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述析

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述析

2011年11月 第3O卷第l1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Anqing Teachem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2011 VOI.30 NO.1l 

1 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述析 

李义中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18世纪是英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社会分化的加 剧。整体而言,18世纪英国社会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三层式架构,处于社会顶层的是贵族集团,居于社会底层的是下层 民众,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一个日益壮大的中间阶层,并逐步发展为中产阶级。 关键词: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构成 中图分类号:K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1)11—0071—07 

18世纪是英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 

社会分化的加剧。整体而言,18世纪英国社会结 构呈现出的是一种三层式架构,处于社会顶层的 

是贵族集团,居于社会底层的是下层民众,而介于 二者之间的则是一个日益壮大的中间阶层。早在 

17世纪末,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格雷戈里・金 

(Gregory King)就把当时的英国社会划分为“最贫 穷者……中间阶层……生活状况较佳者”三个部 

分,随后的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同样采取 

了三分法,他把英国人分成“士绅(gentry)”、“店 主(tradesmen)”和“纯粹劳动者”(mere laboring 

people),再后来则有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 到,英国存在着一个“生活处于中等水平的阶层” 

(the middle station of life),这些人有别于“(贵 

族)大人”(the great)与“穷人”们 。可见,这 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形态在当时就已被一些人所 

认识。一定程度上,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堪称18 世纪英国社会结构变动的标志性现象。鉴此,本 

文试图借助于l8世纪的相关资料,就中间阶层的 

基本构成及其在该世纪的发展壮大做一简要叙述 和分析,以期能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这一阶层的认 

识。 

与相对封闭、为数不多的上层贵族相比,18 世纪英国的“中间阶层”(middling sort,middle rank)不仅具有突出的开放性,而且伴随着英国社 

会的商业化尤其是该世纪末的工业化浪潮,这一 

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影响也日益上升。中间阶 

层成为沟通和连接社会上层与下层民众的桥梁, 

其开放性既为18世纪的英国社会增添了流动性, 

更为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过,对应于这一阶 

层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特点,中间阶层所涵 

盖的范围及其具体人数也因其常常处于变动之中 

而难以精确判定。事实上,此一时期英国的中间 

阶层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内部在经济收入、 

生活方式及社会意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例 

如,大商人、大银行家以及五级贵族之外的某些大 

地主和政府高级官员等,其财富和影响力有时甚 至超过了贵族阶层当中的一些人,他们与同样位 

居中间阶层的各类店主、小商小贩、小业主、独立 

手工业者以及一些占地不多的租地农场主之间, 

就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只是由于前者不属于 

贵族之列,而后者则居于社会底层之上,这两个不 

同的群体才被笼统地归之于中间阶层。就18世 

纪的情形而言,当时的中间阶层并不具备明确的 

阶层认同,在围绕内外政策问题而需要做出阵营 

选择时,中间阶层的一些人通常是以“他们~我 

们”(Them and Us)、“内部一外部”(Ins and Outs) 

之别来确定自己的归属 J8 。 

{收稿日期:2011—1O一08 作者简介:李义中,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7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正 

在组成中间阶层的诸多亚层中,商人无疑是 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18世纪是英国取代 

荷兰成为世界头号商业大国的世纪,而早在该世 

纪之初,“商业革命”就已先于农业革命、工业革 命而降临到这个国家了 j鹋。保尔・芒图指出: 

“英国在变为典型的工业国,即变为拥有矿山、制 铁厂和纺纱厂的国家以前五十年的时候已经是一 个大商业国,正如一句名言所云:是个商人的国 

家。在那里,商业发达走在工业变化的前头,而 且,它也许决定着工业的变化。”L4 在当时的语 

境中,商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称谓,它既包括少数 从事海外贸易的大商人和银行家,也包括各类店 

主、小商小贩以及为数众多的独立手工业者。其 中,伴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 

展,少数大商人和银行家积聚起大量财富,成为富 

可敌国的商界精英,像布里斯托尔从事烟草买卖 和奴隶贸易的科尔斯顿家族(Colstons)、耶茨家族 

(Yateses)、扬家族(Youngs),以及同样靠奴隶贸 易发家的利物浦的拉思伯恩家族(Rathbones)、格 

拉斯顿家族(Gladstones),还有英格兰银行或东印 

度公司的大股东们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德・ 索绪尔(C6sar de Saussure)在1727年时写道:“比 起德国和意大利的许多小王国的君主来,有些 (英国)商人确实要富有得多。”[2]93 

