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害
葡萄霜霉病:
一、发病特点:典型症状叶片背面长出白色霉层。
二、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幼果。
三、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初叶片上有半透明油渍状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限于叶脉。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
果实:幼嫩果粒高度感病。果色变灰色,并生有白色霉层,后期皱缩脱落。
四、发病条件:低温,多雨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此外,通风不畅也有利于发病。
葡萄白粉病:
一、病原菌: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发病条件:高温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大发生。
三、为害:主要为害葡萄的果粒、叶片、新梢及卷须等绿色幼嫩组织,以果实受损失最大;叶片老熟和果实着色后很少发病。 葡萄白粉病 四、症状:
葡萄展叶期叶片正面产生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黄色或褪绿色小斑块,病斑正反面均可见有一层白色粉状物,粉斑下叶表面呈褐色花斑,严重时全叶枯焦;
新梢和果梗及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可使穗轴、果梗变脆,枝梢生长受阻;
幼果先出现褐绿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花纹,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长,有时变成畸形,果肉味酸。
葡萄白腐病(又名腐烂病):
一、病原菌:白腐病的病原物是一种半知菌侵害葡萄引起。病部长出的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初无色,随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淡褐色,内含1~2个油球。
二、典型症状(识别要点):
1、病果表面密生白色小点。2、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3、果实受害后,干而不落。
三、为害: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新梢、叶片。 四、发病条件:高温高湿(适温28℃-30℃)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排水不良,通风不畅有利于发病。
五、发病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梗果柄上生有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穗尖的果粒,甚至整穗果实变褐腐烂。此时果面生有灰白色小粒点。一般受振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也有时病果干缩成深褐色有明显棱角的僵果,长久不落。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
叶片:多在叶缘、叶尖或破裂处发生,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潮湿时,在叶背和叶脉两侧产生稀疏的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
六、发病特点:
1、发病早晚、轻重与降雨关系密切
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每逢雨后就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常引起大流行。
2、 发病早晚、轻重与栽培方式关系密切
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越重。
3、发病早晚、轻重与组织成熟度关系密切
不能在幼果上发病,只能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生,而且越接近成熟,发病越重。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俗称“烂花穗”,又叫葡萄灰腐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葡萄灰霉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在所有贮藏发生的病害中,它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一、病原菌: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二、典型症状:多数情况下在发病部位都产生灰色霉状物。
三、为害:主要侵害果实和花穗部位。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
四、发病症状:花序感病,初呈淡褐色水浸状,后变暗褐软腐,最后萎缩、干枯、脱落。
落花后,侵染果梗和穗轴,形成褐色的小型病斑。
果实成熟期感病,且随后空气干燥,病菌潜伏在果实内,果面不产生霉层,并使果实外皮变薄,果实失水皱缩、不腐烂且糖分增高。
五、发病条件:低温高湿(适温16℃-22℃)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
一、病原菌: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围小丛壳菌,无性期为胶孢炭疽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葡萄炭疽病菌无性世代有两种:其一为Gloeosporium fructigenum。Berk.称果生盘长孢菌.另一种为:Co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称葡萄刺盘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典型症状:病果表面上有许多轮纹状近圆形线纹排列的小黑点,遇到潮湿环境长出粉红色的孢子圈。
三、为害:重点是危害成熟期果实。
四、发病特点:
前期侵染,潜育期长达20多天,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果实成熟期进入盛发期;成熟期侵染,潜育期4天左右;高温、高湿和有雨、雾、露水时发病重。被侵染处发生褐色小圆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病斑上产生同心轮纹状近圆形线纹,并生出排列整齐的小黑点。这些黑点是分生孢子盘,潮湿天气分生孢子盘溢出粉红色胶状分生孢子团,是该病特征。
五、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葡萄褐斑病:
一、 病原菌:葡萄假尾孢菌。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 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 vitis(Lev.) Sawada.,异名:Cercospora viticala(Ces.)
