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鹧鸪养殖技术

鹧鸪养殖技术

鹧鸪养殖技术————————————————————————————————作者:————————————————————————————————日期:鹧鸪养殖技术作者:今日三农网()提高鹧鸪育雏成活率的饲养技术鹧鸪是近年来新兴的特禽养殖项目,有关鹧鸪养殖的知识较少。

为使养殖者少走弯路,现将我几年来的养殖经验介绍给大家。

养鹧鸪首先要做好消毒工作。

进雏前要把室内打扫干净,育雏笼及水槽、食槽、粪板全部放进室内,然后把门窗关闭好,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20克、甲醛40毫升熏蒸消毒24小时,然后打开门窗放出气味后,再用百毒杀喷雾消毒2次。

温度是影响鹧鸪育雏成活率最关键的因素。

进雏前2天可点燃室内炉火,把温度调试好,炉火必须安上烟囱,并要严密,以防中毒。

一周内温度保持在34~35℃,温度过高会中暑死亡,过低雏鸪易拉稀,互相挤压死亡。

温度要求每周下降1~2℃,当然要根据天气,夏天降温快点,冬天降温慢点。

室内温度计水银头要吊在与雏鸪的头部高度相差不多。

湿度1周内要在60%~70%,1周后在50%~60%,湿度过高雏鸪易得球虫病,过低易得呼吸道病。

雏鸪要在出壳24小时内先开水,将开水晾到36℃左右,用电解多维1克对水1公斤,连续饮3天,但不要一出壳就饮水。

开水后即可开食,第一天用全价料拌熟鸡蛋开食,100只雏鸪加2~3枚熟鸡蛋,将饲料用少量水拌成潮湿状用手将颗粒搓细,少量的散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头3天以不断料为好,3天后改用食槽,因室内温度高、湿度大,防止饲料被霉菌污染,饲喂时要少给勤添。

在育雏期一般密度都较大,必须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才能使雏鸪健康生长,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才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有条件的可安换气扇。

为使育雏室内气味小,每天要清粪两次。

密度过大,限制活动场地相互打斗,易发生疾病;密度过小,浪费场地提高成本,一般10日内每平方米80只,11~30日为每平方米50只。

鹧鸪为季节性禽类,光照直接影响到生长发育、食欲、疾病的产生。

雏鸪出壳后2周内为24小时光照,以后为每天16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3瓦,光照太强会引起啄趾、啄肛。

在20日后可断喙,用剪刀即可,只剪上喙,不剪下喙。

雏鸪出壳后2~6天用恩诺沙星(0.25%)饮水,防止白痢;8日龄用新城疫Ⅱ系疫苗点眼,2~3周用青霉素2000万单位/只拌料,抑菌和预防球虫的发生。

3周后用氟哌酸或恩诺沙星饮水,预防沙门氏杆菌。

在育雏期间每周喷雾消毒2次,有疫情时可每天消毒1次。

鹧鸪不良习惯的防治鹧鸪常发生啄羽、啄趾、啄肛等不良习惯,造成鹧鸪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有饲养密度过大,食物和水分不够,温度太高,光照过强,饲养中动物性蛋白质不足、缺乏某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

预防鹧鸪啄癖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是断喙。

可于3日龄第一次断喙,6周龄第二次断喙,种鸪于每年春天断喙。

断喙对防止啄癖虽然十分有效,但实行时工作量大,且对鹧鸪有不良刺激。

因此,最好从科学的饲养和管理入手,而不进行断喙。

第二是饲养密度适宜。

第三是温度要适宜。

第四是采用弱光照。

第五是饲料的营养要全面,蛋白质含量要适当,氨基酸平衡,钙、磷比例适合,并注意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添加。

要强调的是,在鹧鸪饲料中增加纤维素含量,可防止啄癖。

因为野鹧鸪大部分时间及精力都用于觅食,而鹧鸪在饲养条件下,人工投喂了充足的食物,只需花费极短的时间及很少精力,即可满足食欲,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无从发泄,加之,人工配合饲料中精料过多,粗纤维太少,易造成鹧鸪产生空腹和饥饿感,诱发鹧鸪啄羽、啄趾来消磨时间或互相啄斗来发泄过剩的精力。

