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兰性德与苏轼悼亡词

纳兰性德与苏轼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摘要在中国古代浩渺的悼亡词中,纳兰性德和苏轼的作品独树一帜,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以真情取胜,但是纳兰作为贵族的无奈和苏轼仕途坎坷的叹息使得他们的悼亡词各有特色,本文就纳兰性德和苏轼悼亡词的这些特点做一浅析。

关键词:纳兰性德苏轼悼亡词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生离死别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生离还有相见的指望,那么死别则是阴阳两隔,永世不得相见,比起普通的离别更悲一层。

历来敏感又多情的文人笔下的悼亡词总是那么悲戚,其中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为最。

他们都以真情取胜,表达了对亡妻最刻骨和最诚挚的思念,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境遇和人生观各不相同,其词作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二苏轼与纳兰悼亡词的同与不同1 二人悼亡词的相同点(1)至情至性,梦中感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的很多悼亡词都是从现实出发,以梦境为依托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人鬼殊途,梦就成了作者穿越阴阳与亡妻相会的惟一渠道,也是词人日夜思念的结果,更是作者在潜意识中的一种行动。

《江城子》写于发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所以苏轼起笔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

“两茫茫”不止有阴阳相隔的无奈,还有光阴蹉跎的感叹,那个曾经夜夜陪伴自己读书,在自己仕途上给予很多建议的妻子已经离开十年了,那种琴瑟相和的日子久已不再了,一种难言的寂寞和怅然顿时涌现出来,“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欲罢不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

纳兰性德和妻子相处只有三年,他们的婚姻还带有政治联姻的色彩,而且因为纳兰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而聚少离多,但是妻子和他相濡以沫,所以纳兰的悼亡词一样写得情深意切,也因为其特殊的身世处境而更加珍惜这份幸福。

可以说,这个温柔乡是他暂时规避一切烦恼的避风港,一旦妻子撒手人寰,纳兰不能自已,他不仅在每个重要的日子赋诗怀念,而且睹物思人,悲伤不已。

因此,他在《金缕曲》开头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就说“此恨几时已”,一个“恨”字,道不尽忌日对妻子的怀念,更是自己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恨。

“三载悠悠魂梦杳”,短暂的夫妻生活留给纳兰的是无尽的哀思,一个“杳”字漫漫无期,自己就像被判了无期的囚徒一样,深深陷了进去,原本的避风港已经不再,所有的悲苦都要自己承担,曾经美好的“钗钿约”到头来只有纳兰“冷清清”的独守,更使得“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另有一首《沁园春》,其小序云:“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能复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

”梦中的妻子素服,淡雅端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哽咽的悲伤发自肺腑,刚要放悲音,又恐对方担心自己,因此妻子强忍悲痛,开始叮嘱作者,惦念之情溢于言表,这和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也曾希望“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并表示“要结个,他生知己”。

作者要生生世世的相守代替“长恨”。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其情其性“直追后主”,虽然哀婉却不伤于纤巧,而是自然天成,正如叶嘉莹所说“供人探求的幽微深隐”的品质和独有的“即浅为美”、“即浅为深”的意境与风格。

在平白如话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情”,这正是纳兰性德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2)细腻的细节刻画苏轼和纳兰性德都擅长以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刻画自己的心理变化。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小轩窗,正梳妆”,这可能是苏轼经常见到的一个场景,很朴实很生活化,妻子坐在窗边对着菱花梳妆打扮,一向不拘小节、放达浪漫的苏轼说不定也有过张敞画眉的乐趣,如同贺铸怀念妻子深夜为他缝补衣服场景时的感叹,这个场景是最平淡最普通的,也是最感人最值得回味的,这种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如同平民家普通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是作者的回忆,也是一种思维上的习惯。

纳兰性德在《沁园春·代悼亡》中说道:“手剪银灯自泼茶。

”“赌书泼茶”说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和谐的生活,卢氏出身大户,知书达理,纳兰是进士出身,文武全才,肯定和妻子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作者之所以选择细节,无非是因为往事会像老酒,随着时间的酝酿不断在作者敏感而感伤的心里沉淀,愈久弥坚。

越是生活的细节,回忆起来越是情意悠长,这种回忆使得“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自己空对着妻子的画像,画中的妻子还是那样美丽端庄,彷佛还在和自己斗诗,但是所有的美好都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丹青手哪能将伤心画出来呢?本以为看到画像可以缓解一下相思,哪知相思却更深一层。

这种心情的细微变化被作者用可以画出的形和无法画出的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2 二人悼亡词的不同点虽然都是至情至性的人,都有对细节细腻的描写,但是纳兰和苏轼的悼亡词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苏轼的《江城子》描写的细节更加平民化,王弗嫁给苏轼时苏轼没有很高的地位,王弗辛苦持家,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陪伴苏轼度过了很艰难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充分享受着普通百姓的快乐和酸楚,但是和谐的夫妻生活没有牵制苏轼的精力,家庭是他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

