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瓮安的经验与教训

贵州瓮安的经验与教训

来自教训1:谣言是瓮安事件的催化剂


宣传舆论工作用于统一认识,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让人民群众知道党委和政府在 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信息公开透明, 可以让人民了解事实真相,避免谣言蛊惑 人心。 “信息控制”与“信息发布”的教训
教训2:政府的不当执政行为


瓮安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 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 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 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换句话说,瓮安当局的不当执政行为,积 累了大量民愤,当地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 走向“决裂” “当地积案过多、积怨过深,积重难返”



“一些地方政府有个思维惯性,一旦群体事件 发生就认为一定存在‘少数别人用心的人’ 在推波助澜,这是不对的。” 应对群体事件需要新思维,关键是建立官民 对话的机制。官民对话是社会协调的重要组 成部分,社会协调是疏导民意的通道,是政 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纽带,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迫切需要。 通过有效的社会对话,民怨可以得到疏导, 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干戈”可化为“玉 帛”。
官民对话

1.以人为本,莫称百姓为“刁民”。“天地 之间,莫贵于人”,领导要把群众当“人” 看,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群众 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对话 只能是“奢谈”。

2 .先对等,再对话。地位平等,莫悖“鱼水 相依”关系。把群众放到与自己对等的位 置上,才能实现对话。如果居高临下,盛 气凌人,“对话”只会沦为自我“独白”。

4.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给老百姓提供 “诉说”的渠道,其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 方法和策略。群众“有话有处说,有理有 处讲”,矛盾再大,总能化解;群众告状 无门,冤情难申,矛盾再小,也会积羽沉 舟。

5.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对外表达时,要处理 好如下关系:
一是“详细”与“简略”的关系。政府的 信息发布应讲究详略得当,具有针对性。 在需要证据证实的一些关键环节,应尽可 能详细,充分;而在一些无关大局的环节, 则应该简略带过。
无论是事件爆发前的预防性对话,还是事 件爆发之后的紧急对话,一定要有相关政 府部门的领导人出面。一方面能掌握大量 一手信息,便于作出正确决策;领导出面 表明政府部门对事件的重视,能增加对话 的“效度”


3.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做好监控工作, 把握好时机,赢得主动。早发现早解决, 把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应对危机的不二 法门在于“花少量的工夫来预防,而不是 花大量的钱来治疗”



二是“事实”与“态度”的关系。公众要 求信息及时公开,而政府部门却认为只有 经过调查、真相水落石出才能公开信息, 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是困 扰政府部门的一个难题。 没事实,有态度。在真相没有水落石出之 前,政府可以及时出面表明态度,给老百 姓一个承诺。群众就会认为政府对这件事 不会不管,安定人心。


7.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 用强制措施。警察之所以成为“众矢之 的”,是因为他们更多时候成为暴力解决 矛盾的工具。“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 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人民民主专 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石宗源)

8.干部下访,群众不访。信访机制是最有效 的“社会安全阀”之一。基层干部做好下 访接访工作,就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群 众进京上访的情况就会减少,而“截访” 的社会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 经验与教训

此次事件固然有黑恶势力插手参与,但绝 大多数参与者都是与女学生之死没有直接 利益关系的普通群众。对于这些群众而言, 一方面是“路见不平”,而另一方面却是 借机发泄郁积已久的“对于社会不公正、 政治不清明”的强烈不满。

一个谣言引发一场骚乱,背后折射出来的, 却是小城社会环境的“不安”。正如石宗 源书记指出的,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 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背后深层次原因 却是瓮安县屡屡侵犯群众利益,随意动用 警力处理群体性事件,导致干群关系和警 民关系紧张。谣言只不过是长期积累的 “民怨”的导火索。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 28” 事件的启示 》


作者:刘子富
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16日
通过对“瓮安事件”深 入调研,提出了“新群 体事件观”。即现场第 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 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 原则、反思自责原则、 问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 力原则。 本书对各级领导干部化 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 鉴作用。
新群体事件观

亲临现场、靠前掌控
就事论事,不作“过度政治化”,不轻率 定性为“敌我矛盾”,不针群众的集体行 动视为与政府的对抗行动,有针对性地解 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 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 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反思自责:首先查找自身原因,检查自身 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 任,重塑政府形象 “切割”、问责: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 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 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 “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 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 就要果断处置,将肇事者拿下。

三是“调查”与“定调”的关系。事件发 生后,不要急于定调。只有在事件调查清 楚之后,事件性质才能确定。“未调查, 先定调”会让人觉得在推卸责任。不妨再 经过调查之后,再对事件进行审慎定性。 在事实没有调查后,再对事件进行审慎定 性。在事实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可以给公 众一个“积极处理此事,给公众合理交待” 的态度。

四是“群众”与“不法分子”的关系。在 发布信息时,不要轻易给“群众”贴上 “不明真相”、“被煽动”、“被利用” 的标签。

6.四可四不可: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 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
民意可以疏导,不可封堵;尽量让群众分 散,防止集合行为;顺应民意,避免激起 更强烈的民愤;本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的态度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避免激化矛 盾。
第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 管、谁负责原则

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不得把本 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不把本单位 本部门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坚持 “现场第一原则”,哪里发生了群体性事 件,哪里就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第一时间 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 决策指挥,迅速控制局面。
教训3:政府的治理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 地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起来,官员与民 众不是和谐的互动,而是关系紧张缺乏互 信。 本质上来自于对民众权利的漠视
教训4:丢掉“现场第一原则”

处置不及时,事态逐步升级 紧要关头,主要领导到哪去了? 缺乏政治敏锐性,事到临头无对策
第五,教育疏导、防止激化原则

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政 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 疏导、沟通、协商、调解等方法,积 极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 众的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引导群众 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妥 善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 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关键:政府采取新思维官民对话应对


“大多数矛盾是在时间的迟滞当中发酵的,及时本 身就意味着主动。” 重庆罢运事件当天下午4点半,重庆市政府便主 动邀请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停运 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即将采取的处置措施。 此后,重庆市政府更是连续召开3次这样的新闻发 布会。 “云南孟连”事件发生后,在现场主持处置工作 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所言:“谣言止于真相。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 的。”


充分理解死者家属的诉求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处理问题抓住时机 防止坏人借题发挥
从灾难中学习 ——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

经济的高速发展,GDP增长和财税增收, 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 代价,对资源地进行掠夺式开采,对群众 利益诉求没有认真加以解决,忘记发展为 了谁,群众没有共享发展成果,这样的经 济发展模式人民群众不答应。
第一,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原则

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 解,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处理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和 预警机制,科学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 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 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 表达渠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 决,及时消除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力争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坚决 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事发生,坚决防止因决策失 误、工作粗糙、执法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教训5:慎用警力的问题

7月24日,中纪委发布《关于违反信访工作 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 问题的解释》、监察部等部门发布《关于 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两文 规定,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 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等,将对负有主 要领导责任者和直接责任者追究责任。
教训6:处理时的技巧性问题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指出:“一些社会矛盾长 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 解决,矿群纠纷、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突 出,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够好。一 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 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这样 那样的问题,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 意。”
第三,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原则

要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群 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 群众的合理诉求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 时不能解决的,要列出时间限期解决;对 于按照政策法律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 宣传、解释、说服、教育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