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摆脱贫困
全国、城乡和地区的贫困测度(1988年)
贫困程度不仅在城乡之间存在 着差异,在农村的不同地区之间也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在表 中同样得到了我们测度结果的支 持。东部农村的贫困程度是最低 的,西部农村的贫困程度是最高的。 两者相比,西部农村的贫困发生率 比东部农村高出17个百分点;西部 农村的贫困距指数相当于东部农 村 的 2.88 倍 , 西 部 农 村 的 FGT (α =2) 指 数 相 当 于 东 部 农 村 的 2.82倍。
中国相对贫困线的确定
选择相对贫困线来测度中国的贫困规模和程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 点考虑的。第一,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有很强的相对性。 特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它的相对性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 高。第二, 根据中国人口的收入分布情况 ,绝对贫困线划分出来的贫 困发生率一般要低于相对贫困线划分出来的贫困发生率。这意味着 相对贫困线划分出来的贫困人口不仅包含了绝对贫困线划分出来的 贫困人口,而且也包含了一部分濒于贫困的人口。第三,在对中国的贫 困进行测度时,利用相对贫困线的方法可以将农村和城镇的贫困测度 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中进行,没有必要像绝对贫困线的方法那样对 农村和城市确定不同的贫困线。经过几次换算以后 , 我们得到了 1988年的全国的相对贫困线为439元。它比李思勤确定的中国农村 的绝对贫困线高出32%。如果根据对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的最新估 计结果(1994)我们确定的相对贫困线与世界银行确定的国际绝对 贫困线375美元相差不远。
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状况
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的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 技、教育、文化、生活习俗、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十分大的差异。 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描述贫困和界定贫困人口。
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
在当今世界贫困人口规模居高不下,贫困人口生活处境恶化的背景 下,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农 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80 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明显 的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1985年的2.1亿减少 到目前的4200 万,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然而值得注 意的是,农村贫困群体面临的问题还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贫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里、
贫困的定义走过了一个从狭义向广义不断扩展的过程。早期的贫困定
义将视野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新近的贫 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 来度量贫困。
中国八十年代的贫困状况
以 1988 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 据表明, 80 年代末,中国的贫困 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农村 贫困的地区性差异又非常明显。虽 然贫困地区具有较高的贫困发生率, 然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远 远超过贫困地区。研究还表明,初 级教育对减少贫困发生率和减轻贫 困程度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同时 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和健全完善的 养老保险也是扶贫的关键。
中国农村东,中,西部的贫困比较
上述估计结果对于我们认识 地区之间的贫困差异是有帮助的。 单纯根据贫困发生率来进行判断, 西部农村的贫困程度是最高的 , 也就是说贫困人口是较为集中的。 但是考虑到人口的基数规模 , 中 部农村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是最 大的。因此 , 在全国扶贫战略的 设计上 , 我们除了把扶贫的重点 放在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西部农 村之外 , 也要对贫困发生率较低 但贫困人口量大的中部农村的贫 困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 并且能 够设计出适用于这些地区的扶贫 对策。
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贫困线是对贫困的度量。国际上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
(1)市场菜篮法。 (2)恩格尔系数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 (3)营养构成法,根据维持人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量来确定贫困线。
(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 (2)返贫率较高,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主要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 不挡风雨的“三不”问题,因而脱贫的标准相当低;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 善,因而抵御灾害能力很差;加上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一遇到天灾人祸,部分 刚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就会重新返贫。目前的返贫率为15—20%。返贫农 户通常是自身素质与能力较低的人。 (3)特困的顽固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比较容易脱贫的地区和农户大都已经摆 脱贫困,现在的4200万特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山石地 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大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 (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成年人由于缺乏各种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 良,体质下降,劳动程度和耐力下降,从而影响生产和产出。婴儿及儿童营养 不良会阻碍智力发展。这两种情况在贫困地区都普遍存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 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世界银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概念 ,计算了中国 农村的绝对贫困线,并以此来估计贫困人口的规模。