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2012年第3卷第5期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2012 Vol 3 No 5 献报道T2H的MRS显示其代谢异常的特点包括胆碱 (Cho)峰增加,乙酰天冬氨酸(NAA)峰明显下降[6]。 有研究机构的放射.病理学家联合证实这些T2H是由 髓鞘成熟异常引起的海绵状脑白质变性构成,表现 为髓鞘内多发异常空泡,问隙内充满液体,因此在 T2WI上呈高信号,这种变性是由异常的髓鞘成熟所 致 J,而其随年龄增长而白发性退化的原因可能是 异常的髓鞘成熟延迟。还有病理证实脑组织海绵状 改变主要由神经胶质增生,尤其是星形细胞和,J,40 经胶质细胞所致 J。以上研究均可解释病变MRI信号 的异常、没有占位效应和强化的原因。如果随访中 发现病变增大、周围出现水肿或病变明显强化,都 提示异常信号发生肿瘤样变,最好进行活检并采取 进一步的治疗,因而对于成年后依然存在的脑实质 T2H应该密切随访。 3.3 T2H的患病率及发生部位与NF1患者年龄的关系 本研究中,笔者发现T2H在青少年NFl患者更为 常见,成年患者相对少见 =0.005)。另外病变在儿 童阶段信号强度会特异性增高,数目增多,而青春 期后会逐渐下降,到成年期较少见,本研究有5 ̄OJL 童患者均出现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这 种病变的信号和强化方式与错构瘤类似,但生长模 式与错构瘤完全不同,因为后者不会发生类似的变 化,其数目和大小不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改变。有 学者对伴有这些部位T2H的NF1病例追踪8年发现, 88%病例T2H的数目、大小和信号强度均降低 ,提 示这些病变为良性病变,可能是较稳定的髓鞘形成 并代替了原来的异常髓鞘。 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位置的T2H的信号强 度、形态及大小均不同,有文献报道应用更高分辨 率的MRI显示,T2WI上的略高信号实际上由多个细 微病变构成,而且更为广泛¨’”J,因此笔者未对病例 的T2H数目进行统计分析。T2H发生位置多变,信号 强度也明显不同,从明显的高信号到弥漫性略高信 号,且形态多种多样。极少数病变伴有相应的T1wI 信号异常,强化较罕见,目前还不确定是否是所有 T2H都是相同的神经病理变化。与其他部位病变相 比,基底节T2H的信号更高,边界更为清晰,丘脑 及海马病变多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晕状略高信号, 而且海马病变均为双侧,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成像显示病变比较敏感,病变更为清晰_1_。 有报道T2H在成人中多出现于脑干和基底节,而小 脑病变较罕见 ,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不 同部位T2H的的患病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603),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4 T2H的临床意义 ・334・ 除了丘脑病变外,目前临床研究没有发现与其 他部位T2H相关的异常症状。丘脑病变与认知障碍 相关,位于丘脑的T2H目前被认为是与神经心理功 能异常有关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已经证实,T2H 虽然随着时间会消失,成人非常少见,但是其认知 能力受损依然存在,提示T2H可能恰好处于儿童一 个特定而危险的发育窗内,因此导致随后的长期存 在于成人的认知功能异常。近期研究证实合并T2H 的NF1患儿基底节及丘脑的频谱代谢均有异常,但是 T2H邻近相对信号正常区域的MRS同样存在异常 ], 提示T2H并非是引起患者丘脑代谢异常的原因。本 组病例丘脑病变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本研究组没有 包括明显认知障碍或癫痫的患者有关。 本研究2~18岁的NF1型患者T2H的患病率为 80.8%(42/52),略低于DeBella等 艮道的研究结果 (>90%),远远超过其他作为NF1诊断标准的临床征 象,可能是因为本组内有些在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 其他疾病,比如感染、肿瘤或曾进行手术、接受放 疗等。有学者认为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分辨率的 明显增加,NF1患儿的T2H发现率几乎可达100%…。 这提示T2H可能会纳入NFl患者的诊断标准之内 J, 笔者认为与NF1诊断标准的症状发生率相比,T2H是 发生率较高的病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因此应该 把这种异常的脑实质T2H作为NF1的诊断标准之一。 既往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基底节区病变最为常 见,其次是丘脑、小脑、脑干和海马 ’ ,本 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脑干病变最为常见,其次是 小脑、海马、基底节区,最后是丘脑。本组研究中 77例患者均伴有颅面部的异常表现,而颅面部神经 核团主要位于脑干,笔者考虑这可能是本研究脑干 T2H发生率最高的原因之一,目前还不清楚这两者 有无相关性,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还需要进一步 结合影像、解剖、病生理及临床共同研究。 本研究大部分病例没有定期追踪且属于回顾性 分析,另外患者多因颅面部病变而来我院就诊,病 例中只有婴幼儿患者需要镇静以配合检查外,其余 患者均能配合检查。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癫痫的患 者没有进行MRI检查。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研究结 果有一定的偏差,可能会导致T2H的患病率增加或 降低。这种长TR自旋回波图像上的高信号,目前认 为是最高发及特征性的颅内病变。目前临床还没有 重视NF1型患者颅内T2H的异常表现,还需要进一步 观察和分析T2H的信号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进展 有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磁共振成像2012年第3卷第5期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2012,Vol 3,No 5 [1]Gill Ds,Hyman SL,Steinberg A,et a1.Age—related findings on MRI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Pediatr Radiology,2006.36(1O、:1048—1056. [2】Kim BS,Illes J,Kaplan RT,et a1.Incidental findings on pediatric MR images ofthe brain.AJNRAm J Neuroradiol, 2002.23(101:1674—1677. 『3]DeBella K Poskitt K,Szudek J,et a1.Use of“unidentifed bright objects”on MRI for diagno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1 in children.Neurology,2000.54(8):1 646.1 65 1. 『41 Payne JM,Moharir MD,webster R,et a1.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 1 0. 8 l f31:304—309. [5】Tognini G,Ferrozzi F,Garlaschi G,et a1.Brain apparent diflfusion coefficient evalu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5, 29f31:298—304. [61 JoneS AP.Gunawardena WJ.Coutinho CMA.1 H IⅥR spectrOscOpv evidence for the varied nature of asymptomatic foca1 brain lesions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euroradiology,2001.43(11:62—67. 『7]Sheikh SF,Kuba1 WS,Anderson AW,et a1.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apparent diffu sion coe币cient in children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De 1.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3, 27(5):681—686. 『8]Barbier C,Chabernaud C,Barantin L.et a1.Proton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 of basal ganglia and thalamus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corre1ation with T2 hyperintensities.Neuroradiology,2011,53(2):141—148. f91 Filho JR,Munis M Souza AS,et a1.Unidentified bright objects on brain MRI in children as a diagnostic criterion for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Pediatr Radiol,2008,38(3): 305—310. f10]Hyman SL。Gil1 DS,Shores EA,et a1.Natura1 history of cognitive defici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MRI T2一 hyperintensities in NF 1.Neurology,2003,60(7): 1139—1145. [11]Hyman SL,Gill DS,Shores EA,et al|T2一hyperintensities in children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functioning.J Neuro1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 78(101:1088—1O91. 『12]Rubinstein LJ.The malformativ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sions in the centra1 and peripheral forms of neurofibromatosis:a neuropathological study of 22 cases. Ann N YAcad Sci.1986.486:14—29. 『1 31 Itoh Magnaldi S,White RM,et a1.Neurofibromatosis tVDe 1:the evolution of deep gray and white matter MR abnormalties.AJNR Am J Neuroradiol,l 994,1 5(8): 1513—1519.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