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数据时代下的基层社会治理 ——以上海市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为例
(2016MPA 王晓辰) 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以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协调整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上海市以此为契机,充分整合市场资源,深入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利用大数据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逐步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形成公共服务通达、社会管理有序、社区环境诚信、全民智慧参与、区域经济活跃的智慧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和发展历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来替换“社会管理”,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创新性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建立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居民自治为基础、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新型社区治理体制,切实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二、上海市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简介 各地开展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模式以及政企合作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北京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为代表,以政府为主体推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由政府负责全面投资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但这种模式会导致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及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足。 市场化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作为重要的投资主体,热衷参与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袁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和重点[J].行政论坛,2016,(5).1]政府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过度干预企业的做法。此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下文要介绍的陆家嘴智慧社区模式就是主要积极挖掘各类企业的开发潜 2
能,聚焦社区公共服务,协同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整合社区信息化资源,开展的智慧社区治理。但是也必须看到市场的逐利性可能有损服务的公平性。 政企合作型模式旨在强调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中突出居民需求导向,主张政府、企业等主体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协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驱动效应,形成政企合作、优势互补的社区治理模式。江苏、浙江的智慧社区建立主要采取该模式。 下面,将以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为例来介绍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引导社区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提高投资效益,保障建设质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指南中提出智慧社区建设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2013年11月) 作为上海市全中国首个国家级金融开发区,陆家嘴以公共服务、公共治理效能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所有人的素质提升、智慧释放为核心,力求通过“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创新”三大模式实现区域智慧化。而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一库、一卡、两平台、多应用”等方式来实现。 1.一库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多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从内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居民区统一电子台账系统再到共享的社区数据门户,充分整合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静态、动态管理信息的社区中心数据库,实现民情收集、浏览、展示,提供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形成政务公开新模式。 2.一卡 开发智慧城市卡,将居民诚信记录、社区居民身份识别、志愿者认证、学生创新及诚信认证、便民服务预订、优惠信息绑定及生活消费、社区生活服务支付、认证性支付等内容整合入智慧城市卡。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目前,智慧城市卡主要实施以下功用:第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认证,通过贡献累积,获得社会反馈,如志愿者认证,学籍学习认证等;第二,与个人其他身份识别卡相连,提供其他卡的佐证;第三,与其他卡功能相连,如银行卡、交通卡、社保卡等,实现认证后的连接功能应用;第四,社区生活应用,如门禁卡、考勤卡、积分卡等功能应用。 3.两平台 一是建立社区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公安、 3
城管、网格办、12345热线、地下空间等五大板块的联合管理、资源整合。加强城管通系统建设。110部“城管通”已经于2013年6月投入使用。同时,建设智能物业管理系统,完成智能门禁系统改造。例如:2015年完成小陆家嘴综合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目前,在政务OA办公网络的基础上,已经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内各类管理服务应用,基本实现与社区信息库联通,实现社区管理的预判。 二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以全渠道覆盖的统一信息发布方式,集社区政务、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务及生活资讯平台等综合信息为一体。如社区智慧物业综合管理平台,智导停车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发布等子系统,将各种类型停车场(库)及道路停车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及发布,可实时提供停车场的位置、收费、实时状态等信息。自助式快递箱利用创新的物品暂存、凭密取件模式,方便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体验到人性化的自助服务。门禁管理系统将原来分散的、分布在社区各居民区的门禁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联相连,可对实现人口的管理和动态信息的采集。 4.多应用。为了居民信息生活提供便利,据民惠、民便、民为的需求,陆家嘴智慧社区陆续开发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预约系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智慧物业综合管理体系、公民素质实践社会认证体系、学习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等多项应用系统。如开发完成智慧城市卡,志愿者管理系统,智能体感健身应用系统,并投入使用。完成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建设,包括:健康管理门户、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家庭医生辅助系统;高血压管理系统应用于居民区高血压管理小组;实现“居民区—医院远程心电图服务”。完成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开发,可以面向多终端应用,如电视、手机APP等。 5.“自治金”。自2011年6月,陆家嘴街道推出“补基础、创特色、做公益、育队伍”自治金管理办法以来,7年来,共有866个实施项目,涉及资金1051万元。该项目类型覆盖至居委会自治载体培育、楼组管理、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教育深化、综合治理管理、助老关爱等社区服务和一居一品特色、实事小项目建设、各类群团建设等社区自治管理、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三大类型。 此外,还开展“德贝计划”。“德贝计划”的核心是建立日常消费与社会保障融合机制,即将生活消费与社会基本分红模式融合,建立新型消费互助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其中主要内容包含消费实名制、消费返利统筹机制、社会互助保障与基本分红模式。消费者消费的行为不仅是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也是社会互助保障中的一份子,获得未来社会保障服务的预授权,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是创造者,包括创造自身发展的财富和机会,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消费群将创造新品牌、新商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机会。对于电商平台建设,一是心智凝聚,核心要素是提供保障服务;二是渠道建设,将刚需与品牌创造融合;三是供应链优化,内含包括实名制会员和商品与服务的性价比。 4
6.一体化。以社区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实现社区服务和自治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文化、体育、教育等服务。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组织社区 公共生活,汇聚大多数人的智慧,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为了提升居民身体素质,陆家嘴还建成了梅园公园、陆家嘴中心绿地等7个健身广场,在15个居委会建立乒乓室,5个社区文化活动资源,50%的学校实现了场地对外开放。 此外,2016年7月8日,“上海(浦东)国际联合大学”项目正式启动,5个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搭建出了上海首个智慧健康大社区雏形。 “生命健康管理与服务”专家工作站,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顾问专家、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健康管理评审与教育委员会主任陈元平教授领衔,重点开展生命健康管控系统应用,建设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生物色彩波科学应用”专家工作站由日本加岛春来博士领衔,重点探索人体健康管理的第三理论体系,研究人体细胞运动学和量子力学,开展色彩波健康判断与调理法的技术应用,以及色彩材料的生产等。 “大数据科学应用”专家工作站由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顾问、中石油新兴产业(智慧城市)项目组总顾问夏青教授领衔,重点设计实现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面解决方案。为中央企业转型升级推荐项目,并选择落地城市。 “生态农业能量科学”专家工作站由中国科学院、塞尔维亚国家农业科学院合作,物理学家、地质学家谢尔盖•彼得罗维奇教授领衔,在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的前提下,实现土壤改良的效果,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由化学添加模式转化为生物循环模式。 “区块链研究及技术应用”专家工作站由ASSOB国际的联合创始人,来自澳大利亚的保罗•尼德雷尔教授领衔,保罗•尼德雷尔在国际上被称为“公司治理先生”。工作站重点研究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交易所、以及以信任为基础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并帮助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开启新金融融资之路。 三、智慧社区建设尚存在的问题 1.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的治理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据社区居民类别及群体需求差异,精准提供居民最为紧迫的公共服务事项。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大都表现为政府或企业的主导供给,更多地遵循供给主体的主观意愿,较少考虑需求对象的客观感受,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