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治维度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摘要:十七大报告在谈到行政体制改革时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当前我国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
政府确立尊重并保护公民权利观点,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性起点。
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特点出发,引出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法治,从两者关系出发,进而提出如何加强行政法治建设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法治;公众参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失效的症状,西方各国公共部门中兴起了一股引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运用市场力量来改造政府绩效的运动,服务型政府则是西方许多国家在行政改革的浪潮中兴起的政府管理的模式选择。
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共行政属于管制型,为人民服务仅体现在宏观面,而且被当时的政治体制驾空了,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被虚化,人民当家作主曾一度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但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而行政法治建设是重中之重。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服务型政府,是指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而从体制上讲,它确定了责任观念和责任体系,一改过去那种只对上级和政治负责的观念,而成为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最终评价标准的政府。
它有以下特征:(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以社会主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使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权利与个人权利意识得到良好的保护,有利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有利用推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二)服务型政府是廉洁高效、责任型政府。
政府要履行职能时,应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
政府不仅要坚持对上级负责原则,更应该对人民负责。
必须公正、平等地为人民服务。
(三)服务型政府是政务公开透明的政府。
政务公开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
对促进政府的高效率提供机制性保障。
只有政务公开与透明,才能减少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监督政府行为,减少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体现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精神。
二、行政法治及其发展的特点行政法治,是近现代国家民主法治原则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用法律法规来调整、控制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及活动。
在民主宪政制度下,法律要保障人权、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此乃法治的目的。
行政法治的根本要求是行政权力必须得到合法有效行使。
简言之,就是依法行政。
其关键是要发挥法律调控行政权的规范作用:一是法律对行政权行使的保障;一是法律对行政权行使的控制。
随着行政法治理论的不断完善,当代世界行政法治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行政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日益趋于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公共利益纵观西方与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历史,国家行政的基础不再仅仅是”公共权利”的代表,而是越来越成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如二战后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出现了”福利论”。
政府具有不断为公民谋取福利的义务,而公民具有充分享受福利的权利和分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这一关系从而决定了行政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原则成为行政法治的最重要特点政务公开是民主参与的前提,是监督政府的重要方式,”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腐败行为都产生于”黑箱作业”。
美国最著名的”阳光下政府法”、”信息公开法”等,人们一般称之谓”阳光法”,它是行政公开原则在行政法发展的重大成果。
而公众参与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时充分听取广大民意,有利用行政活动的顺利开展,减少行政活动中的阻碍。
公众参也正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①(三)行政程序不断法典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发展与传播,1884年德国巴登邦与1889年西班牙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之后,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行政程序法。
这标志着当代世界行政法治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过渡。
同时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与完善也不断推进行政法治的实现。
如我国1986年颁布《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1994年通过《国家赔偿法》,1997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等。
(四)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健全西方国家在三权分立的原则下,通过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来限制行政权,这只能保障个人权利免受行政机关侵害,但不能保障行政权行使符合公共利益,也不能保证行政机关能积极为公众提供更多福利,因为行政权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无法给予细致的规定,而使得自由裁量有一定的任意性。
因此,行政公开,公众参与来监督行政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法治的关系一个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政府,因此行政法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同样能推动行政法治的实现,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关系,详析如下:行政法治首先要求是政府依法行政,这表现在:行政机关与职权必须由宪法和法律设定,行政机关不得为自身设立职权;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置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之下次,不能违反和超越宪法和法律。
否则,行政活动无效;行政权的行使不得侵犯或损害公民、公民的特定义务,也不得为任何特定的人设定特定的权利或免除特定的义务。
行政法治的实现要求行政机关政务公开,公众参与。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让公民知道政府应为其提供哪些服务,其次让公民知道可以通过何种方式,经过何种程序能获得所需服务,最后是当公民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时,可以通过何种救济渠道维护其受损的权益。
而公众参与使得政府能够更加具体实际了解到当前公民究竟需要政府提供何种服务,如何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如何不断提高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必须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
同时能使自己的权力的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并且受到公民的监督。
政府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充分提高自己的行政效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
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不断完善行政立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如何加强行政法治建设以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加强行政法治。
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把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贯彻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各个环节,做到组织法治化,运行法治化,监督法治化。
政府组织法治,即政府组织的性质、成立、变更、撤销、职权、组成、活动方式等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政府运行法治化,指政府的行职权应依据法律,并遵循法定程序。
因此必须加强行政立法,只有将政府行政纳入法治范围,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必须向社会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应及时、具体、准确。
而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应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政绩考核范围,依法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
创新政务公开方式。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方便群众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和办理事务。
另外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
建立和规范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对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应尽可能纳入电子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行政法治要求公众参与,只有公众有效参与行政活动,政府才能真正做到保障公民权利,为公众服务。
我国的法律法规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公众参与的进行规范和保障:一是明确规定公众有参与的权利及相关的程序、方法和途径,完善听证制度。
;二是依法保障公民的言论、结社自由的权利,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三)强化对政府的行政监督没有监督的政府容易滋生腐败,只有不断加强对政府监督,将政府行政置于各种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防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利,贪污腐化。
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以下几方面:外来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法院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以及其他社会监督。
拓宽群众监督政府的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并不断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
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行政机关应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上级行政机关应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
严格保障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审计部门加强财政各项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
监察部门应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四)加强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和损害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行政机关不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活动中,这有损国家行政机关的威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对行政权行使的法律控制仅限于政府的羁束行为这还远远不够,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政府自由裁量行为的控制。
英国行政法学家h·韦德认为:”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有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
”②美国行政法学者b·施瓦茨指出:”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
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法,那是什么呢?”③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滥用自由裁量权就是专横和任性。
我国行政法原则之一是合理性原则。
如规定行政机关处理违法行为人时,必须考虑到其有无法定从轻从重的情节和酌定的从轻从重的情节,做到错罚相适应。
参考文献:[1]刘鹤挺:《当代世界行政法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10。
[2]胡建淼著:《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4页。
[3]伯德纳·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
作者简介:潘小俊(1986-),男,安徽芜湖人,中南大学09级法律硕士;刘安民(1985-),男,江西南城人,中南大学09级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