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自建市以来,全市农产品加工行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
以蔬菜加工、乳制品、造纸、饲料、家具、纺织、肉制品等为主
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
亿,成为我市第一个百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超过20%,总体效益较好。截止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
工企业达到169家,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73家,销售收
入上5亿元的企业4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企业1家。2013年
1-8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8家,占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的30%;产值达19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8%;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利润总额达8.2亿元,上缴税金3.1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1683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
业之一,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产业聚集效益凸显。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
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
成了以李记酱菜、味聚特、吉香居食品为龙头,年加工蔬菜达100
余万吨的泡菜加工产业集群;以蒙牛、新希望为龙头,日加工鲜
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玉泉食品、碧海农
业为龙头,年加工生猪达220万头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丰
华纸业、丹妮纸业为龙头,年产纸量达75万吨的纸制品产业集
- 2 -
群;以通威、华港为龙头,年产饲料200万吨的饲料加工产业集
群;以欧尔雅家私、千禧家私为龙头,年产家具 450万件的家具
制造产业集群。
(二)重点子行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重
要子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8月,全市泡菜加工业实现产值
26.9亿元,加工蔬菜产量60万吨,同比增长30%;乳制品制造
业实现产值9.4亿元,产量12.77万吨,同比增长49.9%;饮料
酒制造业实现产值6.5亿元,饮料酒产量8979千升,同比增长
82.1%;家具制造业实现产值14亿元,产量280万件,同比增长
25.6%;饲料加工业实现产值30.9亿元,产量109.77万吨,同
比增长15.5%;纺织业实现产值16.2亿元,生产布3561万米,
同比增长3.5%。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蔬菜加工、食品制造、家具
制造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规模以上蔬菜加
工企业24家,食品制造企业11家,家具制造企业8家,截止2013
年8月,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29家,食品制造企业14家,家具
制造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
重由59%上升到63%。同时加大淘汰力度,造纸企业关停8户,
饲料加工企业关停7户,纺织企业关闭2户,农产品加工业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
(四)科技品牌水平不断提升。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
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大
- 3 -
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
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四川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
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
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农产品加工业共获得中国驰名
商标9个、省著名商标22个、四川名牌14个。
(五)市场占有率呈多点突破趋势。以吉香居、李记、味聚
特为龙头的泡菜加工产业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
上,泡菜加工企业占全省蔬菜加工企业的70%以上。以蒙牛、新
希望、菊乐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业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40%
以上。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逐步扩大,福仁缘饮料国内市场
占有率达到93%,鲁洲糖浆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的88%,思
念食品速冻食品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大。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余户,规
模以上企业只有169家,除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外,
其余企业年销售收入都不大。尽管企业大多分布在各区县园区
内,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但是专业的农产品园区只有一个;
虽有门类较多的农产品,但是产品之间关联度不高,还没有单个
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产品。
(二)加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偏低。
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农副食品加工业占
主导,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较少,产品
- 4 -
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跨台阶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优。我市造纸、饲料、纺织等传统产业比
重较大,尽管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传统产业总产
值仍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37%。
(四)科研能力不强。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
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及产
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五)市场开拓不够。 主要表现企业省外市场开拓力度不
够,农产品营销外向度不高。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抓产业壮大。立足我市优势源源,突出重点,发展壮
大优势产业,鼓励泡菜加工、乳制品、肉制品、饮料制造、家具
制造等产业标准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引导造纸、饲料、纺织等污染较重、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型
升级。到2016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
泡菜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竹木、家具、竹浆加工产业实现产
值150亿元,肉类、乳制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粮油、
饲料、酿酒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纺织业实现产值50亿元。
(二)抓企业培育。集中有效资源,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
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
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培
育工作,力争千禾味业2014年成功上市,成为我市第二家本土
- 5 -
上市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
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
张。到2016年,力争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5户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8户,力争1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
过30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
标6个、四川名牌6个。
(三)抓项目支撑。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
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
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
色的重点项目。到2016年,规划建设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
纺织、家具、造纸等项目70个,总投资 150亿元,其中农副食
品加工业、食品饮料项目40个,投资7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
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类分步推进项目建设,为产业
发展提供后劲。
(四)抓科技创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产学研”形
式,建立专业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支持龙
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现代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不
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到2016年,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
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
- 6 -
(五)抓市场开拓。一是支持企业“走出去”, 开展产销对
接活动,积极组织市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珠洽会”、“中博
会”、“西博会”、“特色农产品进京活动”等重要展会,开展
节日展示展销活动。二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加
强营销网络建设,开拓网络市场营销。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做好市
场的调研、预测、分析,搞好市场经营,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
去创名牌,以品牌来开拓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进一步增加出
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