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保理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国际保理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国际保理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08-12-30T10:41:01.67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 作者: 于文璐
[导读] 对国际保理的法律规范体系进行开拓和创新,以满足国际保理在我国的运作,促进国际保理的发展。

摘要:国际保理是一项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新的金融业务。其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这就需要研究并解决我
国国际保理中存在的诸多法律问题,对国际保理的法律规范体系进行开拓和创新,以满足国际保理在我国的运作,促进国际保理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保理
应收账款 债权让与 法律问题
一、国际保理的法律定义

首先 ,作为一种法律关系,首先必须明确其主体,国际保理之所以被规制于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畴,也是因为其业务的国际性及在国际
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独特作用,实践中,进出口商、进出口保理商基本上都是位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因此,从法学角度定义国际保
理,必须从主体上将国际保理法律关系主体定位于涉及跨国因素的进、出口商和保理商之上。
其次,国际保理产生的前提可以从法律规范中得到支持,要使国际保理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法律规范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约束,以明
确各方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实践中,出口商寻求国际保理服务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目的,如融资、风险规避或便利交易等,要实现其中某
一方面的单一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国际保理的特殊性就在于可以通过国际保理实现多方面的目的,国际保理功能的复合性决定
了在法律规制上具有特殊性,这些功能的统一在于国际保理的法律基础,国际保理业务的运行就是围绕着这一基础展开的,对其进行法律
规制也必须依此为前提。
第三,国际保理运作的法律形式是不同的合同安排,从实际运作上看,以双
保理为例,一项国际保理业务是由三个合同即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合同、出口商
和出口保理商之间的出口保理合同和进、出口保理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合同形成的
一种综合性的交易行为,这些不同的合同在符合各自合同目标的前提下,又都是
围绕着国际保理业务进行的,国际保理就是对这些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
有效调整的一种自成一体的交易活动。
最后,国际保理的法律本质必须在定义中得到体现,法律本质所要解决的是
从法律角度上讲
“国际保理是什么”的问题,以上关于保理业务的多种定义方式
都只反映出保理是一种支付结算手段、综合金融服务或金融工具,这些都还只是
形式上的表现而非保理的本质,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证中进一步揭示国际保理的法
律本质
—债权融资。
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本文概括国际保理的法学定义为
:国际保理是出口商
与保理商对产生于国际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债权通过合同安排进行转让,在此基础上,交易各方实现各自目的的一种债权融资方式。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制环境
1.
缺乏国际保理业务赖以存在的法律制度框架。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而我国自1988
年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指导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近
年来 , 《国际保理通则》、《国际保理公
约》已经被我国接受,但是由于这些法律规范与我国的许多法律规定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形,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国际保
理业务的具体实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建设滞后,导致国际保理业务缺乏法律保护伞,成了制约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一大障碍。
2.
缺乏国际保理业务赖以运行的法律监管体制。“我国的法律和法规从未对保理公司的定义、组织形式、业务类型和市场准入条件等内容做
出任何解释和说明。对现行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查询不难发现,仅在最近几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颁布的法规中才开始出现保理一词。

[1]
可见,不论是2003年之前负责银行业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还是2003年之后负责银行业监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均未对国际保理业
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
3.
缺乏国际保理业务软以发展的法制化信用体系。由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较为混乱,缺乏法律制度的指引规范,出口企业大多采用传统
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以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和出口信用保险为主的信用体系。现实中,企业间相互欺诈
的事例多有发生,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且回收困难,甚至银行贷款也存在严重的赖账行为,因此严重影响了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的
操作。在这样的信用环境里,保理商收购企业的应收账款,不仅面临重重法律风险,还要经受信用风险。显然,由于我国尚未形成法制化
信用体系,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国际保理业务是很难有较大发展空间的。
三、构建中国国际保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1.
构建相关法律框架,为国际保理业务的迅猛发展铺平道路。国际 保 理 业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将近二十年,却仍然处于法律法规的
空白地带,未得到法律上的
“名份”,实为我国“依法治国”的一大遗憾。我们应该尽快走出这种馗尬的境地,向国际保理业务先进的国家和地
区学习,尽快制定出一套适应国际保理业务运行发展的法律规范,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我国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国际保理法律
法规,并在其中明确规定国际保理的概念功能、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理商的法律定位、保理流程的操作规范、应收账款的转让
及效力、应收账款的优先权冲突规则、应收账款的法律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内容。鉴于国际保理业务涉及到合同法、公司法、银行法、担保
法、破产法等多项法律规范,所以还应当及时清理、修改、完善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添加规范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内容。
2.
明确保理业监督管理机构。国际保理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一类,是涉及巨额资金和较高风险的行业。必须比照金融业务监管方式实施严格
的政府监管,目前,银行保理机构主要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非银行保理机构则无明确规定,故当务之急,应确定监管机构,明
确监管职责和监管内容,结束中国保理行业多头监管又缺乏明确责任的局面。
就目前中国金融业监管现状来看,单独成立保理业监督管理
机构似无必要,
“从中国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以银行为主的现实出发.宜指定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法定的保理业监督管理机构,并
将非银行保理公司纳入监管范围。
”[1]
3.
明确保理商的资格、条件和组织形式。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的保理商的资格和条件,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显然市场准入条件过
低,无法保证保理商具备承担金融风险带来的高额偿付的能力,不利于保障保理业务相关当事人权利的实现。而适用《商业银行法》关于
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又明显要求过于严格,因为保理公司不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甚至
外汇买卖等银行业务,其业务范围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窄得多,对其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的要求也不及银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独立
适用于保理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银行从事保理业务而言,亦应满足《保理法》的相关规定。
4.
明确保理商的法律责任。保理商的法律责任应包括违反法律及合同约定,对保理业务相关当事人赞成的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因违法经
营、违反监管机构的监管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以及因违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斌.国际保理一一金融创新及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
黄斌.国际保理业务中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分析.[J].靖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
朱彩虹,李璐.国际保理业务初探.[J].华北金融.200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