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里份: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情结
近年来,武汉市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老城区大多
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处于繁华地段的老里份也不可避免地成
为被拆除的对象。虽然早在1993年,武汉市政府便把大陆
坊、江汉村、同兴里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但还
有大量优秀里份没有进入保护行列,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
据1996年的统计,武汉原有里份208条,而至此仅有
140条,锐减68条;到1998年,仅仅两年时间,又有30
条里份被夷为平地。2003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最大的里
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了。诸多武汉人耳熟
能详的里份地名一夜间便成为了历史。
武汉的里份能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成为
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吗?为此我曾登门拜访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百浩先生。他指着一大箱有关
里份的材料,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赶快把里份
的资料保存下来。因为我们前年或去年曾去测量过的里份,
今年就已经不见了。
关于里份的价值,李院长如是说:里份就好像老年人,
身上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大面积拆除里份,就像利用战
争来杀死老年人一样,不可取。
对于已经拆掉的建筑,我们怎么看待呢?李院长如是说:
拆掉就拆掉了,拆掉了再花钱去复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已经不是原来的了。应该从拆除中找教训,学会如何保
护仍然存在的确有保护价值的部分,以便今后不再犯同样的
错误。因为像这样的历史遗存,一旦毁掉就是永远失去。
为了寻找现存的里份,我用了相当一段时间穿行在武汉
的大街小巷。走进里份,如同走进一段仍在延续的历史,那
精巧严谨的建筑、优雅宁静的百姓生活和汉派文化的浓郁厚
重,无不吸引着我探究的目光和流连的脚步。犹如一道浓得
化不开的历史情结,让人充满怀想充满眷念,唤起的是我对
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武汉百年民居的精彩缩影
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
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
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
融”的标本。
它的建筑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1937
年日寇侵华战争之前。30多年间,武汉共建有里份208条,
其发展约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留下了堪为精品的民
居建筑。这些经历百余年时光考验的优秀里份建筑,就像一
座座古朴、严谨而优雅的艺术杰作,其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
价值,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衰退,反而成为历史文化的一大
亮点。
近代里份民居其实是典型的“汉派”风貌。西方学者曾称
汉口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这就是说,汉口有浓厚的文化宽
容特性。
1920至1936年间相继建成的福忠里、退思里、江汉村、
六也村、洞庭村、上海村、大陆坊等里份,是武汉里份的优
秀代表,在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穿行在这些优秀的里份民居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汉
口建筑业人士的灵巧,他们在接受西方近代建筑的同时,又
用自己的建筑语言进行了重新解释。
在这些里份内,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
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
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
而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
窗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
板的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花饰图案,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
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
构成了里份建筑的文化,也构成了一段历史的记忆。
里份民居也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人性化魅力。针对武汉火
炉城的特点,里份讲究适应季节变化、注重解决室内高温的
设计,房间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遮阴设备。住宅窗子安装
成两层,内层玻璃窗,外层为木制百叶窗。阳光直射时,关
上外层百叶窗,既遮阴,又通风。
居室内用木栏杆内衬木裙板“隔栅”将屋内隔成几间,隔
栅上多有精美的雕刻,这种传统的木装修冬季让居室内增添
了几分典雅和古朴。夏日卸去,空旷敞亮,便于白天通风、
晚上乘凉。
里份蕴涵着浓浓的汉味亲情
里份民居不仅是文化的象征,还是保留在人们心中的洋
溢着亲情的地方。里份作为重要的民居,还寄托着几代生于
斯长于斯的人们的情感。
是的,只要是里份,便有一份不小的、便于邻里之间交
流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居民彼此交往,老人闲坐,
儿童游戏,夏日在密密麻麻的竹床阵中乘凉,冬天老人们坐
在门前晒太阳、说家常。这个空间成了家庭的延伸,把里份
内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没有亲缘关系却相处融洽的大家庭。
我曾经在坤厚里看过街楼,恰巧那天里份内一户人家的
盆花被盗,邻居们围着伤心的失主,七嘴八舌、义愤填膺谴
责盗贼。邻里间表现出的浓浓亲情让路人感动不已。想想住
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他们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这份慰藉。
正是因为如此,里份内的居民才会彼此担负起一些公共
的责任,自觉地维护着里份的安全。如果有谁家出了问题,
整个里份便会为此而不安,并因此会更加提高警惕以保证未
来的安全。
里份的入口处都有牌楼,牌楼既标示出里份的名称,又
仿佛一个无言的广告,让人们辨别它所处的位置并记住它的
名称。
里份也是近代汉口商业繁盛的见证。我们走进泰兴里、
咸安坊、同兴里和江汉村,那一栋栋精致的建筑内,曾聚集
着一批商界风云人物。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汉口才在持续
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著名的商业重镇傲视群城。
从1865至1937年,73年时间里,江汉关间接贸易额
有42年的时间在四大口岸(上海、天津、汉口、广州)中
居第二位,18年居第三位。毫无疑问,里份是这段历史的见
证。
建设“独特的武汉”,里份具有特殊的价值
里份拥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便注定了它不
仅是物质产品,也是有情有绪的精神产品。因此,保护里份
也是保护我们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汉也曾就里份的改造和保护做过工作,比如,如寿里
进行危房改造时,曾经专门征询过一些老武汉关于如何保护
的意见。但如寿里的改造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保护里份仍
在继续讨论之中。
李百浩院长这样说:里份的保护,应该是发展性的保护,
应该分层次、分地段,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城市改造,不
应该只是简单的拆除重建,一些老建筑,同样可以挖掘出很
大的商业价值。比如上海的里弄石库门经过改造,成为极具
特色的商业区,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购物。武汉的
很多里份也具备这种潜力,例如江汉村,如果搞得好,可以
建成一个小江汉路。
至于某些里份房屋建筑破旧的问题,李院长这样说,这
不是房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多年以来居住的人口过于密集,
才对房屋造成了损坏。从技术上来说,这种损坏是可以改造、
加固的。
在新一轮旧城改造中,如何根据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
以延续、发展地方文化为己任,建设一个“独特的武汉”(李
宪生市长语),这是一个很大又很有意义的课题。作为武汉
民居独有的品牌——里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构成独特的武
汉景观方面,它具有特殊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