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合同中的担保
摘要
合同中的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可以保证债权的正常实现和合同得以完整、及时、有效地履行。保证作为合同的担保方式之一,是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作保证,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或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由担保人负责清偿。保证的特性有人身性、从属性、独立性。保证是一种以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债权性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保证主体是指在保证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通常包括债权人和保证人;债权人的保证请求权与保证人的保证义务构成保证关系的基本内容;保证客体是保证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客观对象,是保证行为本身。保证的种类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保证人的责任分为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两种,我国保证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连带责任。保证责任范围分为全部和部分两种,我国保证人法律责任范围原则上是全部保证担保责任。保证责任应当设立一个期限,减少保证人风险责任。几种特殊情况下的保证责任承担。保证的设立分法定保证和约定担保。保证作为一种债权关系,适用于债的消灭之一般规定,保证的消灭还有一些特有的原因或事由。
一、概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并非同时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原始交换法则,只能适用一些简单且及时清结的零星销售业务里,它是一种口头合同,合同的成立和完成同时进行。譬如在商店中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而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简单的钱货两迄。钱货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也既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发生了相对的分离。为了建立一种可靠的信用关系,解决债务问题,人们在交换物品之前订立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于是就出现了书面合同。在合同中规定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有的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风险和投机无所不在,既使订立了合同,实际上无论是贷出货币的银行,还是转让商品的卖主,都会担心着债务人能否按期履行债务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采
取某种有效的法律措施,特别是要求合同中的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来担保债权的正常实现和合同得以完整及时有效地履行。有了这一担保措施,对债权人来说,既可防患于未然,也可在已然的情况下取得补救;而债务人有了一定的担保负担,也会增强自身积极履行债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历史沿革上来看,合同中的债权担保与债务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担保法》与世界多数国家民事立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大体一致。复杂多样的担保方法,在学术上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人的担保;二是物的担保。人的担保是以人身信任为基础,其主要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保证”担保;物的担保是以特定的物而为的担保,主要有抵押、定金、留置等。
保证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债权担保制度。它源于罗马法,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如唐宗杂令中有“如负债者逃,保人代偿”之规定。可见,保证在传统观念上的作用非同一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为保护国家银行债权的通报》中就有关于保证的规定。1993年重新修订的经济合同法将1981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第15条修改为“经济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按照担保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使之与民法通则第89条的表述一致:“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履行的,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此外,我国一些单行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有涉及保证的规定,可见我国司法界对保证这种担保制度的重视,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保证的法律含义及性质
(一)保证的法律含义
保证作为合同的担保方式之一,有人称它为信用担保,有人直接就叫它人的担保。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意思是说,保证就是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他的信用作保证。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或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由担保人负责清偿。当然,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是纯信用的,他是靠担保人的名声、实力、声誉和影响力等来增强债权人信心的。而第二层含义则是把履行债务的主体及其财产范围由债务人扩至第三人,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之外,又附加上其他
第三人的全部财产,作为债权实现的总担保,使第三人负连带责任,以增加债权人受偿的机会。这种担保方式,一般是通过保证人与被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方式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后一层意思的保证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贸易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信用担保方式——银行保证。在银行担保中,当被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债权人可直接向银行提出要求,银行则必须在债权人提出要求时,立即赔偿债权人因债务人违约而遭受的损失。这种担保方式比传统上的保证方式对债权人更有利、更可靠,它可以使债权人很快从银行取得赔偿,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执和诉讼,减少债权人实际上遭受的损失,因而,在国际商业贸易中很受青睐,其应用亦日趋广泛,在我国对外开放当中,中外合资合作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自己的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中,应尽力采用这种银行保证的担保方式。
我国《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现行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流转中的保证作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从这些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保证所担保的是合同之债的履行,所涉及的有关法律关系是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普遍的经济合同联结,债务人与保证人之间由委托保证合同联结,保证人从此进入到了当事人行列,也获得了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是由保证合同来联结的,它是保证的本体。
(二)保证作为经济合同担保的行为之一,有其共性,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是人身性。保证属人的担保,有一定的人身性,这里的人身性与自然人或法人的人格、身份密不可分,主要在于保证人的身份和经济实力,而这种身份和经济实力,说到底也是财产性的。这种财产性是信任建立的客观基础,如果缺少这一坚实可靠的基础,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就会令债权人难以置信,而且,这样的保证也失去了担保的意义。所以,保证与其他债权债务关系一样,有其人身属性。其次是从属性。保证是为担保而设立,没有担保,保证就失去了其服务的对象。再者就是保证的范围原则上应与被担保债务一致,其责任的广度和强度不得超过。从保证的变更和消灭上来看,保证会随着主债务的变更和消灭而变更和消灭。再次是独立性。保证之债虽然从属于主债,但与主债并不是一回事,其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的,其独立性表现在保证的无效、被撤销或解除,并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