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苏联为主的欧洲各国承担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重任,而中国则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场开辟最早。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日本点燃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响了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第一炮,从而在远东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这比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早两年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

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计划来实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因此,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中日两国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作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这是法西斯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最早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

而欧洲战场直到1939年9月才开始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太平洋战争则迟至1941年12月才爆发。

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推迟了二战的爆发时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在这长达14年艰苦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不但投有一刻停止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而且逐步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从分散抵抗到团结御敌,由防御、相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经历了这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法西斯军队最多。

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最广阔的战场,也是与日寇作最激烈的战场。

在华北,中国军民进行了太原保卫战;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歼敌千余人,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之战歼毙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及所部900余人,使“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下;在华东,日军动用了27万大军,数十艘军舰,172架飞机,激战3个月,死9000余人,伤3万余人,才得以攻占上海;台儿庄战役击败日军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歼敌2万余人;在华中,武汉会战使日军伤亡达20万人;在华南,“昆仑关大捷”歼毙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官兵4500人。

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克服严重困难,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敌人规模“扫荡”近百次,其中八路军举行的“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歼灭日伪军4.6万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据统计,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正面、敌后战场与日军大小战斗16.5万余次,击毙、击伤日军255万余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人数的89%,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伤亡人数的8倍。

中国人民在整个东方反法西斯战线中付出的代价最大。

日本侵略者为了以武力征服中国,实行了最野蛮的屠杀。

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大竞赛”。

被杀害的中国军民达30多万人;日军731部队竟然拿无数中国人进行生物、细菌战试验;在解放区战场,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惨无人道“杀、抢、烧”三光政策,不断进行“扫荡”、“蚕食”、“清乡”,使解放区军民遭到极大灾难。

中国人民在8年抗战中遭受了极其巨大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多万,占二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42%;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仅据当时国民政府的不完全统计),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000多亿美元。

二、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的战略,有力地支援苏联的卫国战争。

为确保进攻苏联战略的实施,日本于1936年11月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积极准备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但日本一直没有动手,除了苏联加强了东线的防务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境内的侵略军,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相当数量的关东军,调到中国的其它战场。

中国抗战不仅拖住了近百万侵略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也使英美在亚洲赢得了回旋时间。

当1938年、1939年日军在张鼓峰、诺门坎与远东苏军冲突时,日本陆军主力有20多个师团陷在中国内地。

关东军仅有6—8个师团,根本无力与苏联部署的20—30个师作战。

苏德战争爆发,以外相松风洋右为代表的“北进派”认为远东苏军势将西调,日本应立即配合德国的攻势,从背后打击苏联,以期在隆冬降临之前夺取西伯利亚。

但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则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实际上办不到”。

陆相东条英机感叹:“如果没有中国事变,事情就简单了”。

当1941年10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要求日本迅速采取联合行动,夹击苏联,然而日军主力却深陷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之中,无力“北进”。

斯大林正是在掌握了日军无力“北进”的确切情报后,把50万人的兵力西调,从而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苏德战场的转机,与其说是一贯不信守条约的日本主动放弃了北进,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不如说是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难于北顾。

中国的抗战,也推迟了日寇“南进”计划,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日本在1940年夏,曾考虑乘德国横扫西欧之机“南进”,但中国的百团大战及正面战场的其它激烈战斗,使日本不得不推迟行动,这为美国争取到可贵的时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向太平洋战场派出了大批兵力,但其主力仍在中国。

1937年侵华日军为21个师团,1941年达到40个师团。

1941年底,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40万人。

其中海军约30万人,海军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一部分被拴在了中国战场,而其210万陆军除40万留在本土之外,有130万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能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有40万人。

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盟军作战最激烈最危险的日子里,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以上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从而使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渡过了最危险的日子。

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严重地阻碍和推迟了日本的南进和北进计划,也使日本无法直接同德意携手参与欧洲战争。

珍珠港事变后,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担负着对中国作战的任务。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中国的抗战,既保证了盟国“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贯彻,又挫败了德意日的进一步勾结。

“先欧后亚”的方针是美苏从本国利益出发的,但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

美国之所以能在遭到日本侵略者突然袭击的情况下,顶住各种压力。

坚持“先欧后亚”的方针,中国抗击日本陆军主力是重要的保证条件。

中国的抗战,挫败了德意日的进一步勾结,使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缔结不得不一再推迟。

三国条约缔结后,日德仍未形成紧密的战斗集团,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主力深陷在中国战场,日本以处理“中国事变”为政策的重心。

连日本亲德派和德驻日大使都承认,日本在解决中日战争之前,是不能参与欧洲战争的。

中国抗战直接支援了邻近国家的抗日斗争。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宣言。

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历时3年多的入缅作战中,共投入兵力16万余人,解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多人,收复了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消灭日军5万余人,有力支援了盟军的英印兵团反攻缅北。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四个主要参战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亚洲大陆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

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赢得了世界上所有主持正义、公道的国家与人民的同情与尊敬。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9月2日,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

在盟军代表签字的顺序中,中国军令部长徐永昌排在盟军最高司令和美国代表的后面,列第三位,然后是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

中国在战胜法西斯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举世公认,它在战争中、结束时获得的地位和荣誉,是当之无愧的;战后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

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法西斯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3,二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存在争议:第一种说法:美军消灭日军超过了80万人,苏军消灭日军约70万人(不包括诺门坎战役),中国军队消灭日军总数共计130万人左右,其中国军为80万人,共军为50万人,其他伤亡30万人左右,包括英军、朝鲜抗日游击队和日军本身的其他原因伤亡。

第二种说法(维基百科数据):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总计为210多万人,在中国战场死亡45.5万多人(约一半为阵亡,其中1937年7月-1945年8月14日死亡40.4万人,1945年8月14日以后死亡5.1万人,伤、亡、病、俘累计则为133万。

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间累计减员为17万,其中死亡1.7万)。

苏日战争死亡8.3万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另有5.7万被俘人员死亡。

4,二战开始时间(维基百科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