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闪烁探测器共41页文档
7
全能峰
射线能量较小时,主要是光电效应贡献;随着 射线能量增大,电子对效 应贡献逐步增大。
光电效应:光电子能量 Ee E Ei
外层电子跃迁到K层,多余的结
合能以X射线或俄歇电子形式辐射。因X射线能量很低,光电吸收截面很
大,几乎被探测器完全吸收,能量迭加到Ee上,构成全能峰,总能量为
EE eE xE E iE iE
与材料、 厚度有关
1
2. 光收集均匀性 光收集均匀性影响能量分辨率。可调整:
• 采用不同的几何形状 • 局部包装不同的反射材料或涂黑以增加吸收 • 前端面加反射膜以补偿远距离传输
3. 光学耦合
常用硅油,折射率近于1.5,对可见光、紫外光都有很好 的透射率。普通硅油对塑料闪烁体有腐蚀性,最好用甲基 硅油。比直接空气耦合光输出大~20%。
次级电子逃逸:三种效应产生的次级电子在跑出探测器前可能损失掉 一部分能量,产生的脉冲是连续分布的,能量从0-E,导致全能峰 减少,连续分布增加,并使全能峰不对称。
一般用 90Sr(最大能量为2.26MeV) 在闪烁体中基本可以全吸收,输出脉冲幅度为反映源连续能量
分布的连续谱(含能量分辨展宽);对较远位置除有相同的衰 减外,仍然保留其谱形分布。 故在相同时间T内,输出高幅度区域的累加计数达到N的下限阈 值Vth随测量位置的变化反映了光传输衰减长度。
• N和T的选取,以远端位置的谱形而定,累加区域不要覆盖噪声区 • 为消除宇宙线对测量的影响,可采用源照射/ 源不照射测两次
• 常用宇宙线测量较大面积有机闪烁体的光传输衰减长度。
宇宙线()在有机闪烁体的最小电离沉积能量 ~2MeV/cm 海平面的宇宙射线强度 ~0.5/cm2 min 一般需较长(甚至几天)的时间
5
采用双端读出,可缩短 测量时间
若选取闪烁体中心位置 为 X=0,有
QE QE0e X /
QW QW 0e X /
对大尺寸或异形闪烁体与光导的粘合或不需拆卸时,可以 用粘合剂,其折射率与闪烁体、光导接近。
2
光导:当闪烁体尺寸较大或某种原因不适合直接与光电
倍增管耦合时,中间需加一段光导过渡。一般采用透明固 体材料(有机玻璃、石英等),其折射率与闪烁体或是光 学器件的窗口比较接近;也有采用空气光导,但效率较低。
基于光传播的直线规律,光导收集光的效率为:
SPMT
eff
SScint
(SPM T SSicn,tef f 1)
使用光导并不能提高光收集效率,其目的是改善收集光的 均匀性:
• 不同大小形状的闪烁体与圆形光电倍增管连接需要光 导过渡;
• 在强磁场内测量PMT放在磁场外需要光导;
• 在空间很小的地方测量需长的纤维光导。
ln ln QE
QE0 2 X
QW
QW 0
ln(QE0/QW0)是一个 常数,~0
甚至在一个位置(X) 的测量就能得到光传输 衰减长度
6
三、能量分辨
一般用射线来标定无机闪烁体的能量分辨
射线是单能,但不能直接被记录,而是
通过三种效应产生次级电子间接被记录。
所以单能射线能谱除了峰之外还有较大的
连续谱。
1
0
光的吸收系数
定义光的透过率
lT
N(x) N0
ex
衰减长度与闪烁体的几何形状有关。
若几何的边界能造成有利于传输方向上
的反射或全反射,将得到更长的光传输技
术衰减长度。此类与外部条件有关的称为
光传输技术衰减长度。
决定于自吸收的为本征光传输衰减长度
4
2、光传输衰减长度的测量
• 用源可方便测量但误差较大
反射层:常用的反射层材料有MgO、铝箔和镀铝薄膜等。 • 有机闪烁体常用铝膜较松的包装,构成全反射和镜反射混合, 既保持快脉冲输出又尽可能得到高的光收集效率。 • 对大部分无机闪烁体,因发光衰减时间长、折射率大从而与 光探测器件配合差,利用漫反射方法收集光最佳。常用漫反 射材料有MgO、Al2O3细粉末、白色涂料、Teflon膜和 Tyvek纸。
3
二、光传输衰减长度
1、光在闪烁体内的传播 以4立体角发射直线传播 按指数规律被吸收衰减
• 有两个衰减长度,因自吸收的原因, 短波衰减快 • 需要把这种短波长的光过滤掉(在光 阴极前加过滤片) • 因为过滤片,总的光子产额减少了, 但衰减长度增加了,均匀性变好了。
N(x) N0ex/0 N0ex
0:发光衰减长度,
被吸收,形成不大的反散射峰,迭加在康普顿连续谱上,
其能量为
E' 11Ecos
E
mec2
为了减少反散射峰,必须减少源与探测器周围的物质,并 尽可能使用轻元素材料,将谱仪远离墙壁和地板。
利用全能峰与反散射峰峰位之比,可以方便地粗略估计谱 仪的线性。
10
逃逸峰
由于次级效应产生的电子、X射线和湮灭光子跑出探测器造成的。
反冲电子能量
Ee
E
1111cos
0
2E 12
0 1800
E mec2
康普顿谱是连续谱,能量从0-Ee(最大)。谱分布较平缓,仅在Ee(最
大)处有个不明显的峰,称作康普顿峰或康普顿边限。
峰 总 比 全 能 峰 下 面 总 积 面 ( 积 计 ST 数 之 和 ) SA
探测器Z高灵敏体积大峰总比就大,峰 总比越大,全能峰越大康普顿部分越小
峰 康 比 康 普 全 顿 能 连 峰 续 最 谱 大 平 计 均 数 计 N数 A NC
峰总比大,全能峰突出,峰康比
也大,对确定的探测器和源强,全能峰面积一定,能量分辨率越好,峰
康比越大。 9
反散射峰 Backscattering Peak
当射线打到放射源衬托物或探测器周围的物质上,由于
康普顿效应,=900-1800时,散射光子可能进入探测器
康普顿效应:一次或多次散射的射线被探测器光电吸收,由于各次作用
时间间隔比闪烁光的产生和衰减时间小很多它们所产生的闪烁光迭加贡献
在全能峰。
全能峰对应的能量精确等于射线能量,所以用全能峰测量射线能量。选 用大尺寸高Z探测器将显著增大全能峰减小康普顿连续谱。
8
Compton连续谱
由康普顿效应形成,此时被散射的射线跑出探测器反冲电子被记录。
电子对效应:正负电子能量总和为 Epair E 2mec2 正电子在探测器
内损失能量湮灭生成2个能量为mec2的射线,它们可能1个或2个被探测 器光电吸收,也可能发生康普顿效应。若2个射线都被吸收,其能量迭加
到Epair上构成全能峰2 E 2 m e c 2 2 m e c 2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