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

第30卷第1期 2010年1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30,No.1 

January.2010,081 ̄082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 毕 鑫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747000) [内容提要]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 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孟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O1—0081—02 

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音乐美学是最 有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学派之一。作为中国固有的 音乐美学价值系统的代表,儒家音乐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 多数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所维系的主流音乐思想 的基础。儒家思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孔子所创 立,它是维系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石。在儒家思想纵驰中国主 流思想界的几千年时间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也得以在这种 庇护的大背景下繁荣发展,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春秋以前,音乐和礼仪活动密不可分,它们共同作为统 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到了春秋时期, 奴隶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音乐也不是礼仪活动的附体, 它以更加独立和繁盛的形式发展起来。这种礼仪之乐“下移” 的情况引起了儒家学者的关注,这种背景也为儒家音乐美学 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肯定音乐功能 儒家学者提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 相敬”,“乐至则为怨,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将音乐视为修身治国之道,他认为:“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儒家提倡的“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之中,乐位于第二。孔子曾经说过:“先于礼 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他宁愿选用先秦接受过礼乐教育的庶人,也不愿用 后来才接受礼乐教育的“君子”。足见儒家对音乐作用的肯 定。 (二)提倡音乐欣赏 《论语・秦伯》中描写到:“子日,师挚之始,《关雎》 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述耳》也有类似的描写: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说明儒家注重欣赏音乐,提倡通过欣赏音乐来愉悦身心。 同时,《论语》中也有对音乐表演的批评意见。《论语・八佾》 中写到:“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子谓 《韶》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阳货》:“子日,恶紫之 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先进》:“子日,由之 瑟,奚为于丘之门?”。孔子的这些关于音乐欣赏的言论成 为后来儒家音乐欣赏的指导标准,从音乐评论的角度看,这 些思想有助于音乐欣赏层次的划分,但这种潜意识的音乐评 论只是从儒家的核心主张“仁礼”思想的扩展而已。 (三)丰富音乐内容 [收稿日期]2009.11-12 作者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 春秋时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为了恢复西周以来的礼 乐制度,曾四处奔波,考订礼乐,宣扬《韶》、《武》Ij J。这 里的制度,其实和现代的制度有所差异,它不象现代制度那 样规范、严格。是为丰富音乐内容而搜集的大量音乐素材而 已。《论语・八佾》中记载:“三家者,以《雍》彻,子日, 相为群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说鲁国的“三 家”贵族在应用《雍》这个曲目时,歌词内容是如何的不符 合要求,可见孔子对音乐内容的重视。《论语・阳货》:“子 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 思是音乐内容不仅仅由单一的几种乐器组成,可见他更加注 重丰富的音乐内容和素材。 (四)注重音乐实践 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喜爱音乐,自己也进行音乐实践。 《论语・阳货》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 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歌。”说明孔子不但能唱歌,能鼓瑟,而且能弹琴、吹笙和 击磬,这和后来儒家推崇者所追求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不无关系。孔子选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辞集《诗经》, 并且在旅途中经过了现场核对,明确了其中的《雅》和《颂》 在分类上的地位。t21 ̄L子对学习唱歌也非常认真,《论语・述 而》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 是别人唱的好,他还要求别人再唱,一直唱到自己学会为止。 孔子也注重教授他的弟子学习音乐,《论语・先进》:“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又:“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可见他 有的学生会弹瑟,有的学生弹瑟弹得不好,曾当面受到他的 指责。 二、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 儒家创始人孑L子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知识,他对乐曲的 结构规律能够做出概括的说明。这决定了他严谨的音乐审美 态度。他对当时鲁国宫廷雅乐艺人的分散表现出非常关心的 倾向。《论语・阳货》记载:“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 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说明孔子相当严肃地把音 乐看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音乐来协调人的生 活。他认为在为别人办丧事时,听了音乐,不能感到快乐, 因此这种场合是不宜进行音乐活动的。 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是儒家音乐美学态度的一个重要 取向。