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件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件


白芍、炙草、生草、桂枝、吴茱萸均使黄连小檗碱的溶出 率下降。 黄连配伍吴茱萸,比例为1:1.5时,煎液中小檗碱含仅为 单味黄连头煎液的5%。中医用吴茱萸配伍黄连主要起反佐 作用,如果将小檗碱作为黄连中的苦寒物质,本实验则验 证了吴茱萸对黄连的反佐作用。
黄连与吴茱萸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火方。左金丸 的功用是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歌诀: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3.相畏、相杀

《本经》以相畏、相杀并提,云:“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 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集注》以半夏、生姜为例阐释:“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 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此处之“相制”,显即相 杀之义。即生姜杀半夏毒,半夏畏生姜。

故《本经》《集注》之相畏、相杀毒性制约含义明确。现代 中药学著作也认为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 提法。
2.相须、相使:增强药效,为临床最常用。方剂中例证甚 多,如四君子汤中参、术、茯苓、草,四物汤中地、芎、归、 芍,其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皆属相须、相使之列。 黄芪与茯苓 全蝎与蜈蚣
注意二者的区别
相须配伍具体示例

(1)宣散配伍 即以功能宣透发散的药物相配。如麻黄、桂枝,皆属 辛温发散之品,二药同用,可增强发汗散寒之力。薄 荷、蝉衣同用,可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2.相须与相使 《本草蒙筌》尝试分述相须、相使,有所阐发:“有相 须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有相使者,能为使卒, 引达诸经也。”意即相须配伍,二药处于平等地位;相 使配伍,二药则有主次之分。
2.相须与相使 《纲目》指出:“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 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此说为后世医家 所采用。 《中药学》教材:“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 用,可以增强其原有功效。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 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黄芪和当归
有学者分析当归补血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腹 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抗体效价为指标,实验证明黄 芪、当归配伍的作用强于各单味药的作用。
(二)化学实验研究

人参与莱菔子 黄连与吴茱萸 甘草与甘遂 甘草与附子
人 参 皂 苷 的 含 量 测 定 结 果
★从定量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人参皂苷Rg1在

《本经》虽未对七情作解释,但其中“当用”、“勿用”、“有毒 宜制可用,不尔勿合用”等,已表明了七情的临床意义。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解释《本经》“七情”。 以各有所宜,共相宣发,论相须、相使; 以取其所畏,以相制耳,论相畏、相杀; 以性理不和,更易成患,论相恶、相反。
**
人参-莱组A 人参-莱组B 人参-莱组C 人参-莱组D
药 效 学 研 究 总 结
★在耐缺氧和负重游泳实验中,莱菔子在不 同程度上影响小鼠抗应激能力,特别是在 游泳实验中,影响十分显著。从以上实验 结果可以看出,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部分 抗应激能力受到颉颃。 ★莱菔子对人参促进人体糖原和三磷酸腺苷 等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有较明显的颉颃 作用,并有在一定程度上颉颃人参提高机 体血氧利用率、增加供氧量和降低机体耗 氧量等的作用。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二)涵义演变

《本经》提出七情时,未作解释。《集注》以后,对 七情含义历有阐述。其中,单行、相须、相使及相反, 各家认识较为统一,而对相畏、相杀、相恶的认识, 颇有出入。
1.单行

《本经》仅提出“有单行者”。陶弘景未加阐述。明代《本 草蒙筌》对单行的含义作了解释“单行者,未与诸药共剂而 独能攻补也。如方书所载独参汤之类是尔。”
化 学 研 究 总 结
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煎出率有所减少,其中 以人参与莱菔子1∶1共煎配伍最为显著。而 1∶3和3∶1两种配伍变化程度介于1∶1配伍 之间。 ★由此可知,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其有效 成分的煎出率会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 验证了莱菔子能颉颃人参补虚作用的观点。
黄连与吴茱萸

研究表明:附子、半夏、大黄、生姜、干姜、葛根、大枣、
乌贼骨与贝母
乌贝散由乌贼骨,贝母二药配伍组成。北京市中药研究 所实验证明,乌贝散能加速小鼠醋酸性胃溃疡的愈合,并有 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等作用。
吴茱萸和高良姜
有学者以吴茱萸、良姜配伍成温中散寒二号方,对 胃肠运动及胃酸、胃蛋白酶均呈抑制作用,使大鼠 应激性胃溃疡的溃疡指数降低。
三棱和莪术
三棱单用,使肠管张力提高,莪术单用,使收缩幅度下 降,二者合用,既提高肠管张力,又保持一定的收缩幅 度,可引起比较有力的、具有推进作用的收缩效应。
相须配伍具体示例