按照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 贫困人口变动的时间序列数据, 198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为12.54%。 李思勤教授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提供的 1988 年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和发生率进行了重新 估计。与世界银行不同的是他使用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来计算中国农村的绝对 贫困线。根据他的估计,在1988年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为12.74%。虽然这 一数字与世界银行估计的相差不远 ,但是在贫困人口的结构上 ,二者之间的差 异性却非常明显。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种贫困线划分出来的贫困人口并 非是同一组人口。也就是说同一部分农村人口被一种贫困线界定为贫困人口, 而被另一种贫困线界定为非贫困人口,或者情形正好相反。我们分别使用了纯 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结合1988数据对各省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进行了计算。
城市贫困人口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1)目前,城市贫困人口对生活现状普遍不满意 (2)由于他们生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政治、经济核心地区,其组织能力、文化程度 大大高于贫困农民,极易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3)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开始显现。 (4)他们为了改变低收入的贫困状况,开始出现了内部认同和组织群体行为的征兆。 (5)近年来许多城市发生的抢劫、盗窃、绑架勒索等刑事案件,作案中的失业待业 人口占有一定比重。再加上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信息传播 快捷,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心理失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情绪,把矛头直接指向政 府,一旦有人煽动,就会发生游行、上访、阻断交通等集体行为,危害城市的公共安 全和集体稳定。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测度
中国农村不同人群的贫困测度:个人特征变量分组
农村贫困发生率的生命周期变化
中国八十年代贫困状况的总结
(1)在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从各种贫困程度的测 度指标上看,农村人口的贫困程度远远高于城镇人口。 ( 2)中国农村贫困的地区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 ,西部 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东中部农村地区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东 中部农村的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占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西部农村。 相信这种情况在90年代的今天仍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扶贫战略的设计上应该充 分考虑到贫困地区差异性的这两个特点。 (3)贫困地区具有较高的贫困发生率,对这些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还应持续下 去。然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 的比例远远超过贫困地区,而且贫困地区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没有或很少受到各级 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摆脱贫困
小组成员:88145001蔡 棋 88145002戴柯佳 88145003刁烁君 88145130朱容祺
贫困的概念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困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
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里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的 匮乏,有多种原因造成,如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 生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贫 困,因此对贫困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收入定义下的贫困发生率差异(1988年)
第(1)列贫困发生率是指被世 界银行和李思勤的贫困线同 时划定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全 部农村人口的比例 第(2)列是指只被世界银行的 贫困线划定的农村贫困人口 占全部农村人口的比例 第(3)列是指只被李思勤的贫 困线划定的农村贫困人口占 全部农村人口的比例
绝对贫困线与贫困发生率的几种估算结果
我国享受低保的城市人口结构
中国城市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1)在食品消费和衣着健康方面。贫困家庭在食品方面是节省第一,很少考 虑营养,即使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恩格尔系数为50%。对他们来说,吃肉 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高层次”消费。城市90%以上的贫困家庭中的成人都极 少买新衣服,30—60% 等你家庭成人穿的衣服主要靠亲友赠送,有些人穿的 是基层社区募捐的旧衣服。 (2)在教育文化服务和社交活动方面。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学校的学杂 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城市贫困家庭中有 30—40% 不爱和邻居同事交往, 40—60%过年不走亲访友。
农村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现有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极为 恶劣的地区。 (2)经济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在整个经济波动中,农民受到双重压力, 一是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幅度减少。二是在非农产业中就业 的农9民工受到排斥,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 (3)政治体制原因:农村贫困的原因还来自于农村内部的压力。自80年代中 期以后,仅 10 多年的时间,乡村干部几倍,几十倍的增加。这是农民负担屡 减不下的重要原因。
(4)救助方法的原因:一是富不帮穷。二是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三是重工 轻农。四是扶贫资金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