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有何不同
2016年06月07日 12 :思想周刊·文史·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葛剑雄
■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
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亚、波
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
上的丝绸之路了,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一带一
路”能不能建成,关键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最终能
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它才是真正巩固的
■古代中国人到了海边,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而是穷
途末路,所谓“山陬海遖”“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为陆
路成本太高,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后陆路断了,只好改走海
路。唐朝以后,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是东南沿海
生产的,海上运输更方便,运输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海上丝
绸之路严格来说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开辟的

现在国家提出三项重大战略,其中一项就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
管陆上经济带还是海上,都有“丝绸之路”这个概念。那么,
今天讲的“一带一路”,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有什么关系
呢?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
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
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
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道或北
线,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
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
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
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
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
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
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
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已经
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了,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上世
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
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
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
路”。他提出,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
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
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
路线代名词。理解这一历史地理背景,就能讨论“一带一路”
与它究竟是什么关系了。
第一,今天的“一带一路”并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
或重建,而是前无古人的一项创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
要来自于外界,而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
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
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
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
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
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
攻,将匈奴彻底打败。但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终于到达大夏,
却无法说服大夏国王,用司马迁的说法就是“不得要领”,只
好回来。
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
廊。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没有什么
军事目的,却肩负着政治目的,即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
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
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
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
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
品才最合适。
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
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公元前60年,到他
曾孙汉宣帝时,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治了这片200多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丝绸从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
过,从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
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
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源源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
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
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
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
的兴趣。用现代说法来说,古代中国人缺乏开拓精神和冒险精
神,甚至统治者还限制臣民到外面去。所以,没有“外贸”的
概念,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
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中国
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
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
唐朝的玄奘取经就是偷偷出去的。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明
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片板不得下海”;为防范在台湾的郑成功
利用大陆的人力物力,康熙下令“迁海”,从辽东到广东所有沿
海居民统统内迁20里到50里,形成一片无人区。
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
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
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
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一
带一路”能不能建成,关键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最
终能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它才是真正巩固的。
第二,“一带一路”也不是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
今天有个观念认为海洋即意味着开放,面向海洋就是开放
的、积极的、有前途的。这个观念哪里来的?主要是西方的海
洋观。
西方的海洋观没有错,但他们的海洋观主要针对地中海而
言,他们的经验也是根据地中海这个地理条件得来的。可世界
上只有一个地中海,地中海基本上是一个由陆地包围的内陆
海,没有动力的船只在这个封闭的内陆海里航行相对容易和安
全。而中国面向太平洋,古代没有动力、没有导航设备的船,
能这么容易出去吗?
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周围集中了发达的古代文
明,如两河流域、巴比伦、爱琴海、小亚细亚、希腊、罗马、
埃及,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交相辉映。正因为这样,到了海
边,就可以有新的发展机会。所以,连马克思也认为海边的人
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中国有这个条件吗?中国唯一比较接近
地中海条件的是渤海。也正因为这样,孔子曾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事实上,古代山东、河北就有不少人从海路迁到
了辽东和朝鲜半岛。但跟地中海比,渤海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周
围没有其他异质文明。所以,不能把西方以地中海为基础形成
的海洋观,随便来套用中国。
古代中国人到了海边,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而是穷途
末路,所谓“山陬海澨”“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为陆路
成本太高,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后陆路断了,只好改走海路。
唐朝以后,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是东南沿海生产
的,海上运输更方便,运输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海上丝绸之
路也不是中国人开辟的,严格来说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开辟
的。在唐朝后期,广州已经形成了番坊,即国际社区,居住着
好几万名阿拉伯人、波斯人;番长即类似于现在的社区管委会
主任,也由外国人担任。
怎样看待郑和下西洋,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一种说法
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说法其实没有太大根据。找一次
没有找到,要连着找七次吗?一点消息都没有,后来还越找越
远找到东非了,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是联络外界,共同打击
蒙古,这个更没有道理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让沿线小国知
道明朝的强大,然后派使者前来朝觐,以此增强永乐帝的政治
合法性。但实际结果是,国库空了,大臣都反对。到了宣德帝
时,一天他心血来潮要看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大臣们害怕皇帝
又要搞第八、第九次下西洋,就骗他说找不到了,然后把档案
全部销毁。所以,今天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都没有了。今
天,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绝对不能再搞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事情了。
此外,“一带一路”也不是新马歇尔计划。如果说二战后马
歇尔计划的一部分国内因素——美国面临的产能和资本过剩,
跟今天中国国内经济形势有些相似,但国际环境是不同的。当
时欧洲需要全面重建,而且战后不久“铁幕”降下,欧洲没有
其他选择,只有接受马歇尔计划。今天,沿线国家是否只有
“一带一路”这一种选择呢?
所以,“一带一路”不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更多提供的是教
训。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创,在战略理论、具体政策等方面
有所突破和创新。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本文根据其在复旦经济学院的演
讲整理删节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