纳兰是皇亲国戚,他的细节描写始终缺少一种平民化的情感,他虽然十分向往这种自由的布衣情感,但是终生未能如愿。

俗话说,“满洲人规矩大”,作为相爷的儿子和皇帝的贴身侍卫,纳兰性德无论和妻子的关系如何亲密,都要受到很多规矩的限制,而且他们相处只有短短的三年,其间还因为纳兰的工作而聚少离多,缺少很细琐的家庭生活体验,所以他很少有苏轼那样的感受。

他的词中有对妻子的深情,但缺少了布衣夫妻朴素的情感,所以他的词中多的是“雕梁”、“钗钿”之类的意象。

苏轼的悼亡词虽然也有“料得年年肠断处”的句子,但是整体来说,苏轼的豪放性格使其情感自然流露却又不会泛滥。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中很大比例是悼亡词,这些词中虽然饱含着壮志难酬的苦恼和高处不胜寒的担忧,但是纳兰始终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调整过来,而是不断沉溺其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断哀伤,难以自拔,所以纳兰的悼亡词有点小儿女的伤感,没有苏词的厚重和旷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其实有着深层原因。

三苏词和纳兰词不同之原因同为悼亡词,苏轼和纳兰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境遇不同苏轼可谓士大夫中的精英,22岁中进士,名动京师,其后虽仕途坎坷,但是终为文坛领袖,受人敬仰。

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积极履行职责,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尽可能地为民造福,并留下“苏堤”的佳话,后因秉性耿直,无论改革派当权还是保守派当权,他都备受打击,一贬再贬,却始终不减放达的性情,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等千古名篇,甚至被贬到偏远的岭南,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勇于在逆境中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而且宋代一直优待文人,文人一般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且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一位性格旷达之士,母亲程氏知书达理,给苏轼很大影响,这样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给予他的是儒家济世为主流的积极进取的心态。

同样是22岁高中进士的纳兰性德更是少年得志。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人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父亲明珠是康熙时大学士,为康熙朝前期著名权相之一。

22岁时纳兰殿试赐进士出身,封为三等侍卫,不久升为御前一级侍卫,很得宠幸,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一定前途无量。

纳兰曾跟随康熙征战边塞,并能在清初的满汉大防非常严格的情况下与很多汉族名士结为知己。

他与顾贞观成为莫逆之交,并营救科场案文人吴兆骞,并生馆而死恤之,被天下传为佳话。

但是这种种光环却限制了他一展抱负的雄心,他饱读汉家经典,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高贵的出身和责任感让他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是清代规定,侍卫是不能参与朝政的,这种高贵的身份实际上成为了他施展抱负的枷锁。

他似乎和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徐乾学曾流露纳兰有“自以蒙恩侍从,无所施展”的愤懑,顾贞观为之所撰文中云:“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无一吐。

”人说伴君如伴虎,而且他的父亲和顶头上司是政敌,长期在宫闱之中,看多了倾轧争斗、朋党相残,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这不仅损害着他的身体健康,还对他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戕害。

这种有悖于自己性情的生活环境,使他的词大部分都很柔婉,很伤感,虽然他的征战词写得豪壮遒劲,但是嘹亮的号角最终淹没在悲戚的哽咽中。

2 婚姻生活的不同苏轼和纳兰的悼亡词都是写给发妻的,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有很大不同。

王弗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她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之后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伴随苏轼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她去世后苏轼写祭文表示死要同穴。

苏轼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叫王朝云,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称其为“天女维摩”,但是朝云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

这三个女子都和苏轼情意相投,并最终生活在一起,她们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事业上的辅助和生活上的照顾,虽然宦海浮沉,且历经丧妻之痛,但是他一直有一个温柔乡给自己慰藉。

总的来说,苏轼的家庭生活是比较幸福的。

纳兰性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初恋因为违背家族利益而被母亲拒绝,他和发妻卢氏的结合原本是政治联姻的产物,但是妻子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给这个精神上找不到家园的人一个温柔的避风港。

卢氏去世后,他复娶官氏,后来又纳了一个小妾,婚后夫妻倒也和谐,却没有卢氏知己般的理解。

纳兰三十岁的时候,挚友带着一个汉人女子沈宛前来拜访,二人情投意合,但是当时满汉不通婚,他最终向压力屈服,纳兰原本脆弱的神经彻底崩溃了,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纳兰同样经历了三个女子,这三个女子除了卢氏之外,似乎没有谁能与他心灵相通,这就难怪他在卢氏去世后反复吟咏、悼念不止了。

四结语苏轼和纳兰的悼亡词一经写出,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苏轼把悼亡词推上了顶峰,那么纳兰就是他忠诚的继承者,他用自己的真情和哀婉打动了世人,当时就出现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极力推崇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晚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

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

”纳兰虽然没有后主亡国之痛,但是事业和家庭的不幸却使他的词哀婉缠绵,凄楚动人,大有后主遗风。

虽然伟大的词人写下了伟大的篇章,然而,将一生血泪浸透纸背的纳兰,将所有情感困顿在狭小圈子里的纳兰,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唯美的《饮水词》,更有许多遗憾和无奈,他终究没有冲出藩篱,达到苏轼的精神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