第六是保证食物供应和充足的饮水。

第七是投喂果皮、菜叶或几包干草,让鹧鸪啄食,最好是挂在地面以上而鹧鸪又能啄到的地方。

第八是应及时隔离有伤病和脱肛的鹧鸪。

鹧鸪软脚病造成鹧鸪软脚病的病因有二:一是鹧鸪个体弱,二是营养不良。

因此,防止软脚病,一是加强鹧鸪的提纯复壮,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培育健壮的后代。

二是饲料中中钙、磷及各种维生素的比例应适当。

此外,让雏鸪在暖和的晴天放在阳光下活动,使之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这也有助于防治软脚病。

鹧鸪霉形体及并发大肠杆菌病霉形体和大肠埃希氏杆菌是条件性病原菌,一般鹧鸪感染这两种病原菌后并不表现出症状,成为隐性感染。

但在舍饲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加之粪便堆积过多、氨味过浓等情况下,会造成隐性感染鸪恶化而流行本病。

此病表现的临床症状是以霉形体病(传染性鼻窦炎)的症状为主,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为辅。

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加强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是预防此病的根本根据。

鹧鸪秘卵即母鸪产不下蛋来,严重时会发生膣(产道)脱现象,若人为挤出蛋,常会挤破膣道,造成严重的感染、发炎,往往第二天就死亡。

(1)病因①钙质不足。

钙可促进平滑肌的收缩和增进子宫张力。

因此,补钙是预防秘卵的重要措施。

②通风太强太冷、巢箱太湿或营养不良等,造成输卵管机能不正常。

如果卵黄泡下降到输卵管的正常过程中断或因输卵管痉挛而回逆,就可能有过量的蛋白沉着,而造成双黄蛋、蛋重过大,使母鸪难产。

③输卵管炎。

大肠杆菌等引起输卵管炎,增加粘液的产生,造成输卵管痉挛以至秘卵。

④母鸪过于肥胖。

⑤母鸪生理机能较差。

母鸪长期笼养,年龄过老、强迫产蛋过多,即会使母鸪的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秘卵。

⑥产蛋场所不够或母鸪产蛋时受惊。

(2)治疗。

将矿物油涂干泄殖腔内,可同时涂些红霉素,最好深入到触及蛋壳为止,然后用手将蛋轻轻挤出。

鹧鸪黑头病也叫传染性盲肠炎,是组织滴虫寄生于鹧鸪盲肠和肝脏引起的。

(1)症状。

病鸪食欲减退,拉水样黄色粪便,身体虚弱,呆滞,不爱活动、嗜睡。

病程不定,一般为1~3周。

剖检:盲肠增厚,粘膜出现溃疡,肝肿大,呈黄绿色的坏死状。

(2)预防。

黑头病主要是由家鸡传染的,因此,一是鹧鸪舍最好不用鸡舍改装,如用鸡舍改建的,要进行彻底消毒。

二是防止家鸡进入鸪舍。

三是用鸡蛋喂雏鹧鸪时要煮30分钟,停15分钟再次烧开。

饲养员不能用手拿未煮的鸡蛋又去拿煮熟的鸡蛋去喂鹧鸪。

为防止鹧鸪之间传染黑头病,应在鸪舍和运动场架设铁丝网底,使鹧鸪与地面隔离。

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同时防止鸪粪污染饮水。

这些都是预防黑头病感染的有效途径。

预防黑头病要注意这一事实:组织滴虫在地板或土壤里可以存活半年以上。

(3)治疗。

硝基呋喃或痢特灵(呋喃唑酮)按饲料量的0.05%的比例拌在饲料中投喂治疗,连续7天。

其他抗滴虫药如卡巴砷(对一脲基苯砷酸)按0.05%的比例混入饲料中,也有疗效。

鹧鸪球虫病球虫病是指肠道感染一种或多种球虫所引起的流行性疾病。

鹧鸪最易感染此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球虫病对鹧鸪养殖的威胁很大。

(1)症状。

鹧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易感染此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鸪最易发病。

