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湿地博物馆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与成效【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愈益强烈地发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宁夏湿地博物馆立足“湿地”特色,设计实施系列环保科普宣教活动,使游客从活动中认识到重视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本文结合宁夏湿地博物馆环保科普教育活动,从博物馆基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类型及设计理念、教育活动成效三方面阐述博物馆在开展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湿地保护环境科普教育博物馆设计理念塞上江南,神奇宁夏,魅力沙湖,宁夏湿地博物馆地处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沙湖的南岸,是集鸟岛观鸟、鸟类检测站、湿地保护为一体,蕴含丰富的环保科普教育资源和展示平台。
为达到宣教目的,结合馆内外资源设计、组织实施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丰富游客参观体验的内容、增加旅游情趣,也唤起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爱护鸟类、保护环境”。
1、宁夏湿地博物馆基本情况和教育实施的方向宁夏湿地博物馆是我国西北第一家以湿地为背景的博物馆,是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宁夏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湿地博物馆联谊会会员单位,也是目前西部地区湿地博物馆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展品最完善的专业化湿地类博物馆,是对外宣传交流、普及湿地类科普知识展示湿地保护成果、唤起公众爱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增强湿地生态保护、湿地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等功能,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沙湖湿地这一珍贵生态资源,充分征求业界专家的意见,在博物馆的功能设计、结构布局、外观形态和特色营造方面,有效地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宁夏湿地博物馆搭建了广泛的科研教育服务平台,教育活动秉承低碳、环保、科普、生态、人文的宗旨,向公众宣传爱鸟环保意识,普及湿地科学知识,通过立足湿地,做透环保科普教育活动,深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努力打造环保科普教育的支持者、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成为独具西部特色的环保科普教育基地。
2、宁夏湿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宁夏湿地博物馆结合实际特点,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次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环保科普宣教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湿地博物馆现已成为大、中、小学热爱环境、保护湿地,树立理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基地,被学界称为青少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第二堂课,它有别于传统教育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2.1场所类型多样,活动参与性强宁夏湿地博物馆分为:序厅、宁夏厅、沙湖厅,芦花剧场、4D影院、娃娃鱼馆、儿童乐园等多个功能厅,并结合声、光、电、像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将湿地知识、湿地生物、湿地文化、湿地与人类关系、环境保护、科普科研、收藏展览、演艺娱乐和旅游服务有机结合。
每个功能厅都有其特殊的参观学习和教育意义。
馆内每年人均接待量达85万人次,使游客朋友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增长见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每年定期聘请区、市环保专家、学者到景区来举行生态资源及湿地专业知识专题讲座,通过多次的培训,增强了游客参观的兴趣,丰富了宣传内容,扩大了宣传范围,为基地切实开展各项科普宣教活动融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顺利开展环保科普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对开展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场所远不止这些,博物馆依附沙湖生态旅游景区,拥有丰富资源和环境多样化的教育氛围,能引起更多游客朋友们的注意力,使游览参观的朋友与资源亲密接触,快速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2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适合年龄阶层广泛,有利于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湿地博物馆集博物馆与旅游景区为一体,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东有鸟类监测站、万亩荷花苑,西有国际沙雕园、海狮表演馆,南有沙漠驼队、飞车滑索和连绵起伏的金沙,北有农垦博物馆、鹤舞广场孔雀园、碧水蓝天映鸟岛、游船穿梭芦苇荡。
每处景点都具有丰富、独特的宣教资源,不仅有利于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而且提高了教育活动设计种类的多样性,同时适应各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达到活动全覆盖的设计预期,提高游客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实施过程中,高年龄阶层的群众能快速领悟、积极参与配合,对带动低龄阶层的参与者起到直接作用,不仅便于对活动实施成果进行多样性分析,也为活动现场增添了气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3活动内容新颖多样,实施效果异曲同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不能局限在单一形式和内容上。
在每一项活动设计中都,在确立教育活动意义和引导目的后,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段、认识水平和接受领悟能力,设计形式多样顺应时代所需,构思巧妙载体各异新颖多样的的活动内容。
通过,提供精彩专业的讲解团队,让参与者轻松融入到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教育。
通过展示大量的环保科普信息进行实地参观、培训学习、切实参与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从多个角度提高科普教育知识,强化参与动手能力,引导开发智力活化思维,使广大受众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达成共识,提升素质,拉近亲情,互相影响和学习。
3、教育活动类型及设计理念博物馆举行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类型丰富,主要有动手操作类,讲座培训类,竞技比赛类、舞台表演类,实地考察类,每个类别都有不同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在设计活动时为了达到目的和效果都能够穿插反复应用。
