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调查记者,我国有哪些调查记者,请通过具体新闻实践案例说明进行新闻调查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问答形式)。
答:给“调查记者”下定义免不了主观判断与标准。
结合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可将“调查记者”定义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
多关乎公共权力滥用,有被遮蔽的真相要记者进行突破调查,特稿记者、对话记者等不算在内。
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
我国调查记者有王克勤、柴静、王志、邓飞、王利芬等等……
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对调查记者也同样适用。
“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
“能想”,就是要有思想,有精神,范围可以很大。
有探索问题以及坚持下去的勇气,有主动发现线索、发现问题的脑筋,有严谨细致的精神,有正义感及关心人民幸福的胸怀……
著名记者王克勤曾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
仅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
当年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在他连续8个月没有拿到一分工资收入、冒死为民请命的同时,他却于2001年11月被原所在单位无故开除公职。
王克勤还发起“大爱清尘”活动,拯救深受尘肺病折磨的人群。
王克群就是一个“能想”的记者,他遇到黑暗就去揭露,这是正义与脑筋;他遇到困境仍能坚持,这是勇气;他关心社会,关爱弱者,这是胸怀。
“能奔走”,就是能吃苦,愿意吃苦,愿意为民请命,能够奔走八方,处处“交友”。
2005年,一对平民夫妇对儿子被“冤杀”的诉求再次引起了汤计的关注,此后的9年,他与这对夫妇共同努力,来回奔走,终于使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冤案昭雪。
这其中,也不乏同行或者相关朋友的帮助。
同样,身为调查记者,我们也需要锲而不舍的“奔走”的精神,结交各类朋友,为民请命,“俯首甘为孺子牛”。
“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这要求调查记者善于搜集信息,善于分析信息,并拥有严谨的逻辑和专业化的只是水准,从而推出合理的想法,以帮助调查的进行。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这就对其调查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对问题的预见、思考、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报道。
“能写”,顾名思义,就是写作能力强。
这是无论什么类型的记者都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