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摘 目 录 1. 摘要 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 3.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3.1 文化旅游的基本概述 3.1.1 文化旅游的内涵 3.1.2 文化旅游的核心 3.1.3 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3.2 2011-2015 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3.3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3.4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对对策 4.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4.1 山东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概况 ( 山东旅游业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 底蕴精品项目二、山东积极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品牌三、 2012 年“好客 山东 ”文化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推广四、促进山东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 策 ) 4.2 山东文化旅游发展特色(蓝色海洋文化、儒家传统文化、红色革 命文化) 5.2015-2020 年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 5.1 2015-2020 年旅游业总体前景展望(以下为提供思路)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探讨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预测精品文摘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走向浅析 四、中国旅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透析 五、我国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 六、“十二五 ”中国旅游业收入预测 5.2 2015-2020 年文化旅游业的趋势分析 (以下为提供思路) 5.2.1 2014 年文化旅游业趋势分析 5.2.2 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5.2.3 欠发达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广大 5.2.4 扩大内需政策下文化旅游业投资前景看好 5.2.5 文化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投资策略 6.结语精品文摘
5.2 2015-2020 年文化旅游业的趋势分析 5.2.1 2014 年文化旅游业趋势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 2013 年中,全年中国的旅游收入可以达 到 2.9 万亿元,国家的旅游人数达到了 32.5 亿人次,出境旅游的人 也是越来越多的,达到了 9730 万人次,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达到了 478 亿美元, 新增的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了 50 多万人。2013 年旅 游法的出台和实施, 标志着中国旅游业法制化建设实现了根本性的突 破,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投资 在快速的增长,2013 年全国的旅游直接投资是达到了 5144 亿元,其 中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大约占到了 57% 。 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这样一些 特点,首先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 中国是 把旅游业定位成了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 出台 了《旅游法》。美国是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旅游业 发展的一揽子措施, 包括针对中国游客的签证便利化措施, 同时还增 派了 50 名的领事官员来华工作。俄罗斯政府也是批准了 2011-2018 年的发展旅游业目标计划。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第二个特点就是旅游 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个特点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重心在逐步的东移,在 2012 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 地,占全球的比重达到 51.6% 。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 际有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重到 2020 年达到 30% ,2030 年将超过 36% ,而欧洲的比重将分别会降到 49% 和 41% 。精品文摘
另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 展的趋势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 跨领域、跨行业、 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了。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同时大 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同时,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 域,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总投资是 290 亿元,目前以已经完成了 131 亿元的投资; 另外还有一笔大投资的项目就是,云南打造十大立 体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是大约达到了 2000 亿元。 中国未来旅游特点会呈现新趋势, 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 不穷,像海洋旅游、 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 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的领域。所以总体来看 2014 年旅游的发展总体 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5.2.2 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 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 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 从而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产生。 乡村旅游不仅为 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 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 农民收入、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目 前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规模化发展、资本化、政府扶持开发、基础 设施改善的市场、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等机遇。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 扰、生态无破坏、 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精品文摘
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 如:游居、 野行、 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 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 形式多元化, 有效缓 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 乡村旅游游居概念, 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 游,这种产业化, 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 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 礼仪风俗等, 也可 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 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 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 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 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 缺一不可。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 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 事关农民思想 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事关和谐社 会在农村的构建。 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 十八大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在十六大、 十七大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这就为乡村文化 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精品文摘
两个轮子一齐转,才能推动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2.3 欠发达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广大 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经济总量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 ,因 此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更加重要。对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而言 , 发展路径选择上既要加快经济发展 ,不拖全省现代化的后腿 ,又要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 ,担当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休 闲文化旅游业引领的区域发展转型 ,避免了接收产业梯度转移中能耗 大、污染重企业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同时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与发 达地区的产业互补 ,激活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实现地区发展的历史性 跨越。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 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 (相对于官方) 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 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 游研究者的说法,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 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 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 来华美国游客中 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 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 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 政府部门发展经济、 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 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 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是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精品文摘
客兴趣。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 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 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 特色表演一般都会 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求新的要求。二是有 利于当地民俗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普及, 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已日益衰落甚至绝迹。 由民俗文化旅游这 种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行之有效。三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处于穷乡僻壤之中, 与外界交流性不强, 经济文 化都很落后,适当的旅游活动参与其中,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 带动其他产业, 解决当地人群就业问题。 四是有利于提高游客文化层 次 在民俗文化旅游中,游客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会增长游 客的见识,提高游客的文化层次。民俗文化伴随着历史、宗教、地理 等文化知识相对于单一的景观旅游更吸引游客。 5.2.4 扩大内需政策下文化旅游业投资前景看好 扩大内需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 是要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 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 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 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 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2015 年发改 委公布了保持经济增长不失速, 还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这就为文化旅 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 潜能的逐渐释放, 各界普遍把树立 “中 国服务”品牌,作为新的、更持久的经济增长点。而旅游业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