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10-25;修回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王威,1983 年生,男,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地址:<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 油大学硕士07级7班. E-mail: 第 21 卷 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岩 性 油 气 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ol.21 No.2 Jun. 2009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 威,李 臻,田 敏,周锦程,李 凝 摘 要: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则、赋存状态隐 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 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 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 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 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地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地项目组,适时组织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技术储备工作.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叠前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流体势 中图分类号:TE132.1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26<2009)02-0121-05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地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 气藏己基本落实地情况下,岩性 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地重要方 向,岩性圈闭己经成为石油勘探 地重要目标. 近几年岩性-地层 油气藏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地 65% 左右, 已成为储量增长地主要来源 [1] . 目前,我国石油陆上 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 40% 以上,这 是我国陆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潜力、最现 实地油气勘探领域 [2,3] . 然而,因为岩性-地层油气藏 形成和赋存地隐蔽性和复杂性,勘探开发所需地方 法与技术仍存在许多不适应,亟待加大新技术研究 与实验资金地投入,着力解决制约勘探进程地关键 方法技术问题. 1 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现状及 前景和地质特征 1. 1 现状和前景 随着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程度 地提高,今后发现大、中型构造圈闭地可能性越来 越小,岩性-地层油气藏逐步成为增储上产和寻找油 气勘探接替领域地重要目标. 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 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地 20% 逐步上升到目前地 65% 左右 ,初 步显示出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地巨大 潜力 [1,4,5] . 从具体盆地来看: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 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 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 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地增储领域;在酒泉、吐 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地发现 [3] . 总体来看中 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 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地层油气 藏地良好地质背景. 杨占龙等 [6] 研究指出:“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 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 179.2×10 8 t,岩性-地层油气藏 剩余资源量 91.3×10 8 t,占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地 51%, 具体到各个盆地岩性-地层资源量情况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 剩余油气资源在总剩余油气资源中占有相当大地岩岩 性 油 气 藏 第 21 卷 第 2 期期 含油气 盆地 剩余资源总 量<×10 8 t) 岩性-地层油气藏剩 余资源量<×10 8 t) 占剩余油气资源总 量地百分比<%)
松辽 41.3 26.6 64.4
渤海湾 32.7 12.7 38.8
鄂尔多斯 33.7 27.6 81.9
准噶尔 20.3 10.3 50.7
塔里木 38.3 8.5 22.2
柴达木 10.0 4.0 40.0
四川 2.9 1.6 55.2
吐哈 5.0 3.0 60.0
比例,随着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地进一步提高,岩性-
地层油气藏在中国石油未来储量增长中地地位将
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
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资源基础, 剩余资源量丰富,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1. 2 地质特征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
主要发育在凹陷斜坡、沉积变化带等非有利地构造
位置,圈闭形成地地质背景其特殊性决定了岩性圈
闭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构造圈闭. 主要表现为圈闭边
界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圈闭赋存状态地隐
蔽性,圈闭成藏条件地复杂性,油气富集规律地多
样性等地质特征
[6]
.
贾承造等
[1]
认为中国陆上发育地湖盆、尤其是
坳陷型湖盆,沉积上表现为水系多、湖域广、湖进湖
退频繁交替地特点,坳陷型湖盆发育地大面积岩性-
地层油气藏有如下成藏特征:①有效烃源岩面积大;
②储集砂体大面积发育;③烃源岩和储集砂体大面
积间互,呈现出明显地“三明治”结构,源储配置有
利;④油气大面积成藏、大面积分布;⑤油气聚集条
件不理想,储量丰度较低,但规模较大.
此外,储集层面积大、厚度较薄,导致地震识
别、预测及描述难度大;因为薄油层、低电阻率油层
多,油气分异差,导致测井识别油层难度大. 同时,
储集层多为低渗透储集层,需要压裂改造,薄油水
层和低渗油层压裂改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陆相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本身地特点决定了岩
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需要配套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地
实用技术做支撑,而岩性圈闭形成地地质背景、圈
闭成藏机制和岩性圈闭本身地赋存特点,决定了从
地质角度宏观评价,以及结合地球物理技术地综合
描述技术无疑是描述岩性-地层圈闭和进行岩性-
地层油气藏勘探地有效方法
[6]
. 毫无疑问,良好地技
术支持和技术储备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岩性-地层油
气藏勘探地关键.
2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质研究方法
勘探实践证明,层序地层学研究和“三相”联合
解释技术是进行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基础,是
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基本地质背景分析地 2 项地
质综合研究地核心技术.
2. 1 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
以层序地层学为代表地综合研究方法是当前
区域勘探和寻找岩性-地层圈闭地重要勘探方法.
层序地层学地关键问题是研究等时地层界面,并以
此为基础,建立高分辨率盆地地层格架和精细地沉
积体系分布,是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地前提
[7,8]
.
陈旋等
[9]
运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在吐哈盆地温M岩
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 2 “三相”联合解释技术
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三相”联合解释技术
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纵向有利勘探层序和
平面有利勘探位置地有效方法. 其中用测井相与岩
心观察相结合确定主要勘探目地层井点处地沉积
微相类型
[10]
,用地震相分析确定目地层平面地震相
变化特征,用单井等建立纵向沉积微相组合模式和
平面沉积微相变化规律来全面确定目地层沉积微
相变化特征,直接指导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勘探层
系和平面位置地选择. 杨占龙等
[11]
运用“三相”联合
解释技术在吐哈盆地胜北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需要指出地是,该方法在地震资
料品质差、构造相对复杂、勘探程度较低地地区实
用性不强.
2. 3 流体势分析技术
地层流体运移受地下流体势分布<势场)控制,
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流体势分析技术应用
地关键点是确定主要油气运移期地构造形态、油气
运聚单元、输导层地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压力<或
者压力梯度)等地相关物理参数,选择合适地网格
大小和网格化方法
[12,13]
. 通过含油气盆地流体势分
析,了解岩性-地层圈闭在流体势场中地位置,判断
其与流体运移轨迹之间地关系,确定其是否处于流
体运移地优势路径或者优势指向区,以此来判断岩
性-地层圈闭接受运移流体地可能性,从定性地角
表 1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量统计表
[6]
Table 1 Statistical list of lithologic-stratigraphic reservoir
resources in the main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 in China
1222009 年 王威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度判断其成藏地可能性,为岩性-地层圈闭勘探目
标提供辅助评价依据.
3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球物理研
究技术
地震方法储集层预测和目标含油气性评价构
成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地 2 项核心地球物理综合研
究技术. 以层序为边界,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地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岩性-地层圈闭识
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地主要手段
[14,15]
. 其中包括地
关键技术有: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弹
性参数分析技术、含油气检测技术.
3. 1 地震方法储集层预测
3. 1. 1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叠前地震反演主要包括弹
性阻抗反演、叠前 P 波阻抗和 S 波阻抗联合反演、
叠前地震波形反演
[16~18]
. 叠前地震反演克服了地震
叠后反演储层信息量地不足,具有良好地保真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