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 出 了 比 较 优 势 ( 比较利益、比较成本)理论, 解决了亚当·斯密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指出即 使一国在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 势,但是通过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 交 易 所 经 纪 人 。 12 岁 到 荷 兰 商 业 学 校 学 习 , 14 岁 随 父 从 事 证 券 交 易 。 1793 年 独 立 开 展 证 券 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 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 学 。 1799 年 读 亚 当 · 斯 密 《 国 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 物 法 的 讨 论 , 1817 年 发 表 《 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实用文档
中国对美国大宗出口电信、办公用机械及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表面上看也是高技术产 品,与美国重叠,实则中国只是从事高技 术产品的加工制造,而美国则是从事高技 术产品的设计和营销,是属于高技术产业 内部的分工。显然利益分配上美国拿大头, 中国拿小头。所以,两国之间彼此在产品 出口上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在高技术 领域,虽然中国出口日益上升,但同美国 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 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实用文档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实用文档
一、绝对优势理论
1.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英国在世界上确立了“世界 工厂”的地位。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古典经济学的杰 出代表,也是国际分工理论及古典贸易理 论的创造者。
实用文档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
立者。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
其意义在于:
科学地揭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普遍 性,即一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国的商品 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可以在国际贸 易中获利,从而在理论上证明了发展程度 不同的国家能够并且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和贸易,这对扩大世界市场起到了促进作 用。
实用文档
缺陷:
这一理论只简单地考虑了两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情况;难以解释交换互补性商品的情 况;没有讨论两个国家贸易的实际交换比 率,无法回答谁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多少更 多的利益问题等。
实用文档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美国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美两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和发达国,两国之间 的国际贸易是由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 事实上也如此,美国企业把家电、汽车零配件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中国,因为中国的优 势在于劳动力价格。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的 产品每年为美国家庭节省200亿美元,而中国出 口美国的产品的90%是美国不愿意做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
实用文档
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在生产 上都存在劣势,但是,仍然可以按照“两 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生 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 进口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的产品,其结果 会在资本与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 总量,使贸易各国均获其利。
实用文档
4.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主张一国只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生 产和出口,而对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就彻底放弃,事实上,这样的国际分工不 存在。
实用文档
第二节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实用文档
德国经济学家,保 护贸易论倡导者。早 年倡导自由贸易,后 来转为保护贸易。他 于1841年出版了《政 治经济学的国民体 系》,系统地提出了 保护贸易学说。
公元1772—公元1823
实用文档
2.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在一定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完全竞争、物物交换等)基础上,李嘉 图引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比较优势理论。
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呢绒和葡萄酒。
英国的情形是:生产呢绒需要 100人一年的劳动; 而如果要酿制葡萄酒则需要 120人劳动同样长的时 间。
实用文档
局限性:
它只能解释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间 的贸易,而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 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 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 贸易现象,因此无法用来说明国际贸易的 普遍规律。
实用文档
二、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两个方面: 自然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
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如国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
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等后天获得 的优势。 各国因生产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 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实用文档
主张自由贸易
既然双方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通过自由 贸易,双方都能取得贸易利益。
葡萄牙的情形是:酿制葡萄酒只需要80人劳动一年, 而生产呢绒却需要90人劳动一年。
实用文档
英、葡分工前生产一单位酒和呢绒所需的劳动量
葡萄牙 英国
呢绒(人/年) 90 100
葡萄酒(人/年) 80 120
李嘉图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 分工原则指出,葡萄牙应分工生产酒,英国应分 工生产呢绒,这样,两国都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 好处。
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 管制,使美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 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中美 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实用文档
自由贸易可使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到生产能 力高的出口行业中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 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用文档
对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 积极性:
1、揭示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有利 的自然禀赋与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2、指出一个国家只要根据有利生产条件参加 国际分工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政策
青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曾在格斯
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
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
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
望。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
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
《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
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
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公元1723~公元1790
实用文档
二、对李斯特保护主义的评价
积极作用 促进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
实用文档
主要缺陷 对“生产力”概念和对“经济发展阶段
论”的划分却乏科学性。
实用文档
中美之间的国际分工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 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 料为主。近几年,计算机通信产品的出口份额 在上升。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 是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 国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 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矿产品、食 品饮料烟草。
实用文档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原始末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在这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应采取不同
的外贸政策 当时德国处于农工业时期,英国处于农工
商业时期。
实用文档
主张保护幼稚工业 李斯特认为,一个处于农工业时期经济发
展阶段的国家,要想迅速发展本国的生产 力,必须对本国的幼稚工业特别是大宗消 费品工业实行保护。 幼稚工业是一国受到强有力竞争且有发展 前途的工业,也就是那些尚不成熟,经不 起外国竞争冲击的产业。
实用文档
2. 主要观点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绝对成本
他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靠提高劳动生 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要靠分工的 发展。各国应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产品进行 生产,然后进行交换,这样的国际分工和 贸易必然对双方都有利。斯密进而认为, 应以劳动成本为标准来确定一国最擅长生 产的产品。
实用文档
各国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1789—1846
实用文档
一、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
李斯特的“生产力论” 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它不但
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 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从这种“生产力论”出发,李斯特极力主 张通过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 业,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即使在刚开始 时使本国工业品价格较高,也在所不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