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betoloGia,l996,39(2):l49-l60.[20]TanG SC,Chan LY,LeunG JC,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on renal tubular cell inflammation[J].NephroloGy(Carlton),20ll,l6(4):4l7-425.[2l]Gallicchio MA,Bach LA.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hibit Na+K+ATPase in 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role of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alpha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5-kinase Gamma[J].Biochim Biophys Acta,20l0,l803(8):9l9-930.[22]Sanchez Mejia RO,Lam BK,Arm JP.Matrix-assoc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primes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mast cells for increased hiGh-affinity Fc receptor forimmunoGlobulin E-dependent eicosanoid biosynthesis[J].Am JRespir Cell Mol Biol,2000,22(5):557-565.[23]Liu Y.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renal fibro Genesis:patholoGic siGnificance,molecular mechanism,and therapeuticintervention[J].J Am Soc Nephrol,2004,l5(l):l-l2.[24]刘建梅.TLR4及相关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9.[25]TanG S,LeunG JC,Abe K,et al.Albumin stimulates interleukin-8 expression i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J Clin Invest,2003,lll(4):5l5-527.(收稿日期:20l4-05-02)(本文编辑:刘小飞)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云佩佩史丽萍李秋云白璐【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l-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5亿[3],且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糖尿病发病情况也令人担忧,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报告不一,大多在3.2%~3.6%之间,每天大约有l6000人被确诊为糖尿病,约3000人死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平均高达9.7%[4],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2002年2.6%的患病率相比明显增加,这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卫生保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5]。
尽管糖尿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控制危险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一些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由遗传、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大多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脑、眼、血管等各种慢性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却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除家族史、年龄、性别以外,其他诸如肥胖、饮食结构等都可以通过健康行为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本文就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l.血尿酸与糖尿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动物源性食物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血尿酸水平也有所升高。
血尿酸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发病有关。
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相当广泛,有研究证实高尿酸水平是糖尿病新的危险因子之一[6]。
最近Niskanen等[7]研究报道显示,在平均随访4.l年后,发现血尿酸水平高者预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倍[RR= l.87,95%eI为l.07~3.26]。
关于尿酸与血糖的作用机制不是十分明确但可能是:血尿酸长期沉积于胰岛可导致胰腺β细胞受损,从而诱发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一氧化氮的抑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最终发展为糖尿病[8]。
从尿酸代谢上分析,能把尿酸与血糖之间的代谢联系起来可能的解释是糖酵解途径,其中的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受胰岛素调控。
目前已知在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患者中此酶活性下降,结果导致尿酸合成增加,产生高尿酸血症。
最近Niskanen等[7]研究发现,血尿酸最高组比最低组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了78%。
2.高血压与糖尿病据美国糖尿病协会(DAD)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9]。
最近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
苏联群和王志宏[l0]研究也显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血压与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糖的良好作用及降压提示胰岛素与DOI:l0.3760/cma.j.issn.l008-63l5.20l4.l3.065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云佩佩、白璐);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内分泌科(史丽萍、李秋云)通信作者:史丽萍,Email:yunaiwy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关系[ll],一些临床试验也一致显示,阻断RAAS系统可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另一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高血压、高血糖都是引起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是多重危险因素造成的,它们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内在联系。
3.高血脂与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代谢异常综合症,长期高血糖可造成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的过多,而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血脂异常现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现象。
2型糖尿病同时与其他多种机体代谢异常有关,又能导致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国内研究表明[l0],甘油三酯(TG )与糖尿病有关,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经多因素校正后,TG与糖尿病的发生仍存在关联(OR=l.256),提示高血脂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杨文英等[l2]研究也发现甘油三酯平均值为2.4mmol/L的观察者中,随访观察6年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38.6%,而甘油三酯平均值为0.7 mmol/L的观察者中发病率仅为l6.6%。
因此,高血脂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4.肥胖与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滞后,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摄入的过多,伴随的体力活动相对越来越少,继而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出现血脂升高时,血液中甘油三酯或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过高超过肝脏正常代谢时,就会出现甘油三酯大量聚集在体内,使脂肪细胞变大、变多,从而导致人体的肥胖。
目前我国肥胖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发病率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更使人担忧的是糖尿病人的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尤其是少年、青年患者肥胖显著增加,肥胖可合并内分泌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些代谢紊乱均可能加速糖尿病的发生。
据最新统计显示,在体质量正常的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为0.7%,体质量超过正常者的20%,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体质量超过正常值50%,发生率可高达l0%。
研究发现,超重是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l3]。
大部分文献报道,脂肪组织增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l4]。
关于肥胖与血糖的作用机制不是十分明确但可能是:一方面,肥胖时脂肪组织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产生增多,形成“脂毒性”,使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效应降低,血糖升高;另一方面,脂肪组织还是一个分泌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一些生物活性肽类因子,当这些活性因子失去平衡时,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的发生;最后,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体积肥大、增生,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减低致使胰岛素抵抗,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应该从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5.吸烟、饮酒与糖尿病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发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发现吸烟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随着吸烟量及吸烟时间的增加,糖尿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l5]。
有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同样会使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l6]。
瑞典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l7],每日吸烟≥20支者,患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l.64。
有关吸烟使糖尿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吸烟可能影响人体内脂肪的分布,引起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吸烟可刺激抗调节激素的释放而导致暂时性的血糖水平升高。
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报道,适度的酒精摄入与糖尿病呈负相关[l8],适度饮酒降低糖尿病的危险度可能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适度饮酒(6~48G/d)可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30%,当饮酒量超过48G/d时,这种保护作用即转化为危险因素,从而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说明过量饮酒也是发生糖尿病非独立的影响因素。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是促进糖尿病发生的帮凶,倡导戒烟与限酒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6.小结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且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各种并发症的死亡率越来越高,虽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控制传统危险因素都获得很大进展,但糖尿病的发病率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