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论文

浅谈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论文

浅谈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等等。

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如何认知其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深刻反映。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加强,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国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涵也会不断地丰富。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塑造国家合格公民,是我国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先对我国现阶段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一下深度剖析,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一)臣民意识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基本政体形态是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

而且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权观念、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而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

这主要是由于:1.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常发育与成长。

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

2.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

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

(三)公民教育的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

转变到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上来。

这也是导致公民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五)法制不健全当前社会的法律体制不健全,很多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同时,法律的不健全也导致公民对法律理解的浅显,从而更难进行法治社会的建设。

这样的恶性循环,表现在公民意识上,就是公民意识的薄弱。

以上五点原因是我总结的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要想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还要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度阶段。

从生理上讲,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

心理上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独立性显著增强。

但由于广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浅薄,世界观不成熟,虽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

虽感情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虽成为社会独立的消费群体,但经济上尚未独立,所以对其进行阶段划分,我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度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养成教育有其必要性,况且这一工作就现状来说,应定性为补救工作,带有亡羊补牢的性质,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那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呢?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确,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达到什么养的要求。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包括:协调和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念。

在教育容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就道德意义而言,包括大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教育。

就法律而言,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教育等。

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权利维护、责任心培养等。

也就是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达:到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理念。

增强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德意识;加强自己的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和自己的法制观念的目标。

有了一个目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付出怎样的行动去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呢?(一)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素养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

通过学习宪法知识,我们可以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体政体、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央与地方、政治运作、经济制度等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概念,激发我们参与建设国家政治文明的热情与责任感。

(二)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接受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个公民道德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虽属于道德畴,但由于其涵盖了当代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纲要》把课本中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心的东西,把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把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从而使自己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对于第二点,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确,我们的到的涵养与我们的公民素质息息相关,培养自己的公民素质我们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十个公民道德规。

要做到“爱国守法”,我们应该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八十年的历史,中国由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

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增强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守法"是"爱国"规的延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人行为要遵循国家的法制法规。

这也是规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要形式,我们大学生要把"守法"作为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大学生。

在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自觉抵制校园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到"明礼诚信"主要是规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

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还要做到诚实守信。

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

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要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做到"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

在学校里我们要树立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参加勤工俭学,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因此我们在学校要参加学生实践,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会责任感。

(三)树立法律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政治的目标,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就是公民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利用完备的法律调节机制去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

公民的法治意识不仅影响着法律的创制,而且还影响着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过程,它是法治国家的在精神灵魂和精神动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与现代化的政治、市场经济、现代文明形态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

法治意识的实质是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用规则(法)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宪政在公民意识的最高反映。

法治意识的教育应包括政治意识、意识、法制意识三方面;在法制意识的培养中,宪法意识的培养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意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

总体上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可以从两个角度培养:一是确立法在国家体系部和公民的主体意识及其行动表现上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二是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法律涵养和法律践行的自觉性。

(四)树立主体意识公民作为国家构成的最小元素,其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形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