病鸪萎靡不振,羽毛蓬乱,甚至翅膀下垂,嗜睡,食欲差。

排泄物为黄褐色或污秽黄色水便,有恶臭,严重的则粪便带血或血便。

肛门周围的羽毛因下痢而污染,并被排泄物粘在一起。

病鸪常聚集在热源附近缩颈站立。

(2)预防。

球虫的卵囊在土壤中可存活86周之久,因此,在饲养场和鸪舍内架设铁丝网底,使鹧鸪与地面隔离,这是预防鹧鸪感染球虫病的最有效方法。

在饲料中喂5×10-6的氯苯胍,至产蛋期,可预防本病。

定期抽检粪便,平时常常察看鹧鸪活动的情况,一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

要注意底网网眼的规格,粪便是否能落下去,防止积粪,以减少鹧鸪与粪便接触,可有效地预防此病。

(3)治疗。

①将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0.4%的比例(或按使用说明所推荐的用量)拌进饲料或溶于饮水中喂病鸪,连服4~5天即可见效;病重者在服药一个疗程病重者在服药一个疗程即4-5天后,停药3-4天,再继续2-3个疗程。

②氯苯胍按每100千克饲料拌4克的用量,连用5天,停药3~4天,再进行一个疗程。

可同时在饲料中拌入酵母、鱼肝油和多种维生素等作为辅助治疗。

③可爱丹或克球灵按饲料量的0.02%~0.04%的比例拌料饲喂。

其他的抗球虫药如呋喃西林、土霉素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鹧鸪慢性呼吸器病又称微浆体病,发病的鹧鸪不会很快死亡,因此,病原体能较长地从病鸪的分泌物、排泄物内传播开来。

对病鸪如不及时治疗,则病鸪身体逐渐衰弱,易于被细菌或病毒两次感染或共同感染,以致倒地不起。

(1)症状。

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病鸪鼻窦、两颊显肿大,严重时几乎遮蔽眼睛。

病鸪瘦弱不堪,最后因营养不良或两次感染而死亡。

(2)治疗。

泰罗辛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

使用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也有效。

平时用0.2%土霉素拌饲料,可预防本病。

鹧鸪感冒鹧鸪突然受寒,就会得感冒,如不及时治疗,也会造成死亡。

(1)症状。

病鸪精神萎靡,羽毛蓬乱无光泽,咳嗽,流鼻涕。

(2)预防。

寒冷季节注意取暖保温,不要让鹧鸪受水淋或掉入饮水器内。

(3)治疗。

①用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治疗。

每只每次用0.01~0.02克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拌在饲料中饲喂,1日2次,连喂1~2天。

②用土霉素0.02%~0.04%混在饲料中饲喂3天。

③注射青霉素。

对患病严重的病鸪每次注射青霉素5000~10000单位。

鹧鸪白痢病白痢病是由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对1周龄内的雏鹧鸪威胁最大,死亡率高达85%以上,甚至全群死亡。

成年鹧鸪发病情况会好一些。

发病越迟,治愈的希望越大,但患病会严重影响鹧鸪的健康,使之身体消瘦。

(1)症状。

患病雏鸪精神萎靡,嗜热怕冷,翅膀下垂,眼睛闭合,缩颈,常常躲在暗处,呆立不动,不思饮食,羽毛蓬乱,并且排出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糊状粪便。

肛门周围羽毛上常粘有粪便,有时肛门被粪便堵塞。

排粪时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肛门露在外面一伸一缩。

(2)预防。

白痢病的病原体――沙门氏菌,其传播范围很广,速度很快。

其传播途径有:①粪便。

病鸪排出粪便的同时,病菌也随之一起排出体外。

排出体外的病菌不仅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不断繁殖,传染其他雏鸪。

②种蛋。

成年种鸪一般很少发生白痢病,一旦带菌就会通过所产种蛋把病菌带给雏鸪,病雏鸪又把病菌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雏鸪。

③饮水、饲料及一切饲养设施(如笼子、食槽、饮水器等)。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饮水、饲料、食槽及笼子等,都会成为传染源。

其中带菌鸪是沙门氏菌传染的重要环节。

因此,消灭带菌鸪是预防白痢病的重要环节。

为此,必须积极建立和培养不带沙门氏菌的种鸪群,发现病鸪应立即淘汰,及时对笼、食槽、饮水器等用具进行洗涮和消毒,搞好各项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

(3)检验。

鹧鸪是否带沙门氏菌,一般采用“血清检查法”为检验。

具体方法是:从鹧鸪翅膀取一滴血,与未感染白痢菌的抗原液混合。

如果混合液很快发生凝结,则呈阳性反应,表明受检鹧鸪感染了沙门氏菌,应立即淘汰;反之,混合液在2~3分钟内不出现凝结,则是阴性的,说明受检鹧鸪没有感染沙门氏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