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政党格局变化对中共的影响和启示

世界政党格局变化对中共的影响和启示

世界政党格局变化对中共的影响和启示

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处于一种相互关联的利益格局中,政党也不例外。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和一种围绕国家政权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政党政治是当代国际政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

随着世界政党的发展变迁,更好地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政治、政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政党制度的多样性。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我国则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这里有一个不容回避的认识问题:怎么看待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到底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更适合中国,是现行的政党制度,还是两党制或多党制?

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这种政党制度日趋成熟、稳固。不仅与两党制、多党制不同,而且也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一党制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一党制不同。

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一党执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发展的政治方向,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国家核心权力。二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与其它非执政党及各界无党派政治力量在政治上是合作和协商的关系。三是体现于整个制度中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自然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在中国各种政治势力中是最优秀、最能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和尊重。简而言之,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但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继续执政。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适应国内外的巨大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不断自我革新,提高执政能力,才能胜任历史赋予的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使命。

新变化

从当今世界范围看 政党格局的深刻变化 在世界各个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 传统的政党政治格局被打破。从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党数量增加 新增政党多种多样 这些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世界政党政治原有的格局世界政党政治比冷战时期更为活跃 世界上多数国家完成了政党的建立与改革 政党制度日益完善 政党政治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到今天较普遍的两党格局,人类文明的多原形与发展模式的多阳性更加彰显 民族文化的多原形和社会意识的多元性 都是政党生长的丰富土壤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党都是依照本国的国情 不断调整改革 与时俱进 谋求适合本党发展的新体制 形成丰富多彩的政党政治景观 这种政党政治多元化的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 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 管理社会公共问题 加强正当的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是各国政党 尤其是执政党的首要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 随着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境界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变得日益重要 正当的意识形态色彩继续淡化 各个政党要向上台执政或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为了赢得选民,就不得不在治国理念上把国家利益=选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中,各自不断进行自身定位和政策调整,使彼此相互接近,在内外政策上能够达成某种共识,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执政党政府首要的责任就是提高本国的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 这已成为评判一个正当执政能力高度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着眼于国内经济建设 管理协调社会问题 加强正当的执政能力建设 将成为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正政党的首要任务

第三 政党交流和合作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及地区关系中的热点 世界正当执政区域合作

联盟的趋势日益明显 全球化时代 任何一个正当要想在自己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乃至上台执政 虽然主要立足点在本国 但是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本国之内 则难有很大作为 因此 在去阿牛化的今天 正当的国际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 正当阶级基础及群众基础的中间化 全民倾向加强 同时一些边沿力量和新生代政党也组建涌现 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各个国家的阶级 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 中产阶级力量 市民社会日渐壮大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

对我党的影响和启示

现代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政党制度的多样性。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党制度,最根本的选择取向并非来自于不同政治力量的单纯博弈,而是由该国历史的和现实的国情及社会发展的历史传承所决定。因此,政党制度的选择结果本质上属于历史的选择结果。 中国人口众多,现代化水平严重不平衡,阶层之间利益诉求差别巨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倘若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能从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将国家与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作考量,这个领导核心非中国共产党莫属。

然而,各国执政党兴衰存亡的教训又深刻地揭示出另一个历史规律,任何一个执政党,其执政地位之获取并不代表其执政地位之一劳永逸。这个规律所隐含的挑战命题在于,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执政内涵,不断改善和提升执政能力并得到外部有效的监督。挑战反映于政党制度,在于使制度本身不断发展演进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所需要的执政能力之递进,这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

冷战以来 ,随着各国政党格局的变化 ,出现了世界政党政治变革的新潮流。深化对执政党普遍规律的认识 ;不断拓展党的政策的包容性 ,扩大和巩固社会基础 ;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 ,推进党自身运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不断增强党的创新能力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与时俱进是政党生存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竞争必然导致不同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而对政治权力分配状况的改变则是通过政党制度,即通过政治领袖人物的不断更迭来实现的。正是政治领袖人物的不断变动,才给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了一种选择适当人物代表他们要求的机会,并由这些人制定政策,适应其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政党的竞争与领袖人物的更迭虽然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但更迭频繁时,就会与统治秩序的稳定产生矛盾,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这是广大民众所不愿看到的。因此 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是 执政党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参政党也应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和制约,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进行总结、反思和政策调整,执政党赢得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它便有了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促进了政党政治的平衡发展、有序运行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实施及不断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