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市场驱动力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市场驱动力探索

第12卷第6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12No󰀁62010年12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Dec󰀁2010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50(2010)06󰀂0074󰀂07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市场驱动力探索李󰀁婧1,徐奇渊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从国际分工、贸易竞争、规模经济、亚洲生产链的视角探索了人民币在亚洲区域成长的优势和劣势。文章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发挥载体货币的功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中国需要抓住这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机会,积极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地位,同时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因素提供相容的制度支持,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条件,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市场需求;分工;生产网络

收稿日期:2010󰀂09󰀂10基金项目:本论文获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08&ZD036)资助。作者简介:李󰀁婧(1971-),女,吉林伊通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徐奇渊(1979-),男,浙江衢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一、引󰀁言󰀁󰀁长久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人民币󰀂非国际化 政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了研究者和政府决策者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的思维方式。人民币非国际化的局限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充分暴露出来:人民币的非国际化特征放大了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风险,无论美元的强势和弱势,对中国经济都构成了较大的冲击。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于是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逐渐地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民间诉求上升到国家诉求,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金融合作一起成为危机后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特别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及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当前,大多数研究者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制度条件的约束,从而忽视了从真实经济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力。那么,从真实经济的角度分析,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力?中国目前处于何种地位?这是中国进行整体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全面具体布局的关键。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宏观和微观条件。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及识别󰀁󰀁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货币职能、货币空间范围来定义。依照Kenen(1983)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由本国居民或非居民使用和持有。Hartmann(1998)列出了国际化货币所具备的职能。根据列表,国际化货币能够为居民和非居民提供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载体货币、货币替代、投资货币,同时可以作为官方的外汇市场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其他货币的锚。从货币职能角度的定义见表1。表1󰀁国际货币职能货币职能私人使用官方使用交换媒介载体货币(vehiclecurrency)(1)商品贸易,(2)金融交易外汇市场的干预货币记账单位报价货币本币钉住汇率的驻锚价值贮藏投资货币,货币替代国际储备货币󰀁󰀁注:根据Kenen(1983)和Hartmann(1998)整理。󰀁󰀁根据功能定义的标准,现阶段人民币主要是在私人领域的局部范围内具有国际货币功能。在货币职能上,主要是作为边贸记账工具和2009年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的结算工具。而在外汇市场中的人民币交易总量有迅速上升,但相对规模仍非常有限,其中2007年仅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量的0󰀁5%;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即期交易为主体。与其他币种相比,这一结构显示出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活跃程度大大低于一般的国际货币,这也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参与度较低,由此引致的金融交易需求较少。󰀁󰀁货币国际化也可以从使用的空间范围上来理解。某种货币在其主权国家周边使用(周边化)是指货币的流通跨越国境,在原使用国的周边地区广泛流通。货币的全球化表现为货币的使用半径在地域上进一步扩展,最终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主要货币。英镑和美元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可以使用的国际货币。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动力(一)国别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需求主导的过程󰀁󰀁对一般货币来说,国内货币市场是由单一的最后供给者或者是󰀂最后贷款人 主导的,在此称之为供给主导(supply󰀂dominated)。一般情况下,由于国家主权实施的地域影响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 !。但在多国情况下,若一种货币的市场交易网络(transactionnetwork)影响扩展至境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这种货币的国内职能就实现了国际扩展。此时,这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internationalcurrency)。具体的影响机制一般是通过国际分工地位的优势,使其他国家产生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进而引致外国居民对本币的需求;这种货币需求的扩大和累积进而提升该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发展成外汇市场的载体货币,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因此,国际货币的流通范围和使用程度,从根本上说是各国在分工优势方面的竞争结果,并不存在单一供给者的主导;所以,国际货币是需求主导的(demand󰀂dominated),因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是竞争的结果,国际化过程更具有竞争性。󰀁󰀁

