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1978年以来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实的功底。

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

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

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

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

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

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

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与财政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

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

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丁•八十年代中叶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农业合作化史等经济史专题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杨坚白等撰写的专著《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建国以来至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得失,得到经济学界的好评。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虽然不是经济史专著,但是对经济史的许多重耍问题作了研究阐述,对经济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经济史专著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汪海波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左春台等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赵梦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曹尔玢等的《新中国投资史纲》、夏泰生、李震的《中国投资简史》、庄启东等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叶善蓬的《新中国价格简史》、李子超的《当代中国价格简史》、董志凯的《跻身国际市场的艰辛起步》、袁伦渠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路建祥的《新中国信用合作发展简史》、迟孝先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史》、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物资管理体制史略》、财政部编的《中国农民负担史》、宫成喜的《中国财政支援农业简史》等专著也在一个方面填补了新中国经济史的空白。

在区域经济史研究方面,地方志的编写推动了地方经济史研究的开展。

这几年先后出版了《建国以来武汉经济简史》、《山东经济四十年透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1947〜1985)、《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简史》(1949〜1985)、《陕西社会主义经济简史》、《广西当代经济史》等一批地方经济史专著。

此外,许多省市区县还出版了经济年鉴、地方志等,为区域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在阶段史研究方面,这几年研究工作的重心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其次为建国以来前7年历史。

这几年阶段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薛暮桥、杨波主编的《总结财经工作,迎接全国胜利》,李占才等撰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范守信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恢复史》(1949〜1952),国是反思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的《滑轨与嬗变》、《“大跃进”的狂澜》等,陈雪薇撰写的《历史的启示——十年建设史研究》,徐棣华、王亚平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简史》等。

董志凯主编的在整理大量档案资料基础上撰写的《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史论专著。

它对于在国营经济主导下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类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运行机制,投资状况与效益,经济结构变化及增长,均作了大量实证性的阐述与分析。

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八十年代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中央档案馆合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开始陆续系统地编辑出版,这是一项规模巨大、具有长期时效、意义重大的科研基础工作。

已经出版的几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厚爱,被称为“功德无量”之举,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认识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但是此种难度很大的基础工作目前受到财力、人力的严重困扰,仅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近千万字的编辑工作,共计12部资料书,1996年已全部出齐。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档案资料,目前经多方努力已与中央档案馆达成合作编辑协议,编辑工作正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进行。

经过精心筛选、按照经济思想体系,体现历史顺序与逻辑关系相结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手档案资料的系统出版,在我国尚属首次;在世界实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家中类似的作法也属鲜见。

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均必将大有裨益。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起步较晚,这几年的研究还是初步的。

即使如此,初步的研究也使人们对中国现代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譬如,对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形成、其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经济效益的认识及对其总体评价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成就和偏差也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以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由于指导思想和资料的局限,多限于所有制变革与产值的变化。

对于生产关系的其他方而,特别是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则往往是回避或忽略的;对于生产力的其他方面,诸如效率、效益、科学技术的作用等等,也涉及甚少。

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正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并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东西方关于经济运行的理论,开展中外经济历史的比较研究,使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开始向具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加深入的分析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基础薄弱(包括统计资料、文书资料),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以及当代人研究当代史的困难等等原因,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方能有所建树。

而这些研究,恰恰是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所不可短缺的。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办了《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使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近代、现代)有了一个专业性的、高层次的论文发表园地。

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难点及不同学术观点由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研究工作,特别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为社会科学的热点和重点。

而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离不开新中国四十年的经济史,加之对T•四十年余起伏迭宕的曲折历程,当代人记忆犹新,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中国现代经济史本身可以说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或重点;加之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问题研究情景交融,联系密切;均使得中国现代经济史领域成果纷呈,展现愈来愈兴旺的景象。

具体来看,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有十大问题:1、如何认识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它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何在?2、“三大改造”的起因、得失与评价;3、第一个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4、中国特色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5、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周期、特点及其根源;6、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7、中国的多种经济成分与所有制结构;8、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9、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10、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

研究这些问题的著作与文章较多,其中大部分成果并非属于经济史专业。

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R. Hicks,1904—)在所著《社会框架——经济学导论》(牛津:克拉仑敦出版社)一书中所说:“经济史学是过去时期的应用经济学,后者则是当代的经济史学;”历史与现实是一脉相承的。

特别是现代经济史与现实经济的研究领域更难划出明确的界限。

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与介绍中弓I用了不少现实经济学中带有实证性的成果。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7年来,实行过三种经济体制: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实施时间距今比较远,实施的时间比较短;特别是在“左”倾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把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立起来,造成理论界、学术界对此讳莫如深;长期忽视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

这种情况在新时期发生了变化。

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不是直接来II于经典著作的现成结论,而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根据地经济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独创的全新的经济的学说;加之在此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工作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近年来的经济改革进一步证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计划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因此,事隔40余年,对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备受重视,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以及最近出版的《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等著作和论文尽管阐述的深度有所不同,但共同认为其特点为: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三者关存运行机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政策。

然而,对于这一经济体制的性质的看法则有很大差异。

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质,长期以来有多种说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出这是一种“新式资本主义的经济”,一种“社会改良”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改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混合经济,[1]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主义经济,民生幸福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