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 辨析题

民族理论 辨析题

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答:错(P1)还要解决宗教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答:错(P7)需要民族观作为指导。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答:错(P6)民族观的定义而不是民族的定义。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答:对(P7)
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答:错(P16)民族具有三个属性:自然、社会和生理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答:错(P13)民族是具有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以及共同心理认同等六个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答:错(P20)我国的民族识别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辩证的运用斯大林民族定义,结果我国实际民族实际状况开展民族识别工作。

辨析题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答:错(P44)民族分化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答:错(P44)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答:错(P4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历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异最终消失。

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答:错(P44)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答:对(P44)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答:对(P49)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答:错(P50)还可以是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出现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答:对(P50)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答:错(P57)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

答:错(P5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还可能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阻碍因素。

辨析题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答:错(P71)还有一个方面是压迫和对抗的民族关系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

答:对(P66)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对(P67)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

答:对(P79)
辨析题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答:对(P89)例如西藏的僜人和夏尔巴人。

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答:错(P98)民族问题表现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方面。

辨析题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答:对(P101)
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答:对(P107)
辨析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答:错(P112)除了人民政府之外还有人民代表大会。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答:错(P110)两个基本问题:设立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答:对(P112)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

答:错(P114)还包括地方立法权。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

答:错(P114)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项基本政治政策。

辨析题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答:错(P127)是体现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的体现。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答:对(P127)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答:对(P130)
辨析题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答:错(P143)国家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答:错(P144)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答:错(P146)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属于集体主义经济范畴。

辨析题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答:对(P149)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答:对(P149)
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答:错(P161)民族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答:错(P16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辨析题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答:对(P174)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答:错(P174)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答:对(P177)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答:错(P 177)需要对这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进行改革和革新。

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答: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答:错(P183)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答:错(P185),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宗教干预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

答:错(P189)宗教信仰政策包括两方面:信教的自由以及不信教的自由两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