简而言之,本币国际化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对该种货币的需求强度是由三个本质属性决定的。即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与可测性、可获得性以及广泛的交易网络。在本币扩大使用范围(或者是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的最初阶段,国内商品价格水平的稳定、汇率稳定、双边的可兑换性是该种货币必备的品质,也是构成该种货币国际使用的最基本条件。752010年第6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市场驱动力探索󰀁󰀁󰀁󰀁󰀁󰀁(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驱动因素󰀁󰀁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需求驱动的必然结果。从真实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全球、亚洲、周边国家经济和地区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优势地位。󰀁󰀁1󰀁国际分工的视角󰀁󰀁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最终是由该国在国际和区域内的分工优势决定的。󰀁󰀁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有两个特点:经济规模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经济规模相当的国家。这两个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同时具有相对劣势和相对强势,即相对于美国在分工地位上具有相对劣势,相对于某些国家没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则具有相对强势。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老挝、尼泊尔、不丹、柬埔寨、巴基斯坦∀,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远小于中国,其劳动生产率也大多明显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在东亚及中国周边地区范围内,情况相对复杂,其中日本占有相对突出的优势地位,但中国与韩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相对优势;而在周边国家的范围内,中国具有较为突出的分工地位优势。这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是在周边国家和经济的区域国际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观点是一致的。同时,借鉴美国与典型美元化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判断。基于上述的分工体系考察,还可以发现: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化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作为经济基本面因素)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规模经济的视角󰀁󰀁本币国际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品质是具有广泛的交易网络,即该国有较大的贸易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中国在GDP水平、贸易量和外汇储备量方面在国际上居重要地位。这将一定程度上吸引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发挥载体货币的功能。但是在贸易方向上,如果以国别来算,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中国是对美国顺差最大的国家。因此,在选择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上,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交易想转换成人民币计价的阻力很大。那么从亚洲经济区来看,在2000年以后,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也迅速增加。2002年至2006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整体上是贸易逆差,对亚洲经济整体(不包括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是贸易逆差,与香港是贸易顺差,与台湾地区是贸易逆差。我们根据2002-2006年中国和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经济体(包括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贸易差额进行统计,结果基本是平衡的。如果进出口的贸易均是以人民币来计价并结算,那么人民币可以在该经济区域范围内实现自动循环和平衡。如果人民币能够持续提供价值的稳定性,中国较大的经济规模可以持续地为人民币提供成长的󰀂支撑 ,那么,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选择人民币作为交易手段是比较理性的。󰀁󰀁根据分工,中国对周边国家存在着优势,但是和其中一些国家的双边贸易量又比较小,因此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规模效应比较小。如果为这些交易较小的货币量提供较充分的金融服务,那么也可能面临较高的成本。除此之外,这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因素,其汇率的波动又比较大,那么人民币和当地货币汇率的确定也存在障碍。因此,理论上,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可能不是采取󰀂普遍适用 的方式,而是集中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采取措施来促进人民币的使用范围的扩大。󰀁󰀁3󰀁贸易竞争的视角󰀁󰀁国别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货币竞争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替76󰀁󰀁󰀁󰀁󰀁󰀁󰀁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代,两种货币是否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两国的贸易结构有重要联系。一国商品在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通常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I)#衡量。一国商品与另一国商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越接近,说明两国在该商品上的竞争关系越强。为此,通常用贸易专业化指数的相关系数(CorTSI)来表示两国贸易结构的关系。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则表明两国贸易结构存在竞争关系,而且越接近于1表明竞争关系越强;如果相关系数为负,则表明两国贸易结构存在互补关系,而且越接近于-1表明互补关系越强。事实上,即使是互补关系的国家之间,也可能在某些产品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另外,相关系数所表示的竞争互补关系是一种对称的关系。如果相关系数表明泰国和中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那也一定表明中国和泰国之间存在同样的竞争关系。而事实上,中国和泰国所感受到的来自对方的竞争压力却不是完全一样的。为此,还需要一个表示竞争强度的指数来判断两国之间竞争互补的程度。CSIAB=∃imin(XAi,XBi)∃iXBi其中:XAi为A国在商品i上的出口额,XBi为B国在商品i上的出口额。󰀁󰀁按照常规做法本文考察了2005年世界市场上亚洲部分国家之间的TSI的相关系数。同时我们计算了世界市场上中国、日本与各国之间的竞争压力指数;在美国市场上中国、日本与各国之间的竞争压力指数。具体说明如下。表2󰀁亚洲部分国家之间TSI的相关系数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中国0󰀁160󰀁19-0󰀁220󰀁170󰀁13-0󰀁240󰀁23印度尼西亚-0󰀁03-0󰀁170󰀁540󰀁520󰀁320󰀁47韩国0󰀁03-0󰀁490󰀁10󰀁090󰀁150󰀁18日本-0󰀁170󰀁49--0󰀁02-0󰀁120󰀁28-0󰀁12马来西亚0󰀁540󰀁

1-0󰀁02-0󰀁370󰀁340󰀁45菲律宾0󰀁520󰀁09-0󰀁120󰀁37-0󰀁170󰀁46新加坡0󰀁320󰀁150󰀁280󰀁340󰀁17-0󰀁13泰国0󰀁470󰀁18-0󰀁120󰀁450󰀁460󰀁13-󰀁󰀁注:按SITC三位码分类,共261个商品分类。󰀁󰀁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自InternationalTradeEconomics(ITC)。󰀁󰀁以上计算结果与姚枝仲(2004)根据2002年数据计算的中国与各国TSI的相关系数的对比可以发现:󰀁󰀁(1)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与中国存在的竞争性关系有明显的缓解。同时,泰国与中国的竞争性也有减轻,但相对而言仍较其他国家更为明显。󰀁󰀁(2)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与日本的互补性关系仍然存在,但程度也趋于弱化。󰀁󰀁(3)新加坡与中国的互补性在加强,而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竞争性却有加强。󰀁󰀁(4)韩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存在竞争性关系的局面没有改变,但与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竞争性关系在加强,而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性关系在减弱。󰀁󰀁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目前在世界市场上中国、日本与各国之间的竞争的情况。我们根据2005年所获得的贸易数据计算了世界市场上中国、日本与各国之间的竞争压力指数。󰀁󰀁我们把以上获得的竞争压力指数与姚枝仲(2004)根据2002年数据计算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竞争压力,这一局面甚至有强化的趋势。具体的,中国、日本两国对亚洲其他国家所构成的竞争压力,远大于其他国家772010年第6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市场驱动力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