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2011年 第4期 12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01.21 No.4 DeC.20ll 中英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李 芸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系统。英汉语言在亲属称谓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等语言层 面上,也体现在所遵循的使用规则和评判标准等文化层面上。本文主要从长幼辈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宗族以 及称谓的泛化等方面对中英亲属称谓用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隐藏在中英亲属称谓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亲属称谓;差异;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11)04-0101-03 Analysis of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kinship te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I Yun (School of Fomign Languages,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Diferent nations have diferent systems of address forms.The diferences of kinship terms in both languages are demonstrated not only in forms and pragmatic meanings,but in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hoice of them and in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the proper use of them.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Key words:kinship terms;diferences;cultural factors 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 作为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 能够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 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因此,它不仅是语言学家 的研究对象,也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文化研 究者的研究内容。纵观之,国内外学者在对各种称谓 语的社交功能上已有相当认识,尤其在称谓语体系研 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则意在通过对中英亲 属称谓用语异同的分析,揭示出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 根源。 1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 人关系的名称,它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 姑姑等。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问发展演变后,都会 形成各自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汉语亲 属称谓习俗源远流长,称谓体系精细复杂;而英语亲 属称谓则相对简单但也不失特色。英汉亲属称谓上 有着许多差异。 1.1长幼辈分方面的差异 中国一贯提倡家族聚居,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 是以父子为中心的大家庭。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 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辈分是极为重要 而严谨的区分依据。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 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丝毫含混马虎。同辈分 要区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不同辈分的 称谓,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 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相对应的称谓进行称呼, 万万不可直呼其名 。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 太讲究,所以称谓词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 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an— cle”,女性一概称“aunt”,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 “cousin”。同辈问,英美人往往是以名字或呢称相 称。甚至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在他们看来, 这表明互相之间亲密无问,关系融洽。 收稿日期:2011-09—26 作者简介:李芸(1985.),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101・
第21卷第4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2月 1.2血亲姻亲方面的差异 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有婚姻关系 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 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以自然经 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洗礼,在民族心理』二造成了对 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汉语血亲和姻亲称谓界限分 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 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也反映了汉 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 企[3] t! 0 英语则不区分血亲和姻亲。父母的兄弟以及父 母姐妹的丈夫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 弟的妻子都称“aunt”。在非区分不可的场合,英语用 “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如 “brother.in 1aw”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 等。 1.3 宗族与外宗族方面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 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 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 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 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 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 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 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亲疏是不 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同宗族、 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 father”囊括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 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是孙子又是外孙, “granddaughter”涵盖孙女、外孙女,“nephew”意指侄 子和外甥,“niece”意指侄女和外甥女。在交际中有 时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那就只有单独加以 解释,如“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英语不 区分宗族和外宗族的。“堂”和“表”在汉语中至少分 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弄混的。而“cousin” 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 等诸多亲属称渭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1.4亲属称谓泛化方面的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 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 生人为“大爷”、“大娘”、“叔叔”、“阿姨”等。中国人 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往往把自身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 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十分强调人与人间感情的融洽和 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 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 ・102. 感到亲近,从而缩小双方距离,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英语中也存在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在英国中部 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普遍将“aunt”和“unc]e”用 于称呼非亲属成员。如称父母的朋友为“Uncle Tom” 或“Aunt Kate”。但是,英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远 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非亲属成员很少用 亲属称谓互称对方。小孩见到陌生人,一般用“先 生”、“女士”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 名。 2 中英亲属称谓语差异所体现的文化因素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 也在不断深化。从过去片面强调语言的抽象形式,转 变为比较全面的语言观,即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 而且也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语言与文化之问存在着非常亲密盼【血缘关系,没有文 化土壤的自然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亲属称谓语,既 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和 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 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 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此,中英亲属称谓系统 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2.1 宗法观念和法制思想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汉族成为 一个宗法观念很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 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的基础是家庭这种由血 缘、婚姻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单位。同姓宗族大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 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 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间的关系相当明确,这就 造成了汉语亲属称渭名目众多,年龄、辈分清晰,严格 区分出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表明了人们心中 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 ]。 而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其实也反映了人们 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 的心理。而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 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自从文艺复兴、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 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 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比汉语中简单。例 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之分、无长幼之 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 “brother”。同样,夫妇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 的称谓都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 “father.in.1aw”。 由上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 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
而 李 芸:中英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势必引起英汉亲 属称谓用语的差异,使得汉语中亲属称谓纷繁众多, 而英语中则相对简单。 2.2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 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因此,中 国这种严格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名目 众多,形形色色,并且极大地体现了男尊女卑。比如, 称父系子女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归为本家,而把 母系子女称为表哥、表弟、表姐和表妹,归为亲戚。西 方文化则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平等,所以,英语中亲 属称谓并没有区分长幼尊卑,当小辈直呼长辈的名字 时,不会被认为不敬或不孝,仅表示平等和亲近。 2.3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属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 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人们 总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有意贬抑,不愿外 露,即自谦;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 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 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 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 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影响,讲究谦虚恭 敬,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 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 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 (上接第8页) 再现辉煌,就必须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并积极参与全 球事务。【3 在此问题上,戴高乐显然只是考虑到法国 的利益,而忽略了德国的想法。面对同时来自美苏的 压力,戴高乐不得不借助西欧的联合实现他的外交理 想。因而,对于戴高乐来说,西欧的联合,政治方面的 考虑是第一位的,而经济的因素则只能是第二位的。 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德国希望增强一体化的程度时, 戴高乐出人意料地反对了。斯坦利・霍夫曼曾指出, “法国想通过欧洲一体化加速国际体系向多极化发 展的趋势,对法国来说,如果一体化最终产生的结果 能够使欧洲摆脱两极体系的束缚,那么就是一件成功 的好事;如果办不到,却不过是使法国依附于德国民 族利益的一条锁链,那一体化就是一件失败的坏 事。’’[ ] 4 结语 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在言语交际中少用谦语,敬语 也较汉语为少。 3 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就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一 个民族的全部文化,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内 涵。汉语亲属称渭系统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几乎是 两种极端的称谓系统。前者可谓是世界上最丰富、最 复杂、分类最精细、语义最明晰的称谓语系统之一;而 后者体系简单、分类单一、语义模糊。前者多存在宗 法成分,反映出儒家传统文化的特质和魅力;后者则 多存在人文成分,表现出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英美文 化的特点。只有对中英亲属称渭用语存在的异同进 行比较,对它折射出的文化差异认真探究,才能深入 把握中英亲属称谓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准确传 达语言信息,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R.A.Hudson.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0:70-81. [2] 黄碧蓉.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及其互译[J].青海师范大学 学报,2004(8):115-118.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语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1(2):93-96. [4] 刘超先.中西称谓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 社,1994:105・110. (编辑:刘彩霞) 总体而言,空椅子危机对于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是 一次巨大的危机。它使欧共体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 也使欧共体在20世纪60年代总是处在困难之中。 但是,空椅子危机对欧共体的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 用,在解决了欧共体内部这个非常重要的争端之后, 欧共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I] 惠一鸣.欧洲联盟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508. [2] 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6:127. [3]金安.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99-102. (编辑:刘彩霞) ・l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