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 内容提要:

目录 第一篇柴达木盆地地质 第一章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 第一节柴达木盆地的地层 一、元古宇(PT)

二、古生界(Pz) 三、中生界(Mz) 四、新生界(Kz)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的岩浆岩 一、早古生代侵入岩 二、晚古生代侵入岩 三、中生代侵入岩 第二章柴达木盆地周边构造 第一节阿尔金构造体系 一、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 二、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北缘山前断裂 三、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南缘山前断裂 四、阿尔金构造带的隆起时期及特征 五、阿尔金构造带对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的影响 第二节西域构造体系

一、祁漫塔格山北缘山前褶断带 二、祁连山南缘山前褶断带 第三节东昆仑山北缘纬向构造带 一、低头山大干沟向斜 二、乌图美仁-都兰复向斜 第四节区域东西向构造 一、敦煌东西向复背斜 二、宗务隆山东西向复向斜 第五节柴达木盆地各构造体系的复合和继承关系 一、截接与包容 二、反接与重叠 三、限制与联合 四、包容 五、构造体系的多期活动和继承作用 第三章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 第一节基底的含义与找油意义 第二节研究基底构造的方法 一、从钻遇基底井孔资料研究基底性质 二、根据盆地周边山区地质推测盆地基底 三、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盆地基底 第三节古盆地基底构造轮廓 一、西域系 二、东昆仑纬向构造带 三、河西系 四、阿尔金韧性剪切带 第四节现今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 第五节盆地基底主要断裂

一、马海-大红沟断裂 二、冷湖“反S系”凸起北翼大断裂 三、埃南断裂 四、陵间断裂 五、狮子沟-油砂山断层 六、茫南断层 第四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特征 第一节中生代褶皱特征 一、祁连山、祁漫塔格山山前中、新生代构造 二、阿尔金山前中生代构造特征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反S系”特征 一、“反S系”的分带及其分枝构造 二、盖层“反S系”与雁行背斜构造 三、“反S系”构造由多个背斜组成 四、“反S系”构造的形态特点 五、“反S系”构造的形成时序 六、与前中生代弧形相连的中新生代构造为鼻状背斜 七、“反S系”构造与同沉积背斜 第三节晚近表层构造 第四节盆地东南部新生代构造特征 第五节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不吻合特征 第五章柴达木盆地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 第一节南祁连山山前构造 一、赛西断陷 二、鱼卡断陷 三、红山凹陷 四、德令哈凹陷 五、冷湖“反S系”构造凸起带 六、马海-古城丘-北极星“反S系”构造凸起 七、无柴沟“反S系”构造凸起 八、大红沟“反S系”构造 九、埃姆尼克-长山潜山带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央拗陷带 一、昆特依凹陷 二、鸭北凹陷 三、鄂博梁“反S系”构造凸起带 四、牛东凹陷 五、红三旱1号-碱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 六、一里坪-台吉乃尔-达布逊凹陷带 七、月牙山-尖顶山-大风山“反S系”构造 八、梁北凹陷 第三节祁漫塔格山前构造 一、红沟子-南翼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 二、黄瓜梁-乱山子凹陷 三、咸水泉-油泉子“反S系”构造凸起带 四、英雄岭凹陷 五、茫崖凹陷 六、犬牙沟-狮子沟-油砂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 七、可能存在的阿拉尔弧 八、砂西-尕斯-南乌斯弧 九、东柴山-存迹-沙滩边弧 十、黄石-红盘弧形凸起 十一、弯梁-那北弧 第四节昆北斜坡带 一、那南-台南-涩东东西向凹陷带 二、乌图美仁-都兰东西向复向斜 第六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 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剖面 一、索尔库里-大风山-红三旱4号-台吉乃尔-达布逊湖-夏日哈纵剖面 二、祁漫塔格山-茫崖-油墩子-碱山-安南坝山综合剖面 三、祁漫塔格山-甘森-一里坪-冷湖-阿尔金山综合剖面 四、祁漫塔格山-乌图美仁-鸭湖-冷湖7号背斜-赛什腾山综合剖面 五、昆仑山-格尔木-达布逊湖-大柴旦-达肯大坂综合剖面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构造等高线图 一、构造等高线图的绘制 二、构造等高线图的特征 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等厚度图 一、等厚度图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二、等厚度图反映了湖盆的发展与演化历史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不同深度的地质图 一、凹陷与背斜凸起 二、阿尔金山前鼻状背斜 三、潜伏的河西系 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综合特征 一、构造的继承性 二、构造的不吻合性 三、湖盆发展演化史 四、中、新生代褶皱的发展特点 五、隐伏的河西系 六、阿尔金韧性剪切带 第七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构造控制因素 第一节西域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 第二节阿尔金构造带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影响

