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国民党军衔

台湾国民党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 转自铁血社区/ ]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

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

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1、陆军军衔:
特级上将
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一等士官长二等士官长三等士官长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2、海军军衔:
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
海军上校海军中校海军少校
海军上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
海军一等士官长海军二等士官长海军三等士官长
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
海军上等兵海军一等兵海军二等兵海军新兵
3、空军军衔:
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
上士中士下士
台湾军队现役的一级上将
目前台军在世的一级上将只有5位,罗本立退役后,除了“参谋总长”李天羽以外,只剩下高魁元、刘和谦、陈桀龄。

而郝柏村、唐飞、汤曜明及现任“国防部长”李杰等人由于曾接任“行政院长”或“国防部长”等重要文职岗位而根据相关规定退役。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国民党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国民党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

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而国民党逃台后,又授予了一些一级上将。

比如1950年授予薛岳、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

薛岳为抗战名将,在长沙会战中曾战胜日军。

之后,又先后授予周至柔、桂永清、王叔铭、高魁元、郝柏村、陈桀龄、刘和谦、罗本立、唐飞、汤曜明以及李杰等
人一级上将。

这些一级上将很多都担任过台军“参谋总长”等重要职务,能成为一级上将已成为台军将领的军职终极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