孑L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政治作用,音乐的政策最好 由最高统治者制 。孔子主张取缔当时郑国的民间音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期 而强行推行古代的《韶》和《武》。《卫灵公》记载:“子日, 行夏之时,乘殷之珞,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 声,远倭人——郑声淫,倭人殆。”说明孔子将音乐视为国 家政治礼仪体系更加完善的保证,这是儒家音乐美学态度政 治化的重要表现。儒家强调音乐审美的等级区别,《论语・八 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记载的是孔子见到了鲁国的季氏大夫命人演奏天子所 用的乐舞,曾经非常愤怒。 在对古今音乐审美取向上,孔子表明自己是偏于相信和 爱好古代音乐的。《论语・述而》:“子日,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和他后来重视《韶》、《武》、《关 雎》等乐曲的态度有很大关联。而对郑国的民间音乐表示出 厌恶的态度,甚至主张全部取缔,则显露出他在音乐态度上 保持严格的阶级划分。 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4】《乐 记》宏观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提出所谓“乐统同, 礼辨异。”意思是乐主张“和”,目的在于达到“和同”的境 界。即通过音乐使人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和融合。儒家始终视 “礼”为音乐审美的尺度,这决定了儒家音乐美学态度深受 着“礼”的影响。《乐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 不争斗,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表明了儒家 礼乐结合的目的和中心,“礼”被用来理“智”,“乐”被用 来抒“爱”,礼乐结合便是情理的统一,情受礼的制约便达 到了中和,这种观点也非常符合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 三、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仁”化的音乐价值观 《论语・八佾》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用“仁”来作为实现“礼”、“乐”的前提。面对春秋 时期“礼崩乐溃”的形式,孔子感到单靠周礼以难以约束人 的言行举止。而周礼文化强调的血缘制与宗法制在当时的音 乐价值观上已被冷落。因此,孔子便针对性的提出“仁”化 的音乐美学思想,希望通过“仁”化的情感来感染周围的一 切,进而实现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会制度。这时,音乐便 成为孔子培养“仁”化阶级观的最好行为方式,“仁”成为 孔子音乐美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提出,使孔 子的音乐思想超越了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5】 (二)“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观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是孔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 美,并提出了两者的统一。[6】《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 对《韶》与《武》的评价是不同的。认为《韶》:“尽善矣, 又尽美也”,《武》较《韶》则稍逊一筹。是“尽美矣,未尽 善也”。对乐舞进行“美”、“善”性质的划分,并且将美与 善作为评价艺术作品的完美标准,则体现了道德因素涵盖在 孔子音乐评价过程的始终,“尽美”亦要“尽善”是孔子音 乐美学思想中关于音乐作品的道德标准的确立,对后世音乐 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中和”的音乐审美倾向 孔子在音乐审美中讲的“和”,是在继承和总结前人音 乐谐和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和 “中和且乎”的论理学思想,以及恪守“中庸”的处世态度、 “中和”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一致的。可见,孔子在艺术审美 与人生实践中强调的“中”“和”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哲学观 念,可以理解为只有“中和”的性质。这一思想在音乐审美 上的主张,就是要求音乐的表现不能脱离“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要节制音乐情感的表现力,适度而不过分,使音乐 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 坚持“过犹不及”的音乐审美态度,反映了孔子在音乐思想 上崇雅抑俗的态度倾向。 四、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为“亚 圣”,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贯穿着“仁”“义”的内容。孟子 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斯文二者也,乐之实,乐斯 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孟子・离娄章句上》)。可见,孟子的“乐之 实”同时具有论理学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将完善的伦理道理 与愉悦的精神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乐教”的目的,与 孔子是一样的。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说明孟子将“善、信、美” 的最高境界“仁”作为欣赏音乐的标准。在这里,可以为之 的善以及它在自身行为上的体现,就构成了善与真的统一, 也就是“美”的实现。这依赖于乐教的实践,即孟子心目中 美的音乐——“仁声”的实现。孟子认为,这种“乐”之美 的实现,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对人心更具影响力。因此它主 张“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虽是宗教唯心主义,却是不折不扣 地为贵族服务的。但在音乐的价值取向上,他却特别强调人 民群众的重要性,重视当时的民间音乐,同时强调和寻求音 乐审美过程中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美学的 意义。 儒家音乐美学理论承认音乐为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 的反映,他们承认音乐有着极大的社会功能,同样也承认音 乐的内容应该首先得到重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基本上 是唯物主义的,对音乐社会作用的看法也是从总结经验中得 来的。但他们又同样强调音乐上的等级区别,同样强调统治 者倡导音乐的重要性。他们对待民间音乐,采取同样的态度。 然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同样不能向现实的人民生活中 接近音乐美学艺术的真正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