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具体的评估措施
根据血栓弹力图,通常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 AA抑制率>/75%定义为血小板充分抑制。 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 证。其一,血小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 可能保留早期手术的机会。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 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还是比较恰当的。其一,血小 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可能保留早期手 术的机会,对这部分AA抑制率<75%的患者采取谨慎积极 的态度早期手术。其二,对于AA抑制率I>75%的患者,其 再出血相对风险高达8.566,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以避免 急性期手术。但是这部分患者因其凝血机制障碍,往往就 诊时血肿量就已较大,或者动态观察过程中血肿扩大导致 脑疝而不得不采取手术的情况也存在,输注新鲜血小板。
Johanna Pennlert, Kjell Asplund, Bo Carlberg, et al. AntithromboticTreatment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J]. Stroke, 2015,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凝血4 项指标、血常规并 不能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 TEG 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能直观准 确地反映血液凝固状态,同时通过血小板图准确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手术时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如为择期手术,停用阿司匹林 的时间是多少天? 一般需停药5—10 d,具体应参照血小板聚集率。 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去氨加压素和(或)血小板输注 支持治疗
增高,MA 值降低,AA 抑制率<50%的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低凝
状态患者,尽早输入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待R值、K 值恢复正 常水平再行相关手术;(4)对暂无手术指征的患者,通过TEG 判 断凝血状态与血小板功能,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减少血肿进行性 增大。 因此,TEG 能够通过AA 抑制率与MA 值的检测,真实反映机体血 小板聚集度,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并减少发生血栓与出血性事 件的风险,根据TEG 检测的指标,可快速明确阿司匹林相关脑出 血患者的凝血状态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程度,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措 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与血小板功能。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
术前风险评估
为预防或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具体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1)询问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血液系统疾 病史以及家族史。(2)有无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史, 是否已经停药,以及停药时间。(3)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血 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r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可评估患者的凝血功 能,服用华法林者需常规检测INR水平。血栓弹力图通过 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变化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 化,可反映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功能和血小 板聚集功能,有助于评估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凝血 因子缺乏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出血风险评估。
脑出血术后何时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2015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了近3000 例具有高危缺血 性脑卒中风险的脑出血患者,并分析其发病后使用抗 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的情况,发现再发出 血风险与恢复抗栓治疗的时间无相关性;而缺血性脑 卒中发病风险越高,在6 个月内恢复抗栓治疗的患者 较12 个月以上恢复该治疗的患者会取得更好的临床获 益
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脑出血术后何时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脑出血后阻碍医师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实施的主要原因可 能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是早期血肿扩大,另一方面是后期脑出血再 发。脑出血血肿的扩大一般发生于出血后数小时内,极少数超过24 小 时,而在此期间医师不会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指南虽未提及 早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风险,但指出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于出血 1 ~ 4 天后审慎地采取抗凝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 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国神经科杂志)说明脑 出血血肿的扩大主要与时间相关,规避了前几天后,这一风险大为降 低,与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并不冲突。长期来看,脑出血复 发的决定因素为高血压的控制水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约增加0.1%的 脑出血发生风险,而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后的获益将远远大于这 一风险。
结果 :随访完成时,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 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3/37),非早期抗血小板 治疗组发生率为16.8%(17/1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35);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2.7% (1/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0%(3/101),
脑出血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随访 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2016年发表
方法:筛选2008 年至2011 年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38 例 为研究对象,脑出血后6 个月内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37 例 纳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均为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未在脑出血后6 个月内使用抗血小 板药物治疗患者101 例纳入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 36 个月,并记录随访期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缺血性脑 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生情况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凝血4 项指标、血常规并不能 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TEG 可反 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能直观准确地反映血液 凝固状态,同时通过血小板图准确检测血小板聚集功 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术前如何处理
阿司匹林可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 风险, 但采用输注血小板制剂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 预后。阿司匹林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为24 h,而人体血 液循环系统每日代谢更新的血小板数目占其总量的 10%,并且之前服用的药物对于新输注的血小板不能发 挥影响作用。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输注20%的血小 板制剂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使其不受服用阿司匹 林不良反应的影响。而至术后第3 天,患者循环系统的 血小板更新已达20%,服用阿司匹林造成的影响已被完 全缓冲,因此不需要再继续输注血制品。
主要措施包括:(1)采用TEG 监测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2) 对R 值、K 值正常、AA 抑制率≥50%、MA <50 mm 的低血小板 功能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1 ~2 U;待其MA 值与AA 抑制率恢复 到正常范围,再考虑手术治疗。对需要急诊手术者,则尽量选择显 微镜下血肿清除或定向穿刺置管血肿溶解引流等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并尽早输入新鲜血小板,减少再次出血;(3)对R 值、K 值明显
术中策略
神经外科手术的干预应该在上述指标调整到相对 安全的情况下实施。针对已经出现严重中线移位,脑 疝前期甚至脑疝等严重颅内压升高的急性期患者,建 议在清除颅内出血的同时,考虑去骨瓣减压;对于中 线结构正常的颅内出血或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如需要手 术治疗,优先推荐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前、术中一 般均需要输注血小板。术后建议继续监测血小板功能, 对于持续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或)持续出血的患者建议 重复输注血小板。
具体的评估措施
采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凝血状态 与血小板功能,进行以优化凝血功能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 检测指标:(1) R 值、K 值,代表凝血启动时间与血凝块 生成速率,R 值正常范围5 ~10 min,K 值正常范围1 ~3 min; (2)MA(mm),正常范围50 ~70 mm, <50 mm 为血小 板聚集功能不良,>70 mm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强;(3)AA 抑制率,<50%提示血小板高反应性,警惕缺血性风险;≥50 %提示血小板被抑制,不能发挥聚集功能,警惕出血性风险。 根据TEG 普通检测与血小板图判断凝血状态:(1)R 值、K 值增高,MA 降低提示处于低凝状态,相反处于高凝状态;(2) R 值、K 值增高,MA正常或降低提示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凝血 因子活性低;(3)R 值、K 值正常,MA 降低,AA 抑制率 ≥50%提示血小板功能低下,反之MA 增加,AA 抑制率<50% 提示血小板功能亢进;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判断为阿司匹 林抵抗。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检测原理
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 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抗血小板药物的常用替代及纠正方案包括:(1)一般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可 以改善血小板的功能。但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输注血小板是否可以避免血 肿增大、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一项最新的多中 心、随机、对照试验(PATCH)认为输注血小板不能避免血肿增大和改善预后 ⅢJ。该研究结论基于如下几点:①增加了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②导致一些 促炎症反应;③抑制了自身新生血小板的生成;④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足以对 抗残存抗血小板药物的抗nm/J,板作用ⅢJ。因此,对于不进行神经外科手术 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颅内出血患者,不建议输注血小板。(2)对于阿司匹彬 ADP受体抑制剂相关的颅内出血患者,如果行神经外科手术,则建议输注血 小板。①建议在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抑制率的功能测定。②当不能进行 血小板功能测定时,可经验性输注血小板。③在实验室证实血小板功能处于 正常范围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时,不建议输注血小板。(3)对于需要输注血小 板的患者,建议初始剂量为1 U。在重复输注血小板之前,建议进行血栓弹力 图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只对持续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或)持续性出血的患者重 复输注血小板。(4)对于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阿司匹彬环氧化酶.1抑制剂 或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相关的颅内出血患者,除输注血小板外,还可以使 用去氨加压素(DDAVP),推荐单小板外,还可以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 推荐单剂量DDAVP治疗(0.4ug/kg静脉注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