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第十七讲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宋词第十七讲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他继柳永、苏轼之后,从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之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

一、生平经历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有堂名“顾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宋神宗元丰初游汴京,为太学生,便享有文名。

其后,因献《汴都赋》七千言,称颂熙、丰新法,得到神宗的赏识,由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而被擢升为太学正,声名一时大振。

由于周邦彦与新党关系密切,元祐年间旧党执政时期很不得志,流转各地。

哲宗亲政,新党复得势,周邦彦也随之回到京城,任国子监主簿。

哲宗欲承继乃父神宗业绩,对获神宗眷顾的士大夫也格外施恩,命周邦彦重进《汴都赋》,授秘书省正字。

徽宗即位,周邦彦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迁知明州(今浙江宁波)。

政和六年(1116)回京,拜秘书监。

徽宗也企图承继乃父神宗遗志,对曾获神宗赏识者心存好感,召见周邦彦,再度问起《汴都赋》,周邦彦对答、进表得体,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但周邦彦不善阿谀奉承,与徽宗年间朝廷中谄媚的风气格格不入,所以,在大晟府任职不到半年,没有任何作为即被调离。

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改知顺昌府(今安徽阜阳)。

徙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未到任,又奉祠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

宣和三年(1121)卒于此。

有《清真集》传世,又名《片玉词》,存词206首(本集127首,补遗79首)。

周邦彦生平有两点值得注意者。

其一,周邦彦有着出色的艺术天赋、生性浪漫疏放、早年不被乡里所重,这一切都与柳永相似。

只是柳永碰上了为人端庄严肃、又欲力矫社会奢靡风俗的仁宗,其不被皇帝看重、终生受到排斥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周邦彦却幸运地遇上了注重个人才华的神宗,他对新法的颂扬投合了皇帝的脾胃,结果早早就脱颖而出,进入仕途。

因此,他一生又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新旧党派的纷争。

其实,周邦彦并无强烈的政治倾向,也并没有执着的政治主张,他是一位生来就与政治无缘的艺术家。

随着哲宗、徽宗年间新党的得势,周邦彦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顺畅通达得许多。

其二,关于周邦彦提举大晟府的作用以及在词坛上所发挥的影响,从南宋以来就多道听途说之辞,被人为地加以夸大。

如张炎《词源》卷下说:“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

沦落之后,少得存者。

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

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而事实上,“大晟乐”修成于崇宁四年(1105),大晟府之“新燕乐”修成于政和三年(1113),周邦彦提举大晟府则在政和六年(1116)末,所以,大晟府的一切音乐创制与周邦彦无关。

正因为周邦彦不能适应大晟府的环境与氛围,因此很快被调离。

后人以讹传讹,津津乐道周邦彦在大晟府的作用,并加以自己的想像,如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称:“周待制(邦彦)领大晟府乐,比切声调,十二律各有篇目。

”这一切更是没有史实依据的①。

关于周邦彦与其他大晟词人的关系以及影响,后文讨论大晟创作群体时还将论及。

二、传统题材的回归正如前言,周邦彦的兴趣、才华、个性都与柳永相似,从事于歌词创作时,所选择的题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有近似之处。

自苏轼以后,北宋多数词人虽然对“诗化”作风还有种种看不习惯,但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苏轼的影响。

而周邦彦的兴趣却完全在传统的①详见拙作《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审美范围之内。

仕途的相对顺畅也给了他相对宁静的心态,使他沉浸于以秾至丽密之柔美风姿为特征的歌词艺术天地之中,深入挖掘,精益求精。

所以,从内容题材方面来看,周邦彦词从苏轼扩大词反映生活领域的广阔道路又回归到苏轼以前那种“艳词”的老路上去了。

虽然他所生活的北宋中后期社会现实矛盾重重、新旧党派纷争接连不断、朝廷内外交困,他本人也一定程度地被牵涉到这一系列的纷争之中,但是,他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爱国情怀的作品很少。

被捧得很高的《西河》,不过是檃括刘禹锡《石头城》与《乌衣巷》两首诗而来,只是重复或加深原诗中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基调而已。

重要的是,即使像这样的词,在《清真集》中也是很少的。

周邦彦词所涉及的题材,几乎被严格地牢笼在传统的范围之内。

1、“柳敧花嚲”的艳词周邦彦行为“少检”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时常光顾秦楼楚馆,与形形色色的妓女交往频繁,为他们的美艳、声技所倾倒,时时形诸歌咏。

宋人笔记中有多则关于周邦彦与宋徽宗为名妓李师师争风吃醋的故事,虽然为“小说家者言”,但也说明了周邦彦在宋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涉及“艳情”,周邦彦有许多心魄荡漾的经历想拿出来夸耀,有许多回味无穷的体验想在歌词中咀嚼,更有许多因此带来的情感折磨想倾诉宣泄。