在为数不多的商界巨富之下,更多的则是活 

跃于英国各地的数量惊人的中小商人。随着城市 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 

等城市的人口日益增加,1700年,伦敦的居民为 575 000人,到1750年则增加到675 000人,1801 

年更是达到922 000人。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 

制造业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兹等的出现, 使得商品在制造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变得愈益 

复杂,其结果便是从事商品批发的中间商(mid— 

dleman)在人数上的大量增加。这些人的主要功 能是把由生产者们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分发销 

售到位于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各类市场上。而由 于当时的伦敦作为全英经济的枢纽,集中了诸多 

不同类别的市场。据统计,当时的伦敦拥有12个 家畜市场,3个鱼类市场,3个水果和蔬菜市场,2 

个谷类市场,4家食品(mea1)市场,6家草料 (hay)市场,2家皮革市场,2家煤产品市场以及2 

家布料市场,因此,大多数的中间商都可能是在为 伦敦的这些市场供货… ¨。而在批发商之外,则 

是大量存在的零售商人,遍布城乡的各类商店与 小制造厂,成为18世纪英国的一大特色。早在拿 

破仑之前的1776年,亚当・斯密就把英格兰称为 “店主之邦”(a nation of shopkeepers)。据统计, 

迄l8世纪末,英国经营各类商品买卖的店主超过 170 000人 l96。 

在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众多活跃于国内外 

市场的各类商人使英国这个岛国成了名副其实的 “商人的国家”,经商营利成为受人赞赏的行为, 

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明显提升。早在18世纪 初,笛福就曾写道:“在英国,商业虽然同绅士地 

位决不相容,但却创造了绅士。在一两代以后,商 人的儿子,不然,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变成为一些 

和悠久世家出生的人们同样好的议员、政治家、枢 

密院顾问、法官、主教以及各等级的上流人 士。”l4” 哈孟德夫妇也在其著作中强调指出: 

“英国在十八世纪是受一个强有力的商业化的贵 族统治的;……英国的大人物们并不以经商为耻; 

本世纪中的首要大臣……虽然对于商业成就的原 则意见分歧;却一致看到商业的重要性,把商业当 做政治的最高目标。” j3“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 

过直接或间接介入生产领域,一些商人还扮演了 未来工业社会企业主的重要角色。在大工业出现 

之前的家庭工业时期,一些被称为“中间商”的商 

人,先是通过控制产品的原料来源与销售渠道,继 而通过进一步掌控生产工具,使生产者丧失对生 

产工具的所有权,成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以工资 

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使他们自己“从那 些来到呢绒市场购买小制造者所织织物的商人那 

里走到手工工场主这里了”,而后者则“正在准备 变为下一时期的大工业家”-4 。 

在18世纪的英国农村,也存在着一个较为明 显的中间阶层。作为五级贵族之外的农村土地所 

有者,“乡绅”(gentry)构成了农村中间阶层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乡绅包括自从男爵以下至拥有 少量土地财产的“(普通)乡绅”(squire)在内,其 

总数约为15 000家,彼此之间在收入方面差距很 大。1700年时,从男爵的土地财产收入约为1 500 

多英镑(到1800年大概为4 000英镑),而“(普 通)乡绅”的收入则只有300英镑 ‘。至1790 

年时,英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是:400家大土地所有 者拥有英格兰和威尔士20%.25%的耕地,自有 

持有农占有的耕地为15%—20%,而乡绅所拥有 

的耕地则占到英格兰和威尔士耕地的50%一 60%[6 326。

乡绅在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第11期 李义中: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述析 ・73・ 

担负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乡间邸宅往往成为当地 社会生活的中心,不仅如此,“在为着他自身的利 

