移,不仅能实现职业的转变,而且还会实现身份的转换,其农村户籍就近转 变为具有城市意义的镇(市)民户籍。
地位: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升华,是小城镇对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体现了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
地位:农业就地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问题:传统农业的最大问题是比较效益低
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现代工业的理念办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 路,推进农业就地产业化
作用:农业产业化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增强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农业就地产业化 能直接提高每个村庄农业的比较效益和每个农民的经济收入,使 从事农业者也可以富裕起来,会吸引进城农民返回农村、返回农业。
“城镇性” :对外,在村庄与相邻城镇的空间关系上,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上的有机 衔
接、基础设施上的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向城镇的全面融入、文化观念受城镇的深度 辐射;对内,在村庄建设上,逐步形成产业发展园区化、农户住宅成套化、村容村 貌街面化、村务管理民主化的新形态。
应城市汤池镇积极发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发展配套产业。
5.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 未建立。
.,
13
结语: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较多问题存在而且面临既
得利益者的阻碍,而“四就”做到了从财政上对土 地、人口、就业三个方面的统筹兼顾。突破了新农 村建设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新老两类“三农” 问题,是具有可行性的一种农村发展新思路。
.,
14
谢谢观赏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总体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4
新农村建设的六大任务
建设任务有6条: •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 五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六是加强农村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 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 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 高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 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 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状况的改善, 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人口转移与结构转型并存,而且,人口转移是局域的, 结构转换是就地的。 (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其户籍也就近转变为镇民,一些小城镇进而 会发展为小城市,其户籍也随之转变为市民。 二、随着城镇对农村辐射作用的增强,一些规模大、条件好、发展快的农村“大 社区”或中心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向城镇化深度转型,逐渐发展为新的小城镇, 农民不需要转移,就可以就地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变,其户籍也有可能转变 为镇民。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