第三节河西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分区的影响 第四节盆地内主要三级凹陷的稳定性 第八章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 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特征 一、晚近构造运动 二、晚近构造特征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晚近地形地貌 一、风成黄土和新月形砂丘、砂垅 二、风蚀洼地和风蚀沟地形 三、风蚀雕刻地形、岛状山地形 四、盐渍化地形 第三节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一、高山积雪融化控制径流和地下水动态 二、地下水的水平分带 三、地下水的垂直分带 第九章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及盆地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 一、盆地“反S系”形成的几种设想 二、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数值模拟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地质发展史 一、泥盆纪以前 二、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 三、海西期 四、印支期 五、燕山期(侏罗纪) 六、喜马拉雅期 第二篇柴达木盆地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光弹性力学模拟 及油气运移、聚集模式 第十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力学模型的研制 第一节盆地地质模型的简化和建立 第二节不同弹性模量光弹性材料的配制及光学-力学性能的测定 第三节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光弹性力学模型的研制 一、套模成型法 二、适时连续浇注法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力学分析及模型的加载冻结 一、确定构造力方向及加载装置 二、载荷大小的确定 第十一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计算的理论依据、测试计算及空间图形显示 第一节三维应力计算表达式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基本方程的建立 第三节补充方程式的建立 第四节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第五节形状改变弹性应变能 第六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场光弹性模拟数据处理及计算 第七节计算结果的空间图形显示 第十二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及聚油模式 第一节不同深度水平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 第二节模型铅直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 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 一、凹陷的力学性质 二、生油气凹陷中油气运移潜在能力 三、生油气凹陷至邻近背斜应力及能量的变化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气运移、聚集模式 第三篇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 第十三章柴达木盆地含油气概况 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 一、油气显示及其意义 二、油气显示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 三、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 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含油气区及含油气概况 一、鱼卡含油区 二、冷湖含油区 三、盆地西部含油区 四、马海含气区

五、三湖含气区 第十四章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 第一节古生代油源及含油区预测 第二节中生代油源 一、从盆地的形成发展研究中生代油源 二、尕斯油田的油源 三、尕斯油田孢粉分析 第三节中、新生代含油气区预测 一、盆地东北部含油区预测 二、盆地西部含油区 三、盆地西南部山前边缘弧含油区预测

四、黄石-红盘-牛鼻子梁断裂凸起聚油带 五、盆地东南部三湖南斜坡含气区预测 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田或含油气构造预测 一、盆地东北部油田或含油构造 二、盆地西部北区油田或含油构造。 三、盆地西部南区油田或含油构造 参考文献 附录:学术名词与地理名词索引 图版说明及图版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 作者简介:

