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铸辉煌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著称的湖北,在中国社会变迁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节点上,都镌刻有自己的足迹。
30年来,湖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协同共振,走过了风云激荡的不平凡历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
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增长16。
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
2%,工业增加值增长31。
8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4。
3倍和35。
2倍。
业绩写在荆楚大地,辉煌映照灿烂未来。
发展:创造辉煌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是贯穿30年的一根红线。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升华,我们发展的业绩在超越一个个目标、攀登一个个台阶。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197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仅151亿元,2007年达到92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6。
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2元增长到16206元,增长了近13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
5:42。
2:17。
3发展到2007年的14。
9:43。
0:42。
1,湖北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转变。
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达到590。
36亿元,为1978年的17。
8倍。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得到明显增强。
2007年工业盈利比1978年增长35。
6倍。
对外贸易迅速拓展,全省进出口总额2007年为1978年的85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大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是湖北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速,实现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30年。
随着湖北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跨越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7年科研机构数量比1978年增加4。
6倍,专业技术人员增加5。
7倍,科技成果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5%;科技创新品牌突出,累计创中国名牌51个,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享誉国内外。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2007年的86所,在校大学生增加22。
6倍。
文化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速,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方兴未艾;体育事业成就辉煌,竞技体育位居全国前列。
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978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70。
8%和57。
0%降至39。
7%和47。
9%;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升至39。
1%和38。
2%。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全省农民参合率达到81。
6%。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
3平方米和38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扩大7。
5倍和2。
2倍。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全省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城乡面貌的历史性大变化。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300公里,跃居全国前10位;民用航空开通160条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
通村公路覆盖全省74%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
1%提高到2007年的44。
3%,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由经济发展“瓶颈”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历史性大进步。
全省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当代湖北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实现飞跃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时代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解放思想、克难奋进、求是创新、与时俱进。
30年来,推动了四个相互关联的深刻转变,即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由片面追求GDP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的双重创新。
30年来,湖北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向,在四个阶段的改革中创造了许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先进经验。
农民是改革的报春花,是制度创新的探索者。
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同步,随县挑水村农民与生产队签订合同。
1980年7月30日,《湖北日报》发表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是湖北改革进入探索阶段的标识性事件。
以企业扩权为试点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踏上自主经营的改革征途。
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原沙市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实行工业改组和联合,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湖北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
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农村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国有企业围绕增强自主经营活力,开展了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治理整顿,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开始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
1986年,武汉汽车发动机厂实行租赁经营,尝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武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武汉市成为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创造了城乡一体、“两通起飞”的宝贵经验。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省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改革开放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1年底,全省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5%以上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武汉模式”成为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之一。
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汉正街”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之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湖北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
实施科教兴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全面系统的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我省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
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
武钢与鄂钢的联合首先破题,鄂烟工业“18变1”适时跟进,东风与日产高位嫁接,武重、武锅、武船重塑“武汉重工”。
一批国企航母横空出世,不仅创造湖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而且进一步提升湖北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改革30年,是湖北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30年,是锐意创新、克难攻坚的30年,是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30年,是艰苦探索、开拓进取的30年。
它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为全国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篇壮丽史诗,必将永载湖北史册!——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新格局。
早在近代,湖北开放就走在全国前列,享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内陆国际商埠”。
改革30年,湖北再次经历了从封闭向全面开放、向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转变。
1979年,武汉海关恢复开关;我省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份;一批中外合资企业陆续开办,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
同年,“汉口之正街”冒出以个体商贩为主的小商品市场,“买全国,卖全国”使之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地区小商品最大集散地。
汉正街的样本意义在于:一个专业市场,不仅纺织辐射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商业网络,而且因为开放成为民营经济的孵化器、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街。
1984年11月,湖北聘请65岁的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洋厂长”就职,开启了中国聘请境外职业经理人的先河。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湖北对外开放开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先后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个省级开发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迅速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北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开放能力,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拉长汽车产业链,培植出“武汉-襄樊-十堰”千里汽车走廊。
进入新世纪,湖北大力推进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新格局。
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国际资本、沿海产业转移两大潮流在中部、湖北汇合,更进一步把湖北推到新世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前沿。
从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7年,湖北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合同利用外资236。
4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外派劳务三大业务遍及34个国家和地区,跨国投资、出国创业、出境旅游不再是湖北人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湖北经济迈出坚实的国际化步伐。
30年的开放洗礼,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断克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方式。
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步找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