《意难忘》说:衣染莺黄,爱停歌驻拍,劝酒持觞。

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

檐露滴,竹风凉。

拼剧饮淋浪。

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

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

些个事、恼人肠。

试说与何妨?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

这里所写的是与某一歌妓交往的过程,但很具典型性。

它将周邦彦为何喜欢对方、两人相处时的主要活动、以及词人的感官感受,细腻详尽地描述出来。

让词人心动的是对方的色艺双全。

她“衣染莺黄”,“低鬟蝉影”,“口脂”飘香,而且又“解移宫换羽”,“知音”能歌。

况且,对方还温柔体贴,“停歌驻拍,劝酒持觞”,善解人意。

所以,词人不由分说地迷恋上对方。

这样的“艳情”,主要是男主人公的一种淫乐情欲,对方是身份角色之需要,词人则是满足官能享受。

两人在一起时,女方应歌劝酒,男方则对美色“剧饮”,秀色可餐。

以至夜深之后,依然“笼灯就月,子细端相”,爱不释手。

恋恋难舍间自然想起不得已分手时“恼人肠”的结果,以及“瘦减容光”的两地相思。

这种感受是因为词人被对方的色艺所迷醉而生发的,却设想对方也必然如此。

文人士大夫与歌妓交往,无非是拿金钱去买取对方的色与艺,所以大都停留在表层次情欲的描述上,很少有情感交流的描写,有的只是词人一相情愿的想像。

清人沈谦称此词“极狎昵之情”(《填词杂说》)。

周邦彦与歌妓交往的“艳词”之出发点、过程、结局与情感流向,大抵如此。

个别“艳词”洗脱秾艳,便给人清新淡雅的感受。

《少年游》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写旖旎风流的恋情。

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下片换头“低声问”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的温柔体贴和婉言劝留。

这首词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和对话表现出来的。

如果没有下片“低声问,向谁行宿”诸句,就不可能含蓄宛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

正如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所说:“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2、凄怨愁苦的羁旅词周邦彦奔波于仕途,一生多数时间在各地辗转为官,在京城停留的时间总是相对短暂的。

周邦彦并无政治才干,又不善逢迎,在新旧党争的夹缝里还受点气,奔走于各地时大约都是在抑郁不得志的情况之下。

他的羁旅行役之词,就类似于柳永,更注重清幽凄冷的意境描写。

《齐天乐》说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

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宛转。

凭高眺远。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仕途困顿,他乡逢秋,周邦彦属于感伤类词人,于是,不免悲悲凄凄起来。

“绿芜凋尽”,“暮雨生寒”,周围的环境凄神寒骨,身处异乡的词人倍感不适。

以下“裁剪”声传来,勾引出词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反过来陪衬眼前流落的孤寂冷清。

所以,词人才有此一“叹”。

“露萤清夜照书卷”成为词人摆脱寂寞、消磨时光的最好手段。

羁旅凄凉中,追忆往日的友情也是一种安慰。

下片便转写对“故人”的“离思”。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从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化出,与旧日“诗情”结合,清雅脱俗。

“凭高眺远”无用,只好借酒浇愁,“醉倒山翁”了。

小令中也有写羁旅之情而佳者。

《关河令》说: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这首词虽短,却刻画出行旅之凄苦孤独。

柳永《八声甘州》有“关河冷落”之句,这首词实即将“冷落”与“愁思”捏合在一起。

季节之冷、环境之冷、心境之冷、孤灯之冷、长夜之冷,都与愁思乡情融而为一,行旅之愁莫过于此。

3、清疏明快的写景词作为一位禀赋出众的艺术家,周邦彦对自然景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他擅长捕捉景物的特征,做入木三分的刻画,栩栩如生。

他将家居、出游、旅途所见之景,一一纳入词中,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

这时候,词人用比较纯净的审美眼光去看待自然景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秾艳与凄苦,而显示出清疏明快的风貌。

《苏幕遮》说: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本是写作者久居汴京消夏思归之情,但却以描写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形象画面,赏心悦目。

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是被高高地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

这几句描写水荷极其生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这几句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词中的乡愁是很清淡的。

词的侧重点落实到荷花风神的描写上,传达出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貌。

这首词也终以写景物之传神而负盛名。

4、富艳精工的咏物词周邦彦咏物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在对所咏之物做形神俱似的刻画时,又摆脱所咏之物,别有寓意。

王灼因此将之上比《离骚》。

再读其《花犯》,词云: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词咏梅花。

《蓼园词选》评价说:“愚谓此词为梅词第一。

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

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

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

去年与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

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中,时梦见梅影而已。

”将自己的处境、心境与梅花融为一气,意余言外。

周邦彦擅长对所咏之物作细腻刻画,如“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能传达出人们在连绵春雨中的细腻感受;“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能描述出梅花清丽脱俗的神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