动手操作类活动深受青少年学者的喜爱,因贴近现实,互动性强,参与者在玩的同时全身心投入,把玩和学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动手、创作、交流中积累经验,切身感受到探索趣味,此类活动多次取得较好的活动成效。
讲座类型活动一直是湿地博物馆传播教育活动的常规项目之一,为了使活动生动有趣,让青年学者们吸收更多的环保科普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推陈出新,在趣味性、科学性、参与性上都做了提升,并运用网络在线观鸟和4D科普动感影院为讲座注入了新的培训教育模式,受到青年学者的一致认同和喜爱。
竞技比赛类活动不仅在内容上拓宽参与者的知识面,而且在形式上激发参与者竞争与合作意识能够使参与者更加积极学习掌握知识掀起社会的学习关注热潮,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
舞台表演类活动是以青少年儿童自己扮演湿地小动物的角色所展开的环保科普戏剧,通过特定的剧情向观众诠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湿地、呵护鸟类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和重要的价值观,这种方式非常新颖。
实地考察类活动具有专业性高、涉及面广的特点,通过馆内的工作人员专业热情、耐心细致的讲解并结合数字化设备的应用,配合馆外实地的考察和学习,让参与者更深入的感受和学习的同时认识到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宁夏湿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跟踪社会焦点,结合景区丰富的资源,配以特有情景进行整体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宁夏湿地博物馆在环保科普教育方面经历6年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独具宁夏湿地博物馆的特色教育风格,主要立足湿地,围绕环保科普发展的主题进行,目前国际观鸟节活动、湿地联谊会活动和湿地科普知识论坛已成为馆内宣传湿地保护环境的主要宣传工具。
宁夏湿地博物馆环保科普教育各种类型活动和内容3.1发现社会现象,追踪社会热点,扩大焦点效益在计划实施活动设计之前,有必要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发现,因此要跟进社会焦点,走进青少年群体,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
爱好需求,通过活动制定宣教活动,要做到通过设计活动来完善,确定目标对象,发现目标点,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活动的更本。
宁夏湿地博物馆结合沙湖实际,借助沙湖的农垦文化元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建立了鸟岛、鸟观测站、湿地博物馆“三点一线”的环保科普旅游专线。
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仅2015年就有超过10万名中小学生在基地接受了环保科普教育活动为了使教育活动保持常新,充分利用广大游客关注的热点来设计教育活动,以扩大活动影响力。
一方面社会的关注点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因此抢占先机,结合本馆特色设计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往往能够借到很好的关注影响力,从而扩大受众面;另一方面,社会的热点往往是当下最新的现象,如能借题发挥,必然赋予环保科普教育活动新的功能。
在“十二五”期间,湿地博物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日,通过举行科普展览、科普讲解、广播宣传、文艺演出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活动。
同时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将日常工作与环保科普教育紧密结合,在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中为中小学生提供有利、有益的宣传教育服务,让广大青少年在游览景区的同时,获得湿地知识、情感、理想、信念和科学发展观教育。
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和全国科普日四大节日为切入点,利用其深受公众关注的焦点,结合节日主题和湿地博物馆特色,推动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
恰逢沙湖国际观鸟节举办之际以4月22日地球日为契机开展环保科普主题活动“美丽地球,我来描绘”通过此次绘画比赛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湿地,以及湿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关注湿地变化,从而引发青少年对湿地保护、环境爱护的意识。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上,通过“变废为宝”、阿拉伯沙瓶艺术设计大赛、沙画苇画设计大赛,每年一度的“国际观鸟节”期间,中小学生可以实地参加爱心救治、爱心喂养、在线观鸟、真人版“愤怒的小鸟”等各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并通过观鸟活动在全国评选爱鸟大使参与到爱鸟、护鸟的实际行动中来。
这些教育活动让受众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且意义深远。
3.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方联动环保科普教育工作仅在宁夏湿地博物馆开展,依靠单一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合理整合社会可利用资源,扩大资源可用面,编织资源共享网,宁夏湿地博物馆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两大平台,策划针对青少年组织开展全球性湿地科普和环境教育交流活动,编织世界湿地保护同盟网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式坚持一站走遍全国各地发出保护湿地的倡议,积极牵头,搭建平台,每年开展一次湿地类博物馆联谊,同时利用《国家湿地》杂志、宁夏湿地博物馆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介,总结先进经、加强环保科普教育工作地交流合作。
此外,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另一种存在表现形式,应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好社会公众所需求的精神食粮。
而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更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作用发挥。
因此,博物馆主动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强强联手,找寻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共同担当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任,开启馆校互动合作模式。
为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博物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科普教育。
利用网络、媒体、报纸、书刊等对景区环保科普教育场馆进行宣传;利用“中国旅游日”、“科技宣传周”等重要节日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周边企业等进行广泛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期间,与北方民族大学建立了校企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向游客进行科教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