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20·中国兽药杂志2009,43(10):20~23/周建平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周建平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收稿日期]2009一lO—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9)10-0020一04【中图分类号]R943

[摘要】通过对目前药剂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制剂和新剂型进行分析、整理

和归纳,采用分类方法综述了现代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期揭示其在兽药新剂型及制剂研

发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力。

【关键词]现代药剂学;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onModernTechniqueofDrugPreperation

ZHOUJian—-ping(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Basedonthenewtechnolgy,newpreperation,newdosageanalyzedandsumedupinthefieldofmodern

techniqueofdrugpreperation,theresearchprogressandSuccessweresummarizedbystaplinginordertoshowits

potentialonveterinarydrugnewpreperation.

Keywords:moderndrugdosage;drugpreperation;researchprogress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基础理论、制

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

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

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基础科学技术的

快速发展,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

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使药剂学从经验摸索阶段

跨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

型及制剂的研究,并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

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是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

药物传递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的出现是

其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而大量新型药物

剂型及制剂的问世则是其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借鉴笔者以往发表的综述内容…,围绕快

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给药三大系统展开,以期揭示其在兽药新剂型及制剂研发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力。

1快速起效给药系统

针对突发性疾病的治疗,注射给药是其临床首

选方案,但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

为力,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

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

药系统为研究热点。

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直接入血,可避免胃肠道

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

等特点。速崩和速溶技术是速释型El腔给药系统

的主要技术。速崩和速溶技术系利用处方中组分

的水快速膨胀和溶解特性,使固体制剂快速崩解和

溶解,并促使药物快速释放和吸收,达到快速起效

之目的。

药物经肺部(吸收总面积大)给药的起效速度

作者简介:周建平(1960年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剂学研究。E—mail:zhoujianp60@163.com

 万方数据2009,43(10):20~23/周建平中国兽药杂志

可与静脉注射相当,其传统剂型是气雾剂。干粉吸

人剂是近年来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该制剂

不仅革除了氟利昂等抛射剂,且携带和使用更方

便,其关键技术是有效控制药物粒径(适合肺部给

药的微粒粒径约为5I.Lm)和优化吸入装置。

药物经鼻腔粘膜众多的细微绒毛表面和毛细血管迅速吸收人血,可避免胃肠道和肝脏“首过效应”,

具有快速起效特征。该系统对大多数小分子药物具

有吸收迅速、完全(如可卡因、纳络酮、阿托品、维生

素、雌二醇等),提高大分子和生物技术药物的鼻腔

吸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经鼻腔接种

疫苗的给药系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见表1)。

表l鼻腔接种疫苗的给药系统研究近况

鉴于以上3种给药系统的方便性和有效性,可

在一定范围内替代目前兽药的常规制剂,特别是微

粒、微乳、脂质体和纳米粒等载体技术在鼻腔传递

系统中显示的独特优势,提示该系统在动物疫苗给

药中极具应用潜力。

2缓控释给药系统

缓控释技术种类繁多,上市品种已达数百种,

但绝大部分属于缓释型,真正意义上的控释制剂较

少。根据释药机理,缓控释技术可大体分为骨架型

和包衣型。鉴于骨架型缓控释技术易于大生产,利

用该技术研发的新品种的发展最快。基质型缓控

释技术已用于牧场“盐饼”,胃内滞留型与注射型缓

控释给药系统对兽药新制剂研发具有较大潜力。胃内滞留型给药系统旨在提高小肠上部吸收、

胃内溶解度大于肠道以及胃内定位给药的药物疗

效。最初的设计方案主要是采用轻质材料(密度<

1)提高制剂在胃中的滞留释药时间,其他技术的研

究进展见表2。支架滞留技术系采用体内生物降解

材料制备弹性支架折叠装入胶囊,服用后囊壳溶

解,支架恢复原状滞留于胃中,支架形状有:镂空四

面体、环型和几何框架结构等,若在支架中加入适

量硬质材料可延长胃内滞留时间。重质沉降型技

术系采用重质材料(密度>1)使制剂滞留在胃底部

而达到延长释药时间,随着生物呵降解高分子合金

材料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对动物胃内长期给药极

具应用前景。

表2胃内滞留型技术研究进展

注射型缓控释技术总体可分为三大类(见表

3)。第一类制剂已较早用于临床,延效时间较短;

第二类制剂具有超长效作用,已有部分产品上市;

第三类制剂中的固体植入剂已用于临床,但因需手

术埋植,前景欠佳,采用液体注射在体凝固技术(见

表4)制备的埋植系统,因避免手术埋植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特别在动物给药方面极具优势。

表3注射型缓控释技术总体分类

类型主要制荆和技术类型

第一类液态注射系统(混悬剂、乳剂和油剂等)

第二类微粒注射系统(微囊、脂质体、微球、毫微粒等)第三类

注射埋植系统(固体植入剂、在体凝固系统等)

 万方数据·22·中国兽药杂志2009,43(10):20—23/周建平

表4在体凝固系统分类

类型技术特征常用材料热塑翅料低熔点材料,需加热后使用聚乳酸、乙交酯、已内酯等在体交联热硬化,光交联,离子交联等海藻酸、寡糖、聚乳酸等在体沉淀溶剂迁移、热诱导等聚丙烯酸类、泊洛沙姆等在体同化遇水形成凝胶状液品结构植物油、脂肪酸Ir油酯等

3靶向给药系统

根据靶向制剂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结合l临床

给药途径可大体分为三大类(见表5),介入疗法是

第一类制剂的新发展,微粒注射靶向是目前靶向技

术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微粒靶向修饰技术实现了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本段就脂质体、微球、微乳、固

