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2010~2012年艾滋病及HIV感染疫情分析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2010~2012年艾滋病及HIV感染疫情分析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2010~2012年艾滋病及HIV感染疫情分析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及输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HIV感染者在5年内有20%~50%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10%~30%发展为典型艾滋病。

一旦发生并发有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典型艾滋病,则预后极差。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极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解艾滋病及HIV感染在白碱滩区的流行特征,进一步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对2010~2012年报告的艾滋病及HIV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艾滋病及HIV感染资料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历年疫情分析报表和《基本信息系统》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常住人口数。

1.2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报告艾滋病12例,死亡3例,发病率逐年上升。

HIV23例,死亡5例,发病数显著上升,见表1、表2。

2.2流行特征
2.2.1人群分布特征
2.2.1.1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2010~2012年,白碱滩区艾滋病报告12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6例。

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为1∶1。

40~5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最高,报告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0%。

HIV报告23例病例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

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为1.3∶1。

35~4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最高,报告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6%,其次2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位居2.2.1.2职业分布特征艾滋病发病数居首位的是工人10例,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3.33%,其次依次是家务及待业1例、其它1例。

HIV发病数居首位的是工人13例,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56.52%,其次依次是家务及待业4例、其它2例、干部职员1例、不详1例、幼托儿童1例、民工1例。

2.2.2时间分布特征2010~2012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各月均有艾滋病报告发病,其中7~9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0%;各月均有HIV 报告发病,其中1~3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2%,见表3、表4。

3讨论
3.1 流行特征分析
3.1.1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艾滋病及HIV发病数目逐年上升。

男女发病数目大体相当,40~50岁年龄组报告艾滋病发病数最高,35~40岁年龄组报告HIV发病数最高。

说明35~50岁年龄组为重点防控人群。

3.1.2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艾滋病及HIV发病数居首位的都是工人,分别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3.33%和56.52%。

3.1.3 2010~2012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各月均有艾滋病报告发病,其中7~9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各月均有HIV报告发病,其中1~3个月呈现发病高峰。

3.2 防控建议综合以上分析,针对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艾滋病及HIV疫情,提出以下防控建议:①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处置散发疫情,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有无流行病学关联,分析发病原因,有效控制疫情。

②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治疗能力,降低误诊率,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③切断传播途径。

性接触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均具有传染性。

做好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及HIV防治知识宣传,重点对在职职工,更应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号召群众洁身自爱,禁止各种混乱的性关系,提高广大工人防病意识。

严格婚前检查,限制HIV感染者結婚。

④输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为重要传播途径。

应当号召群众远离毒品,就医时选择正规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