(2)温里配伍 即温里散寒药物同用,或配伍补气、行气、健脾、补 血之品,以治里寒证或有兼证者。如附子配干姜,回 阳救逆,配人参,补气回阳。
相须配伍具体示例

(3)清热配伍 即具有清泄里热作用的药物同用,为清泄实火、清退虚热两类。 前者如石膏、知母同用,清泄肺胃火热,银花、连翘同用,清热 解毒力强。
相 恶 涵 义 的 历 史 演 变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 畏恶示意图
彼所畏者,我必恶之,我所恶者,彼必畏我。
如生姜恶黄芩、黄芩畏生姜,二者一温一寒相互制约, 使得温者“不得自尽”、寒者“不得自纵”。
相 恶 涵 义 的 历 史 演 变
《医学正传》畏恶示意图
彼畏我者,我必恶之,我所恶者,彼必畏我。
1600 1400 1200
存活时间(s)
* ** **
*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对照组
人参组
莱菔子组
人参-莱组A
人参-莱组B
人参-莱组C
人参-莱组D
游 泳 实 验 结 果
50 45 40
* ** ** **
**
游泳时间(min)
35 30 25 20 15 10 5 0 对照组 人参组 莱菔子组

甘草与附子、甘遂
研究表明:甘草酸与附子生物碱结合成难溶性盐类,说明 通过沉淀性配伍达到制毒的目的。 甘草酸能与甘遂甾萜类成分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较易溶 于乙醇中。因此认为,甘草与甘遂共浸后毒性增加的原因与 复合物的易溶性有关。
三、七情配伍的临床应用
(一)基本应用原则

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总纲,也是组方 用药的基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单行:为单味药治病。早期的方剂单方所占 比重较大,《五十二病方》及《内经》诸方, 单方均超过半数。独参汤、一味黄芩汤
人参恶莱菔子 研究以人参与莱菔子为研究药物,以 小鼠为实验动物,选择补虚药物抗应激经 典实验方法(游泳实验、耐缺氧实验、耐 热、耐寒等),主要考虑人参与莱菔子配 伍的煎煮方式(单煎之后混匀或共煎)和 配伍比例(1:1、1:2、2:1)两项因素 作实验设计。
药 效 学 研 究
耐 缺 氧 实 验 结 果
4.相恶 相恶,《本经》与相反并提,告诫勿用。 《集注》释之曰:“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 患。……恐不如不用。” 历代医家,多从药物效能解释。李时珍云:相恶者,夺我之 能也。《本草从新》、《本草备要》之意亦同。
4.相恶 《中药学》教材认为;“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 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治疗效 能被抑制,此种配伍应当避免,故《本经》告诫“勿用”。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唐代《新修本草》全文引述了《本经》和《集注》的七 情配伍内容。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药物配伍十分重视,保留了 《本经》序中七情理论,并列出“相使相畏”七情药例。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五代十国《蜀本草》首先统计了七情数目:“凡三百六十 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 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 十六种。” 其中“三百六十五种”,可能指《本经》载药总数,“相 反者十八种”,成为后世十八反的依据。

李时珍称为“独行”,谓‘单方不用辅也”。对此,各家并 无异议“单独发挥作用,如独参 汤。”

《中药学》教材认为“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病。病情 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2.相须与相使

《本经》云:“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集注》以饮食调和为例阐述:“其相须、相使,不必 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 宣发也”共相宣发,表达了相须、相使配伍后,药物 共同发挥作用,有加强功效之意。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汉代至宋代,讨论七情,均以相须、相使并提,相畏、 相杀并提,相恶、相反并提,未作分别论述。 金、元以后诸家论述七情,一方面继承《本经》七情的 基本精神,加以阐述,另一方面,对七情的每一“情”分 别进行解释。
一、七情配伍的历史沿革与涵义演变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情含义的阐述比较明确,后人 多引用。《纲目》总结历代本草中七情配伍药例,列出“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纲目》所载七情理论与药例,可谓集大成者。在各药气 味项内,列出七情配伍关系,采纳各家论述,抒以己见,尤 对反恶禁忌,多有创见。 当今各类教材中的七情涵义基本遵从本草纲目。
5.相畏与相恶的辨析
相畏,《本经》谓:“有毒宜制可用”。上品中有27条提到相畏, 其中如天门冬、麦门冬、泽泻、石斛、牛膝、柴胡、阿胶、龙骨 等,古今皆认为平和无毒,与有毒宜制相悖。 《集注》在七情药例中,无毒而相畏者甚多。因此,对相畏的 含义,仅从毒性受制约理解,显然有不足。 金元时期,常以相畏、相恶一起讨论,使相畏的含义发生变化, 以致出现“十九畏”的配伍禁忌。
5.相畏与相恶的辨析 李氏的观点大致是:相恶是从制约效能言,相杀是从制 约毒性言,而相畏则具有兼容性质,与相恶、相杀均 有关。《纲目》的这一观点在《本草从新》《本草备 要》中亦有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