黄汉纯,女,1931年 出生于湖南长沙,研究 员。1956年毕业于原东北 地质学院(即现在的长春 地质学院)地质与矿产勘 查系。长期运用李四光教 授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 方法从事区域地质、石油 地质、地热地质、边坡稳 定、构造模拟和编图研究 工作。 通讯处:北京市海淀区民 族学院南路十一号地质力 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1 请读片断: 此外,在祁漫塔格山冰沟一带有可能存在三叠系,为一套陆相喷发的中酸性火山岩和火 山碎屑岩,呈圆形火山锥状出露,并由其组成北西向带状分布。下部为中性熔岩及安山质凝 灰熔岩,夹砾岩、砂岩;中部为中酸性熔岩及碎屑岩;上部为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三叠系陆相喷发火山岩呈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地层之上。 2.侏罗系(J)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的阿尔金山和东北部的南祁连山南缘,受断裂控制,呈不 连续的断陷盆地。但在盆地内西北部地区新生界的覆盖层之下,侏罗系、白垩系呈连片分布 (图14-3)。侏罗系中、下统为河湖相含煤建造;在冷湖和鱼卡地区中侏罗统为具有工业价值 的生油岩系。上侏罗统为红色碎屑岩建造。 下侏罗统(J1)小煤沟组,岩性主要为杂色砾岩、灰黄及黄绿色中、粗粒岩屑砂岩夹菱铁 矿扁豆体、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灰绿色砂岩及泥岩、油页岩等。 中侏罗统(J2)大煤沟组。为灰色—灰黄绿色泥岩夹细砾岩、灰黑色炭质页岩。冷湖地区 主要为暗色泥岩、砂质泥岩。赋存有工业油层,青海石油管理局将该统分为七个岩组,其中第 四岩组为主要生油层。 上侏罗统(J3)分上、下两个岩组,下部采石岭组,岩性为紫红色、灰紫色及灰棕色砂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红水沟组,以棕红色含砂泥岩夹灰色砂岩 条带及团块。 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3.白垩系(K) 白垩系犬牙沟群,为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分布地区与侏罗系相同,岩性以棕红色中细砂 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及砂质泥岩。 白垩系与下伏侏罗统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 四、新生界(Kz)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覆盖面积9.6万km2,最大厚度达15km。由于晚近构造运动使上 更新统以下的地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褶皱。 (一)第三系(R) 第三系是柴达木盆地出露的主要地层,也是目前主要的生油和储油岩系。因此研究程度 较高。 1.古新统—始新统路乐河组 出露于盆地东北边缘的鱼卡、路乐河、大红沟—无柴沟、赛西—结绿素一带;盆地西北边 缘红三旱1号、鄂博梁1号背斜轴部亦见该地层,其分布大体与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一致,主 要岩性为棕褐色、紫红色砾岩、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夹褐色、棕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泥 质粉砂岩。古新统—始新统与下伏白垩系为连续沉积。但在东部鱼卡等地为不整合接触。 2.渐新统(E3)下干柴沟组 主要出露于盆地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缘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祁漫塔格山相邻的新生代 背斜轴部,并向下延伸至盆地腹部,较侏罗系、白垩系及古新统一始新统分布范围要大很多。 岩性下部为灰色砾岩、砾状砂岩与棕红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互层;中、上部夹砂岩、粉砂岩及 疙瘩状灰岩及泥岩,产轮藻、介形类和植物化石;盆地西部尕斯库勒地区岩性较细,颜色较 深,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分上部和下部岩组,上部岩组是该区较好的生油层;下部岩组 为砂岩、砂砾岩是很好的储集层;盆地东北部本组岩性变粗,颜色变红,生油条件变差。 渐新统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与下伏路乐河组为假整合;盆地西部为整合或假整合。 3.中新统(N1) 下部为上干柴沟组:上部为下油砂山组。在盆地内分布广泛,是组成盆地地表 背斜构造的主要地层之一。 (1)上干柴沟组 地面出露厚度172—968m。岩性为黄绿色、灰色、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砂 岩互层,夹杂色泥岩及疙瘩状泥灰岩,产介形类、植物轮藻化石。盆地东部岩性变粗,以钙质 砂岩为主,砾岩增加。上干柴沟组与下伏下干柴沟组为连续沉积。 (2)下油砂山组 地面出露321—1498m。主要岩性为绿灰色、黄绿色砾状砂岩、砂岩与棕红色砂质泥岩 互层。中下部有浅灰色泥灰岩和杂色泥岩。盆地边缘岩性较粗,以灰色、棕灰色砾岩、砾状砂 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砂岩及泥灰岩、杂色泥岩等。盆地中心较细,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 泥岩夹鲕状泥灰岩。盆地东部马海—大红沟一带则以巨厚层的黄绿色砂岩夹棕红色砂质泥 岩为主,夹薄层粉-细砂岩及泥灰岩。下油砂山组与下伏上干柴沟组为连续沉积。 4.上新统 上新统分上油砂山组和狮子沟组,在盆地内极为普遍地分布。广泛见于盆地 地表背斜构造之中。上新统上部地层沉积中心明显由盆地西部向东迁移至三湖地区。 (1)上油砂山组 盆地内大多数背斜构造上均有出露,地面厚度354—1787m。主要岩性为棕灰色、棕黄 色砂质泥岩、泥岩、砂岩、砾状砂岩与砾岩互层。盆地边缘岩性较粗。与下伏下油砂山组为连 续沉积。 (2)狮子沟组 分布广泛。除第四纪覆盖区外,多数背斜构造均有出露,地面厚度372—2002m。岩性以 黄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砂岩、砾状砂岩、砾岩及少量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盆地边缘由西 向东岩性略有变粗。产轮藻、瓣鳃类、腹足类、介形类化石及草原荒漠型植物群孢粉。狮子沟 组与下伏上油砂山组在盆地腹部为连续沉积,但在盆地边缘呈不整合接触。

(二)第四系(Q) 1.中、下更新统七个泉组 盆地中出露广泛,东部三湖地区几乎连片分布,并组成开阔的向斜凹陷及部分背斜构 造。地面出露厚度1—914m;钻孔揭露厚度2800m。根据地震资料,盆地第四系拗陷沉积中 心位于盆地东部涩聂湖与达布逊湖之间,厚度达3150—3500m,成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天 然气田区。岩性以暗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泥质砂岩,为第四纪腐泥质生气母岩。此外还有 以碳质泥岩、页岩为主的腐植质生气母岩,其中盛产轮藻、哺乳类、瓣鳃类、腕足类、介形类化 石,有机质丰富。盆地边缘碎屑粒度较粗,为灰色,黄灰色巨厚层砾岩夹少量砂岩、砂质泥岩。 鸭湖、东陵丘、冷湖七号、盐湖等构造及东部拗陷区,碎屑粒度变细,以棕灰色、灰色砂质泥岩 及石膏质砂岩和绿色泥岩夹岩盐、石膏层及少量泥灰岩、鲕状砂岩。七个泉组与下伏地层多 为不整合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