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精品PPT课件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精品PPT课件
18
正常清醒期EEG
19
α波泛化:α波不仅在枕部,而且 在额、中央、顶、颞部等全导联部 位都持续出现。
多见于脑外伤后遗症、脑动脉硬化 患者,提示存在有脑的广泛性轻度 功能低下。
20
α波泛化
21
22
正常成人睡眠期脑电图
Ø 1期睡眠(思睡期) α波逐渐解体,慢波渐增多,
双侧顶部出现顶尖波。
23
枕外粗隆点
6
Fp1/Fp2=左/右额极(frontal pole) F3/F4=左/右额(frontal) C3/C4=左/右中央(central) P3/P4=左/右顶(parietal) O1/O2=左/右枕(occipital) F7/F8=左/右前颞(anterior temporal) T3/T4=左/右中颞(mid-temporal) T5/T6=左/右后颞(posterior temporal) Fpz=额极中线(frontal pole midline point) Fz=额中线(frontal midline point) Cz=中央中线(central midline point) Pz=顶中线(parietal midline point) Oz=枕中线(occipital midline point)
24
25
Ø 2期睡眠(浅睡期) 睡眠纺锤波(14Hz左右)与K复合波显
著,可见低幅θ波、δ波。
26
27
Ø 3期睡眠(中度睡眠期) Ø 4期睡眠(深睡眠期)
2Hz以下、波幅在75μV以上的慢波 增多。纺锤波时出现,时不出现。 3期和4期睡眠合称为慢波睡眠。
28
29
30
Ø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睡眠期) 脑电图类似1期睡眠表现,出现
10
脑电图判读
11
脑波的分类
慢波 0.5~3Hz(不足4Hz)→δ波
4~7Hz(不足8Hz)→ θ波
α波 8~13Hz 不足14Hz
14~17Hz(不足18Hz)→中间快波
快波 18~34Hz(不足35Hz)→β波
35Hz~
→γ波
12
滤波:0.5-100Hz
走纸速度:每秒3cm
位相:脑电波各部分之间的时间关系。
提示颞叶尖波,可通过蝶骨电极明确。
41
无关电极活化(1)
42
蝶骨电极(1)
43
无关电极活化(2)
44
蝶骨电极(2)
45
背景中慢波增多
46
慢波背景
47
单、双极导联比较
单极导联—最标准,可观察到活化现象 双极导联—伪差少,利于定位
连续性:基本节律为慢波
33
异常脑电主要波形
Ø 尖波:时限为1/14~1/5s(70~200ms),
波幅高而尖锐,区别于背景脑电。
Ø 棘波:时限为1/50~1/14 s(20~70ms),
波幅高而尖锐,区别于背景脑电。 向上的波峰为负相,向下的波峰为正相。
Ø 多棘波:连续出现2个以上的棘波。
34
Ø 棘慢波:在棘波之后跟随一个300ms
左右的慢波。
Ø 多棘慢波:棘慢波中的棘波成分为
多棘波。
Ø 尖慢波:慢波接着尖波后形成的复合
波。
35
尖波、棘波的极性
波峰向上——负相 波峰向下——正相
36
左侧中央部尖波
37
左枕、颞后尖波
38
棘波(左额、中央、前中颞)
39
棘慢波(双额为著)
40
无关(参考)电极活化
使用电极导联描记EEG,当颞叶内侧出现 高幅异常波时,影响其附近的耳电极,可在 耳电极记录到高幅异常波。在无异常波部位 (如顶、枕部等)记录到正相尖(棘)波。
8Hz左右时称为慢α活动。
16
Ø 多数情况,α波及快波在左右大脑 半球的相同部位大体左右对称。
一般枕区α波有左右波幅差时,多 为右侧波幅高,正常情况下两侧波幅差 不超过20%。
α波波幅的递增、递减(waxing and waning)
17
Ø α波对于睁眼、感觉刺激、精神活动等 有抑制反应。 Ø α波和快波不显示异常的高波幅。 Ø 不出现尖波、棘波等爆发性异常波。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1
脑电图基础知识
2
定义
脑电图是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脑部神 经元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百万倍并 记录,以研究大脑功能有无障碍。
将脑电活动的电位作为纵轴,时间作为 横轴,把电位与时间的相互关系记录下来。
3
原理
Ø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元的 电活动,因此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可以反映中枢 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和病理变化。 Ø 脑电图是目前监测脑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 通过放置适当的电极,将神经元综合电位变化 放大记录显示于屏幕上或描记于纸上。脑电图 的电位来自于皮层大锥体细胞顶树突的突触后 电位。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 系统调节。
7
脑电图导联的种类
单极导联(参考导联):一个作用电极与
一个非作用电极(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 差。最标准,但易受颞部脑电活动影响。
一般只能使用耳垂、鼻尖和乳突部等相对零电 位点的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8
双极导联:头皮上两个作用电极之 间的电位差。用于异常波定位。 平均导联
9
头皮以外部位的电极
Ø蝶骨电极:从颧弓与下颌切迹间刺入针电 极,尖端达到卵圆孔外侧部的头颅底。记录 颞叶前极部和颞叶眶面附近的脑电活动。 Ø鼻咽电极 Ø鼓膜电极
快速眼球运动,肌张力明显下降,被 唤醒后多诉在做梦。
31
异常脑电图
32
异常脑电的出现方式
按部位分: 广泛性:出现于两侧脑的全部区域里 局限性:出现于脑的某一部分 半球性、区域性、局灶性
按时间分:(多指慢波) 散在性:混在基本节律中 间歇性、爆发性:突然开始突然结束,区别
于背景脑电活动,主要用于描述癫痫样异常放 电。
4
记录方法
电极:一般为扁平盘形电极或杯形电极 (金质或银质),连接有绝缘导线,昏 迷病人可用针电极。
电极安放位置:国际电极放置法(1020电极放置法)
5
鼻根点
Fp1 Ppz Fp2
F7
F3 Fz
F8
F4
20%
20% 20% 10%
T3
C3
Cz
C4
T4
A1
A2
20%
T5
P3
Pz
P4 T6
O1 Oz O2
同位相:两个波的波顶与波顶、波底与波底 完全一致。
位相倒置:波的周期和波幅相等,但方向 相反(呈针锋相对)。
13
位相倒置
14
正常成人脑电图
15
清醒期EEG
Ø 正常成人在觉醒、安静闭目时,由α波和 快波构成,有少量θ波散在出现,不出现明显 的θ波和δ波。
10Hz左右,波幅50μV左右的α波连续在 枕部优势出现,其中常混有波幅10~20μV的 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