益、安全和方便考虑而管理其财产的过程中,他还 

履行着许多属于国家的职能。他是法官,(负责) 解决其随从人员中发生的种种纠纷。他是警察, 

负责在其治下的大量民众中维持秩序……他是教 会,他通常提名某些受过宗教训练或是没有受过 

宗教训练的近亲为牧师,以照看他的居民。他还 

充当着福利机构的角色:负责照顾病人、老人和孤 儿。他又是军队:遇有暴动发生……他便会把他 

的亲属和侍从武装成为一支私人民兵组织。此 外,借助那通过婚姻、亲缘关系以及赞助人身份而 

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体系……他还能够在必要时向 

那些分布在城乡各地像他一样拥有财产和权力的 大量亲友请求支持。”[7]21 

在乡绅之下,农村中的其他土地所有者或经 

营者包括自由持有农、公簿持有农以及以租种土 地为业的租地农场主(tenant-farmer)。据格雷戈 

里-金(Gregory King)在17,18世纪之交的看法, 

其时,英国的自由持有农大约为100 000(户),他 们的年收人为5O一100英镑。而就当时的情形而 

言,格雷戈里・金认为,自由持有农要比租地农场 

主更为富裕。然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变 化之后,迄18世纪末时,帕特里克・科洪(Patrick 

Colquhoun)则做出了与格雷戈里・金截然相反的 

判断,在帕特里克・科洪看来,整个l8世纪期间, 尽管有许多约曼(yeoman)上升为乡绅,但租地农 场主们的确在财富方面超过了自由持有农 』8 。 

格雷戈里・金和帕特里克・科洪的说法反映了 l8世纪英国农村社会分化的一个侧面。通常认 

为,小农的衰落是该世纪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不少 地方,占地2l一100英亩的小农数量减少了一半, 

而占地100英亩以上的农场则相应增加,屈维廉 

指出:“在英国革命时期,自由持有农加上他们的 家人共约占全国人口的1/8,大租地农场主的数 

量稍微少些,自由持有农一般也比租地农场主富 裕。一百年后,情况正好相反,甚至自由持有农几 乎不再存在。”_5 Jl 尽管因各地区的情形存在差 

异,说小农几乎不存在显然有些夸张,但整体而 

言,随着英国农业商品化的发展,租地农场主尤其 

是较大的租地农场主越来越成为农业经济的主 

角,也的确是事实。据统计,到1790年时,英格兰 四分之三的土地是由租地农场主们租佃耕种的, 

这一现象也构成了英国区别于欧洲其他地区的独 特之点。当然,租地农场主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 分化也很明显,一些小规模租地农场主的日子也 

并不好过,有人这样描述道:“小农场主被迫极其 辛苦地从事劳作,他干得比普通劳力辛苦而过得 

却比他更艰难,可是,即便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劳 

作及其全部的辛勤努力,他却还是全然无法使自 己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甚至不能定期交纳租金 以维持其现状。”[2]84 

作为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速的结果,专业人 

员的队伍随着18世纪的推进而日益扩大,教士、 律师、医生、作家、艺术家等等,构成了中间阶层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就l8世纪的情形而 

言,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 

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新的社会需求的激增,一些 新的专业服务项目与相关专业人士应运而生;但 

另一方面,由于此时有关专业及专业人士的标准 和规范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故而一些相沿成习 

的传统职业观念与行业规矩依旧盛行,而当时所 

谓“专业”与一些专业从业人员,依现代的标准判 断往往并不十分“专业”。例如,像医药界和法律 界这样一些自由职业领域,对于从业所需的培训 

标准以及从业人员在职业责任方面的标准,就缺 

少相应的约束、管理或监督。在当时,药剂师和初 

级律师这两个职业,就仍然还采取的是像培养工 匠或手艺人一样的学徒制来进行培训的 一 。 

而这或许便是l8世纪前半期,诸如教士、律师和 

医生之类传统职业人士颇遭当时人诟病的原因之 

一了。 由于国教会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除主教之外的英国国教会的中下级教士成为职业 人群中较为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大致说来,英 格兰(包括威尔士在内)共有10 000多个教区,而 

这个数目在整个18世纪的变化并不大。至于中 

下级教士的数量,以下三位统计家们的统计结果 大致可以使我们对整个这一时期的情形有所了 

解:在格雷戈里・金根据1688年的情形而编制的 统计表中,主教之外的中上层教士家庭总数为 

2 000家,下层教士则为8 000家;前者连同他们的 

家庭成员总计为12 000人,后者算上他们的家庭 成员计为40 000人。而约瑟夫・马西(Joseph 

Massie)针对1759m1760年所作的统计显示,当 

时的中上层教士仍然维持在2

 000家,而下层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