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袁枚与性灵说教师:马建智学生:李越专业: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学号:200830401137袁枚与性灵说“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组成。
“性”的本意是人类本性,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秉性气质。
灵的本意甚多,与性灵美学相关的涵义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聪明灵活。
“性灵”一词出现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文论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唯有人具有灵智的天性,才能产生文章。
后来南北朝的钟嵘、宋代的杨万里、明代的李赞、公安三袁等人都对“性灵”加以丰富与发展。
袁枚总结先人经验,吸收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
使之成为“清代四派重要诗论中最有活力,也最有革新精神的一个诗派,在诗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性灵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李贽在《童心说》中就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问题,认为只要写出了“童心”即是好作品,这是对复古主义文艺思想的有力的抨击。
公安派正是进一步发挥了李贽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变”字,指出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主要活动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复古主义已不象明代那么猖獗。
前期乾隆有王士镇鼓吹神韵说, 片面倡导清远、冲淡、含蓄之作。
翁方纲推崇的肌理说刚刚出现,主张以考据为诗。
左右诗坛的主要是沈德潜标榜的格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复古主义的风气。
这些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使清诗面临着僵化的危机。
为此, 袁枚独辟蹊径, 从历代诗歌理论中吸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抒写性灵的观点,加以丰富发展, 再次树起性灵说大旗, 与上述诗学观相抗衡, 以开创诗坛的新局面。
袁枚( 1 7 1 6一1 7 9 8) 字子才, 号简斋, 一号存斋, 因居于江宁( 今南京) 小仓山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史。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 祖籍浙江慈溪。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乾隆四年24岁的他参加朝廷科考,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
袁枚一生反理学,批汉学,反派传统。
他的性灵说与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甚至可以说,性灵说是其哲学思想所衍生的产物,或者说是在诗学领域的表现形式。
2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主要著作有: 《小仓山房文集》, 《小仓山房外集》, 《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新齐谐》( 又名《子不语》)、《袁太史稿》等,钱泳《履园谭诗》中记载他“著作邓山, 名满天下”。
这些著作印行后, “上自朝廷公卿, 下至市井负贩, 皆知贵重之”3。
袁枚出生于清代康熙晚期,一生主要活动在雍,乾两朝,与嘉庆朝初期去世。
这一历史阶段正是所谓“康熙盛世”,民族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从空间上看,乾隆元年袁枚20岁前于家乡杭州求学读书。
乾隆七年外放江南县令,在涑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职。
乾隆十,四年袁枚34年隐居后则一直生活于江苏南京,经常出游苏杭一带。
袁枚一生除了乾隆元年至七年在北京应试,学习数年,并于苏北沭阳及陕西短期任职外,其他时期一直生活在江南地区。
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种文化思想发展势头迅猛,撞击激烈;统治思想钳制亦空前严密。
这些特点与袁枚所在的江南地区,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因此在盛世江南经济,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产生包括袁枚在内的各种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亦是地域思想文化之花结出的硕果。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性灵说”的真情论。
袁枚的“性灵说”特别强调“性情”或“情”。
“性情”或“情”被当作“性灵说”的主要内涵。
他的理论著作《随园诗话》中“性情”一用得最多。
袁枚诗论中的“性情”主要是指诗作要以抒写性情为内容,同时要具有感发人心的特殊美感。
袁枚对《诗经》就有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看法,他十分赞同“《三百篇》:《颂》不如《雅》,《雅》不如《风》。
”的观点。
“《雅》、《颂》,人籁也,地籁也,多后王、君公、大夫修饰之词。
至十五《国风》,则劳人、思妇、静女、狡童矢口成者也。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赞扬《诗经》“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
他对戏曲、小说也都很重视。
他们认为不论是官僚大夫还是士女百姓,只要能咏得真性情便是好作品。
“性灵说”的个性论。
袁枚“性灵说”表现性灵,抒写性情,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强调真实,也就是强调个性。
他主张诗人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及艺术表现要个性化或独创性,就构成了性灵说内涵的有一重要因素。
袁枚强调“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这里的个性强调的是他们各自的思想气质、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个性特征。
诗人要有独自的个性,表现为诗人具有独自的思想,生活、艺术方面的积累,有其自己的审美感受,并采取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艺术手段反映其抒情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独具一个的作品。
“性灵说”的诗才论。
袁枚认为,并非诗人有真情、有个性即可写作,他还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
性灵者只有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才能长生灵机,才能自然如天籁地描写形象,抒写性灵。
因此,诗才论也是袁枚“性灵说”内涵的有一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的思想高于公安派,最突出的一点是于性情外强调学问,于真之外还强调雅。
他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
”这既是总结了公安派末流的教训,也是受到清代重学问之时风的影响。
但他重学问,决不是为了在诗中堆垛故实或作考据,而是要以学问来增长才、识,以便能更好地抒写自己的性情。
值得注意的是,袁枚认为学问都是不可缺少的,却不是第一位的,而是从属的,这正是清代性灵说的特色。
袁枚“性灵说”中的诗才论既反映了清代性灵说的特色,又是对历代性灵说的补充与完善,成为它区别其他性灵说的重要特征。
在乾嘉时期袁枚的思想影响广泛。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思想观念相对开放,袁枚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有关。
“学林士子,青年男女以为袁枚的弟子为荣,甚至一些封疆大吏,文武权臣也甘为弟子”4袁枚对乾嘉时期影响很大,但在近代却达到的了很多负面批评。
这与袁枚本身的轻薄,轻佻有关。
但是最主要原因是袁枚的思想不适合但是时事政治的需求。
只有龚自珍不但领会了“性灵说”的思想精髓,还将其发展升华,对“性灵说”后来的发展贡献很大。
袁枚的思想在国内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其影响远达日本与朝鲜。
“海外琉球来求其书者众”5。
袁枚的思想对日本等地批判复古风气,倡导用诗歌表现性情与个性,鼓励创新精神,写出感动人心的诗句有积极作用。
这一点是清代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
袁枚对文学史的贡献还在于《随园诗话》收录了大量诗作。
他采诗的原则是“门户须宽, 采取须严”。
正因为“门户须宽”的采诗原则, 《随园诗话》采诗不拘时代;不拘流派;不拘作者的身分、性别。
最后一点最为可贵。
《随园诗话》所引的诗的作者, 既有诗坛高手, 亦有无名小卒; 既有公卿将军, 亦有布衣寒士; 既有青衣童子, 亦有僧尼道士; 既有命妇闺秀, 亦有妓女歌姬。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袁枚反对“女子不宜为诗”。
他广收女弟子, 而且《随园诗话》中广泛收录女弟子的诗作。
这对于二三百年后的我们研究康乾诗坛的状况有很帮助。
袁枚的“性灵说”作为对东方文学影响很大的思想,与西方某些思想有共通之处。
在林语堂美学思想体系中,他认为中国性灵派与西方表现派在美学精神上的联系,以及相类同的文学创作倾向。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特别。
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
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
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粗野豪放。
其中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的思想与“性灵说”的真情论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都主张诗作要以抒写作者主观性情为内容,着重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
通过诗作表现作者的思想气质、艺术修养等独特的个性。
但是“性灵说”并不像表现主义一样粗野,而是如中国其他诗作一样有极强的美感与文学性。
1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 1075页2王英志《袁枚评传》394页3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4王英志《袁枚评传》583页5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