Sacc. 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结成束状,直立,暗褐色,单个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个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个孢痕。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棍棒状,微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0~9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小褐斑病Cercospora roseleri(Caff.) Sace. 分生孢子梗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淡褐色。分生孢于长柱形,直或稍弯,有3~5个分隔,棕色。
二、为害:叶片
三、发病症状:
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小褐斑病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四、发病条件:高温潮湿气候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病害的发生一般是从下部的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葡萄根癌病
一、病原菌:根癌病由土壤杆菌属细菌所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二、为害:发生在葡萄的根、根颈和老蔓上。
三、发病症状:发病部分形成愈伤组织状的癌瘤,初发时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质地柔软。随着瘤体的长大,逐渐变为深褐色,质地变硬,表面粗糙。瘤的大小不一,有的数十个瘤簇生成大瘤。老熟病瘤表面龟裂,在阴雨潮湿天气易腐烂脱落,并有腥臭味。
四、病原发生规律:
1、病菌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剪口、机械伤口、虫伤、雹伤以及冻伤等各种伤口侵入植株,雨水和灌溉水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2、苗木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3、温度适宜,降雨多,湿度大,癌瘤的发生量也大;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及碱性土壤,发病重。起苗定植时伤根、田间作业伤根以及冻害等都能助长病菌侵入,尤其冻害往往是葡萄感染根癌病的重要诱因。
葡萄黑痘病: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
一、病原菌:病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二、典型症状(识别要点):果实病斑呈乌鸡眼。
三、为害:为害幼嫩绿色部分,主要是幼嫩果粒、幼叶及嫩蔓,是葡萄的早期果实病害。
四、发病症状:
幼叶初染病:开始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并逐渐呈不规则形,中央浅褐色或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最后干枯穿孔。
病果感病: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看似“鸟眼”,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不能食用。
五、发病条件:高温高湿(适温24℃-26℃),通风不畅,透光差造成发病重要原因。
葡萄黑腐病
一、病原菌:真菌性病害。
二、为害:主要发生在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上。
三、发病症状: 果实被害:发病初期产生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发病果软烂,而后变为干缩僵果,有明显棱角,不易脱落,病果上生出许多黑色颗粒状小突起,即病菌的分生把子器或子囊壳。
叶片发病:初期产生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直径可达4—7厘米,中央灰白色,外缘褐色,边缘黑褐色,上面生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排入成环状。新梢受害处生褐色椭圆形病斑,中央凹陷,其上生有黑色颗粒状小突起。黑腐病和房枯病,病菌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房枯病分生孢子比黑腐病的分生孢子狭而长,子囊孢子比黑腐病的大。
四、发病条件:高温多雨和近成熟期发病严重。
葡萄房枯病(又名穗枯病、粒枯病。)
一、病原菌:病原为葡萄囊孢壳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葡萄房枯大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
二、为害: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
三、病害要点辨别: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区分于轴穗褐枯病。
四、发病症状:
叶部:发病时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
穗轴:靠近果粒的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正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灰黑色,稍凹陷。部分穗轴干枯,果粒生长不良,果面发生皱纹。病原菌从穗轴侵入附近果粒,发生病斑。
果实:果面也感染发病。果粒病斑暗褐色至紫褐色。穗轴和果粒病斑表面形成稀疏的小黑点。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五、发病条件: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于发病和流行。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
葡萄穗轴褐枯病
一、病原菌:葡萄生链格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为害:危害幼穗的穗轴,造成大量落花、落粒。
三、识别点:区别于房枯病,病果脱落。
四、发病症状:为害幼嫩的花蕾、穗轴和幼果,使其萎缩、干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毫米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别于房枯病。
五、发病条件:
1、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老龄树一般较幼龄树易发病,肥料不足或氮磷配比失调者病情加重
3、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环境郁闭时发病重。
葡萄蔓枯病
一、病原菌:
蔓枯病病原为 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
Shear称葡萄生小陷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称葡萄生壳梭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两型。Ⅰ型为长纺锤形至圆柱形,略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