体脂质纳米粒、高聚物胶束进行简单综述。

表5靶向制剂大体分类

.脂质体(1iposomes)是最早用于靶向给药的载

体,因其生物相容性好,载药及靶向效果明确,长期

活跃在靶向制剂研究领域,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靶向制剂,如免疫脂

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隐形脂质体、pH

和热敏感脂质体等,主动靶向型脂质体是其主要研

究方向。第三代抗体介导脂质体较典型的结构是

抗体一PEG一脂质体,抗体具有特异识别功能,PEG

具有屏蔽RES的识别。受体介导脂质体较为认同

的是叶酸一PEG一脂质体,对肿瘤细胞有明显靶向

性。pH、温度敏感脂质体结合抗体、受体介导技术

和磁性定位技术,可极大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微球(microspheres)系用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

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球体或类球型微粒,其

粒径一般在l一500斗m。微球可用于口服(如胃内

漂浮、胃肠道粘附等)、鼻腔、眼内、肺吸人、注射等

多种给药途径,根据其体内释药特性,微球制剂可

分为速释型(肺吸入等)、缓控释型(口服等)和靶

向型三大类。由于微球为固化的实体微粒,其稳定

性较脂质体、微乳、复乳等微粒分散体系好,易实现

商品化生产,已逐渐成为微粒分散体系中的热门课

题,注射型缓控释(如肌肉、皮下注射)和靶向(如

静脉、动脉注射)制剂是其主要研发方向。目前常

应用的制备技术见表6。

表6微球制备主要技术

微乳(microemulsions)一般由油、水、乳化剂和

助乳化剂组成,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适合于难溶

性药物,特别是油状液体药物制剂的制备,制备工

艺简单(见表7)易工业化大生产,但其载药量较小

(一般<15%),乳化剂浓度高(有一定毒性)。自

微乳属于高浓度微乳,载药量大,稳定性好,固体微

乳属于固化的自微乳体系,各体系特点见表8。

表7微乳制备方法制备方法技术特征

加水法蒙虢盂粉篓薯篙乳化剂混厶液中珈

加助乳化剂法嘉裳鋈嘉飘辈塞翼勰李船例功嘞乳化交替加入法蒙挈黧嬲礼乳化剂分散于表8微乳、自微乳和固体微乳的特点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是由多种类脂质材料(女nnff肪酸、脂肪醇等)

形成的固体纳米级颗粒,制备工艺简单(见表9)。

具有缓释(IEI服、肌注、肺吸入、透皮等)和靶向(iv)

作用。但载药能力有限(一般仅1%一5%),且存

在类脂转晶或发生凝胶化等不稳定现象。

 万方数据2009,43(10):20—23/周建平中国兽药杂志·23·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micelles)是由具有两亲

性质的聚合物分子链卷曲形成的微粒,该微粒具有

内部疏水(由聚合物疏水区组成)外部亲水(由聚

合物亲水区组成)的特征,粒径一般<100llm。聚

合物胶束包埋药物的能力与胶束和药物性质有关,

胶束疏水链增长及药物疏水性增强有利于包埋,但

疏水链过长使胶束粒径变大,易被网状内皮系统破

坏,稳定性下降。白蛋白是一种天然的聚合物胶

束,对难溶性药物具有一定的运载能力,若将该载

体用于宠物给药有一定的研发前景。载药聚合物

胶束的制备方法见表10。

表10载药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4展望

随着高分子化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以

及材料和机械工业的发展,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已摆脱

了药剂学常规制备技术的束缚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在药物载体制备技术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揭示

了交叉学科在药剂学研究领域中的强大生命力,为人

类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了极大帮助。

纵观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研发历程,

动物试验是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途径,因

此,能用于人体的给药系统一般均可用于动物给

药。尽管新型给药系统的昂贵研发和生产成本制

约了其在兽药方面的应用,但通过借鉴已成熟的制

剂关键技术,采用适宜的廉价载体材料,开展兽药

(特别是宠物给药)新剂型、新制剂的研发,对推动

我国兽药产业高水平发展应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由作者根据其在第二届中国兽药大会讲演稿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屠锡德.现代药剂学新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2):99—104.

狂犬病灭活疫苗(FluryLEP株)等科技合作项目正式签约

2009年9月15日(南京),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兽药大会上,狂犬病灭

活疫苗(FluryLEP株)的研制、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研制、校企合作共建“兽药研究中心”等3个科技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

约总金额1.1亿元。

签约仪式由农业部兽医局李长友副局长主持。农业部高鸿宾副部长、农业部兽医局李金祥局长、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冯忠武所长,农业部畜牧业司陈伟生巡视员,中国工程院夏咸柱院士,全国畜牧总站谷继承站长,江苏省农委王春喜副主任,

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冯静兰理事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钱洪源副主任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俞源宗副

书记等参加签约仪式。

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海淀中海动物保健科技公司、吉林正业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

司、北京信得威特科技有限公司、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七家单位合作研发的“狂犬病灭活

疫苗(FluryLEP株)”签约金额2000万元。该项目研究的疫苗,将采用灭活疫苗生产技术与冻干技术等先进工艺,以确保疫

苗质量均一、稳定,有效减免不良反应和潜在危险,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将为我国的狂犬病防控发挥重要作用。由南京农业大学与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的“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研制与开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

学院与天津生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兽药研究中心”协议也同时签约。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科技处供稿)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