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不可替代的终生教师,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的差异,家长在教育子女上表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本文就中美两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比较,以期能对中国的家长有所启示,为中国的家长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提供一点儿可借鉴的资料。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1.两国家长在批评与表扬孩子时方法不同在中国,家长批评和表扬孩子时经常采用横向比较法,当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作榜样的方式,诸如“张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

”“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争气。

”“你能不能像他那样。

”等等。

而美国家长则很少采用横向比较法,他们更注重的是孩子自身发生的变化,即采用纵向比较法,通过纵向比较,帮助孩子找到进步或落后的原因。

美国的家长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其理由是: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美两国这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一向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因而总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儿童,中国的家长几乎都有“从众”心理,因此,他们把横向比较作为规范自己孩子行为的依据和动力。

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了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美国人强调个体差异,美国人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

美国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差别地对待儿童,这样做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而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

2.两国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不同。

中国的家长更有权威意识,而美国的家长则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中国的家长一向强调对孩子要进行服从教育,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们给孩子灌输的行为准则是: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服从成了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在中国,父母和老师一方似乎永远是站在正面立场,孩子则只有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黄桂英李凤云摘要:中美两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与做法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批评和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同;在孩子学习上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对孩子“爱”的方式不同等等。

美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观察与思考・54・・从的份儿。

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全要由大人包办代替。

比如,对待孩子的学习,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全由父母安排,孩子稍有不服,便遭到训斥,谓之曰:“不懂事!”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从来都是严加“看管”,以为放弃了“管制”就会出乱子。

在美国,家长们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硬性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一样重视道德教育,但美国更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怎样自己做决定。

在美国家庭,孩子不但可以参加家庭各种活动,还可以参与家庭各种大事的决策。

3.中国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而美国的家长更强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的多数家长注重孩子最后的成绩,更确切地说是分数,他们很少去倾听孩子诉说学习或活动的整个过程,若是考完试,家长们多数只问“多少分”,高分者于是便受到一阵赞美和爱抚,低分者则会遭到怒斥和冷落。

若是参加活动,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名次以及是否得奖,而很少去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据留学生反映,美国的家长在孩子们回家后,经常要问的是“你今天思考过什么?”“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注重的是孩子思考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很少去注意分数。

曾有这样一位美国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对自己孩子的老师说:“也许我的小孩子有什么地方不懂事,或者学习不象我和您所希望的那么勤奋,这没有多大关系,但如果他不爱思考,那就糟啦!思考应当成为他的癖好,他应当永远象一块干旱的土地,准备贪婪地吸取每一滴知识的甘露。

”以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国的家长只重视了孩子学习的结果,美国的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美国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参与和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4.美国家长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认知能力美国的家长宁可让孩子放弃学习时间,也不错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除了音乐、舞蹈、美术、球队、科技小组、演说、辩论、棋类外,还有汽车修理、制造汽垫船、远足旅行、划船以及各类社会服务等。

通过这类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中国家长则更重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功课是第一位的事情,绝不能让其他事情耽误学习时间。

在中国,孩子(上学的孩子)在家里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都用来学习,使家庭成了学校智育的第二课堂。

5.两国家长对孩子“爱”的方式不同中美两国的家长都同样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两国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国的家长们对孩子的爱表现为:物质上放纵,学习上加压,生活上包办代替。

如今,中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加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些儿童少年们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不用说初、高中,就是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穿着高档服装、享受着美味佳肴。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念:宁让自己受苦,千万不能委屈着孩子。

他们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儿得好。

于是对孩子倍加保护、娇惯。

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地区小学中,100%的低年级、80%的中年级、40%的高年级学生由大人接送上学;98%的学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55・・生不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学90%的学生不洗自己的衣物鞋袜;64%不能独立外出(限于本市、本区范围内)。

孩子们被大人们保护得严严实实。

可在学习上,中国的家长却毫不含糊。

且看今日中国的各个家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家长最关注的几乎都是孩子的学习,孩子们除了要学正常的校内课程,还要上各种课外班,几乎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真是太累了。

而在美国,则有另一种爱的观念,认为对孩子的事不能包办代替。

因为孩子将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左右,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从小培养他们自立于世的本领。

在美国,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挣钱。

美国人爱孩子,哪怕老子是总统、百万富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自食其力。

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孩子用零钱,也是通过给大人擦皮鞋或洗碗碟获得,无正当理由别想得到半个子儿,就是这样,花掉的钱还要记个帐,以便父亲检查。

美国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家长所做的最糟糕的事,孩子的幸福应来自于他自己的努力。

以上比较,使我们看出,美国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基于这种观念,美国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家庭育儿观的着眼点在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基于这种企盼,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社交上“过度保护”,在生活上“包办代替”,经济上“放任”。

结果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娇气、自理能力差。

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宁苦而不娇,家富而不奢,严教而不袒”。

这样教育的结果使孩子具有很强的自立、自主能力。

二、从比较中得到的启示:要建立新的家教观念和与之相应的新的家教方法1.转变溺爱教育观,树立真爱教育观应该承认,作为家长关爱自己的孩子本无错,孩子在关爱中才会健康成长。

那些任凭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的做法同样会伤害孩子。

但重要的是爱的方法、爱的限度。

卢梭曾幽默地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低能儿吗?办法只有一个,无休止地关心他吧!”可见,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娇惯、放纵,大搞“包揽式教育”,一味地顺从孩子的各种欲望与要求,无原则地迁就其过错,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自大及外强内软的脆弱心理,一旦离开父母,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立于世。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自立。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能够为他人所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自立。

同理,一个家长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也应是教会孩子自立。

孩子不能永远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总有一天他会独闯人生,因此,家长该放手时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在行动中掌握生活的本领,去尝试失败或成功的考验。

父母们对孩子应少一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多一些旁观和鼓励。

这样,才不会使“爱”成为“害”。

2.转变专制教育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亲子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虽然现今已有一些家长的观念有所转变,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在对待孩子时居高临下,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不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观念及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需要转变。

中国的家长也要象美国的家长那样,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自己的事,要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尊重孩子所做出的选择。

让他们自己去规划生活、选择人生,不要让他们成为实现家长的梦想的工具,家长要做的只是引导而不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56・・是强制性的决定。

事实证明,孩子们对于强加给他们的任何决定都是排斥的,而被迫接受带来的只能是压力而不会是动力。

3.转变关门读书教育观,树立开门学习教育观学习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问题是,目前中国的老师、家长们把孩子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都拘泥于知识世界。

而众所周知,孩子日后的生活是整个社会。

既然如此,教育的实义应该是指向于孩子一生的,这一生的背景应该是整个社会。

生活世界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背景性知识,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

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不应只把孩子束缚在书本上,封闭于家庭和学校中,应该让他接触生活的各个空间,要让他们多多参与必要的活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关主题