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指数(上一年为基期)1997年1509.75 11.2 111.2 1998年1602.38 8.6 108.6 1999年1663.20 7.8 107.8 2000年1791.00 8.7 108.7 2001年1976.86 9.2 109.2 2002年2232.86 10.5 110.5 2003年2555.72 11.7 111.7 2004年3034.58 12.4 112.4 2005年3467.72 11.7 111.7 2006年3907.23 12.4 112.4 2007年4676.13 15.9 115.9 2008年5793.66 14.5 114.5 2009年6530.01 14.9 114.9 2010年7925.58 17.1 117.1 2011年10011.37 16.4 116.4 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1年为10011.37亿元,是1997年的6.6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12.2%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 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7.6%;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15.9%,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 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17.1%,是1999年的2.25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情况1、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据如下: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年100.0 20.3 43.1 36.6 1998年100.0 18.8 42.2 39.0 1999年100.0 17.2 42.0 40.8 2000年100.0 15.9 42.4 41.7 2001年100.0 14.9 42.6 42.5 2002年100.0 14.2 42.9 42.9 2003年100.0 13.3 44.4 42.3 2004年100.0 14.1 45.4 40.5 2005年100.0 13.4 45.1 41.5 2006年100.0 9.9 47.9 42.2 2007年100.0 10.3 50.7 39.0 2008年100.0 9.9 52.8 37.3 2009年100.0 9.3 52.8 37.9 2010年100.0 8.6 55.0 36.4 2011年100.0 8.4 55.4 36.2表12、1997—2011年重庆市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示意图:图13、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图25、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图36、分析如下:表1、图1和图2反应重庆市1997—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1997年到2011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三产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997—2006年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36.6%到2006年的42.2%,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之后有略微的减少。
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0.3:43.1:36.6转变为2011年的8.4:55.4:36.2;2011年非农产业比重为91.6%,比1997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因此,重庆市现在还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末尾的产业布局状况。
表2和图3反应了重庆市1997—2011年三产业产值变化情况,不难看出,直辖以来,重庆市三产业都在发展,。
三次产业平均增速分别为8.1%、16.7%、14.9%。
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高的是2004年26.2%,最低的是2006年—16.6%;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8年29.1%,最低的是1999年3.3;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的是2011年25.8%,最低的是1999年8.5%;2011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是1997年的2.7倍,第二产业8.5倍,第三产业6.6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较慢,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三、1978—2011年重庆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情况1、1978—2011年重庆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数据如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78年26.09 9.91 6.52 3.39 1980年29.68 11.16 6.46 4.70 1985年36.13 13.10 6.80 6.30 1986年54.47 19.54 6.59 12.95 1987年48.72 17.24 6.52 10.72 1988年38.58 13.49 6.79 6.70 1989年39.79 13.79 6.93 6.86 1990年42.53 14.62 6.73 7.89 1991年37.61 12.83 6.55 6.28 1992年35.62 12.09 7.09 5.00 1993年35.75 12.09 6.84 5.251994年40.05 13.46 6.70 6.76 1995年39.39 13.16 7.17 5.99 1996年41.06 13.63 7.18 6.45 1997年36.99 12.20 6.91 5.29 1998年35.51 11.64 7.09 4.55 1999年30.68 10.01 6.74 3.27 2000年35.22 11.43 7.98 3.45 2001年26.26 8.48 6.06 2.42 2002年28.65 9.20 5.80 3.40 2003年30.00 9.61 5.78 3.83 2004年33.72 10.74 7.47 3.27 2005年30.66 9.71 4.40 5.31 2006年36.57 11.49 4.68 6.81 2007年44.66 13.88 5.15 8.73 2008年43.26 13.33 7.57 5.76 2009年40.82 12.50 8.00 4.50 2010年62.83 19.10 11.85 7.25 2011年41.27 12.44 5.90 6.54表12、1978—2011主要年份重庆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图示:图13、分析如下:表1和图1反映了1978—2011主要年份重庆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1978—2011主要年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的增长率曲线前面部分大致相同,后面略有差异;人口死亡率曲线前面部分基本保持不变,后面部分稍有变化;1978—1986年人口的出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986年达到峰值19.54%;1986年以后,1983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起作用,虽然中间略有波动,但是人口的出生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至2001年下降到最小值8.48%;2001年以后人口的出生率呈现反弹趋势,2010年出现一个小高峰19.1%,之后又下降至12.44%。
1978—1999年人口的死亡率基本持平,保持在6.8%左右;1999—2005年人口的死亡率开始下降,至2005年达到最小值4.4%;之后人口的死亡率开始回升,在2010年达到一个小高峰11.85%,2011年又回落至5.9%,比重庆刚直辖时降低了1.01个百分点,这归因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1978—2001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曲线与人口的出生率曲线趋势基本相同,是因为这一时期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
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2001年降至最小值2.42%;之后人口的增长率开始回升,至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8.73%,然后回落,最终维持在6.54%;从长期来看,人口的自然变动相对稳定,但是出生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偏高。
四、重庆直辖以来城市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2、1997—2011年重庆市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图示:图13、分析如下:表1和图1反应1997—2011年重庆市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整体上都是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城市居民家庭;重庆市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1997年为65.8%,大于60%,属于贫困型生活水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2011年为46.8%,为小康型生活水平;重庆市的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十几年之间由46.7%下降到38.5%,下降了8.2个百分点,由小康型生活水平过渡到相对富裕型生活水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在1997年为19.1%,2011年为8.3%,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其平均差异程度为14.9%大于10个百分点,说明城乡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民用于支付食品支出的费用非常高, 居留于贫困生活状态。
受三峡库区建设的影响, 产业空心化导致农民收入很低。
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而农村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从城乡和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分析, 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 城乡差异较大, 进一步体现出城市化的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五、重庆直辖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1、1997—2011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数据如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997年5681890 14.01998年6193991 9.01999年6670104 7.72000年7199508 7.92001年7823114 8.72002年8535962 9.12003年9346711 9.52004年10683290 14.32005年12278119 14.92006年14315133 16.62007年17111165 19.52008年21471209 25.52009年24790110 15.52010年29386000 18.52011年34878070 18.7表12、1997—2011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图示如下:图13、分析如下:表1和图1反应重庆市1997—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稳步增涨趋势,由1997年的5681890万元到2011年34878070万元,增长了5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阶段;且其在2008年的增涨速度最大,为25.5%;1999年增速最小,为9.9%;在重庆直辖的十几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14%的增长速度;说明直辖以来才,重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商品的购买力有了很大的增强,零售商品的规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