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 2019年第8期(中)HENANNONGYE6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王桂娟(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8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传统村落复活的唯一出路,也是对传统村落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
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机遇期,借助系统、科学和深入的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古村落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利用古村落的去向取决于村落的当代价值,即经济、文化、建筑、美学、人文和地理等价值是否具备可供当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要素。
不具备以上价值的空心化、损毁严重且闭塞、条件恶劣的古村落,必然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遭遇淘汰。
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辞源》记载:村落是“乡人聚居之处”,意即今天所言的村庄。
由此,村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由单个族群逐渐扩充至数个族群,并在生产生活中因共同而普遍的需求聚集而成。
因此,长久以来村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落与村落之间除因姻亲、集市贸易或地理资源的分配发生关系外,少数人口基于个体或家族发展流向城市,其他基本处于各自独立的状况。
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吸引了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村落处在空巢与即将空巢的边缘。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相关保护制度与措施相继出台,及时挽救了许多传统村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落无法避免消失的结局,而这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村落空心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
人口外流对村落的影响极其深远,人力缺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耕地闲置、荒废,耕作技术水平、粮食储备水平下降等,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土地生产性收入。
人口流失在更深层次上带来历史和文化的流失,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直接促使农村儿童进城择校,必然带动相关家庭在城就业,村落文化传承的纽带就此断裂。
因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乡村学校的合并间接抽空自然村的文化史脉。
人口流失后的村落治理成为空心化的催化剂,有知识的年轻人外流,村落治理的未来堪忧,久而久之,村落合并与村落消失势不可当。
(二)农业产业发展迟缓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使用工具改造生产资料的人,生产工具落后、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技术低下直接影响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生产资料的物理特性也限制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而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处于山坳一带,土地零散、土壤贫瘠、耕作工具落后、水源短缺等客观条件使农业生产增长迟缓。
一方面是村落居民对改善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土地产值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人口外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传统村落身处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保护利用方式单一化传统村落是人文历史和农耕文明集中的区域,保护不当对村落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
从目前来看,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走上开发旅游的单一化之路。
对旅游的定位使村落保护的结果截然相反: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农耕文明的旅游延续了村落传统生产生活习性,既有传统村落的村落形式,又有传统村落的历史内涵;建立在把历史和文化仅看成村落旅游噱头而非旅游的根基基础上的开发保护,则是对历史与文化的简单、粗暴式保护,长期效果不佳。
这也是高价打造乡村旅游,最终却无人问津、人去楼空的重要原因。
(四)保护难度大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但传统村落与一般村落相比,修缮维护难度极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村落建筑材料难寻,原汁原味修复困难;第二,国家或省(市)拨付资金差额到位或到位慢,使原本困难的修复难上加难;第三,村落自然条件差,村民搬迁力度大,对保护修缮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第四,村落产业发展难度大,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五,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地方农村工作重心在抓产业、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急切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遇到的挑战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不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战略举措,核心是让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居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高要求,就要全面提升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最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中明确指出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把现有村庄分为四大类,即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
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要求“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7河南农业 2019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从文件要求来看,传统村落类村庄的发展必须保护优先、利用在后;必须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保证生态环境,又要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开辟旅游和特色产业2种发展路径。
总之,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与保护相得益彰,不能以发展为由破坏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不能以保护为由拒绝发展。
但传统村落无法回避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仍属传统村落的村庄发展。
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周边生态,都不具备“生态宜居”的自然条件,因而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别于城镇的良好生态,然而此类传统村落中不乏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同时非遗项目即将后继无人。
是搬迁撤并还是保护利用,这类传统村落的去留是乡村振兴必然要面对的难题。
第二,村落治理能力迟滞,传统村落发展水平堪忧。
与传统村落空心化并列的另一个问题是老龄化。
青壮劳动力外流导致村落人口比例失衡,老年人留守土地。
对于无法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村落,要么脱离农业,要么等待搬迁撤并。
村落治理能力取决于村落组织能否适应村落新形势,老龄化的村落在自治能力方面示弱,因此,村落的发展与可预期的前景研判更是最大的挑战。
第三,千篇一律的村落开发模式背离村落保护宗旨[2]。
传统村落保护是在保持原貌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有节制的利用,必须尊重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而事实上,开发旅游村落的村民已然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形态,原住民以农业耕作为主要活动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被摊位生意所替代,显现出一派商业活动气息。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目标,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无视村落特色资源,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统一”亮化村落,造成无差别的村落保护结果,如不叫停这种思维和行为,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是双重损失。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村发展指向农民生活富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明白农民生活富裕需要产业支撑、人才支撑、组织支撑,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是本,没有产业的乡村振兴是空谈。
但没有人才、组织的产业发展必然流产,而良好的生态则无异于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这是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必然能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迎来最佳机遇[3]。
(一)科学制定、执行保护规划综合利用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加快地方制定地方传统村落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把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农田保护、水利保护、村道保护一并纳入总体规划,以农民富裕为最终指向,借乡村振兴东风达到传统村落最优化保护和最大可能利用的目的。
(二)村落深度调查推动发展研判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的特点在于,具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建筑美学的借鉴性、村落布局的考究性、非遗的传承性。
可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研究,总体体现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
调查应本着实事求是、分类记载、事无巨细、兼做评估和建档立卡的田野调查法,对村落产业、历史变迁、环境变化、文化脉络、村民生活习性、村落布局和村落建筑样态等做详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村落发展潜力研判,提供合适的保护利用规划。
(三)组建村落保护人才队伍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多种相关专业人才,更需要村落工匠力量和居民的支持,共同组建一支专业人才与“本土专家”结合的人才队伍,就村落建筑及道路修缮、基础设施完善、古迹保护、文字记载等工作共同发力。
人才队伍需要敢担当作为的“领头雁”,需要激励本领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的本村能人带头,或激励外出谋生的能人回乡创业,从政策和人力上给予优厚的支持。
(四)抓住特色激活优势资源变资产传统村落的优势在村落特色,发展村落必须立足优势、补齐短板。
农业产业或旅游产业都不能破坏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聚力农耕文明、家风家训、祠堂、庙会等生产生活性文化载体,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村落居民的稳定收入,逐渐减少村落青壮劳动力外流,使村落成为村民的家园而静态展品。
(五)夯实农村组织,以团结出生产力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强弱直接关系到村落发展,影响居民生产积极性。
抓紧抓好抓实农村基层组织,搞好组织内部团结、组织与居民团结,实实在在为居民增收致富和村落保护利用出谋划策,以真抓实干精神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到位、工作人员知识能力培训、财政资金补贴有计划且有步骤。
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9-07-23]./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